《南总里见八犬传》(日语:南総里見八犬伝/なんそうさとみはっけんでん ),常被简称为《八犬传》,是一套19世纪时的日本读本(一种类似中文领域中白话小说的作品型式),由日本戏作家曲亭马琴(泷泽马琴)撰著,是江户时代戏作文学的代表作。由于这套作品的广受欢迎与高知名度,后世有不少以这套读本为基础进行改编、衍生的文字作品,或甚至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乃至于漫画与动画。
《南总里见八犬传》初版时是以连载的方式问世,首度出刊于1814年(文化11年),直到1842年(天保13年)才完结,历经28年才完成。撰写期间作者曲亭马琴甚至不幸失明,但仍亲自口述他人笔录的方式完成作品。全书共98卷、106册,是日本古典文学史上最长篇的巨著。当时每年发行量约500套,但由于这套书也有在租书店出借,因此实际上阅读过这套书的读者远比书本的发行量多。曲亭马琴的《南总里见八犬传》与上田秋成《雨月物语》等书,被共同推举为江户时代戏作文学的代表作,或以武家(武士)文学的代表作身份,与公家(贵族)文学代表作的《源氏物语》并论。
八犬传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日本战国时代、室町时代中期,主舞台位于安房国境,也就是今日千叶县南端。
安房领主(大名)里见义实的女儿伏姬公主由于受到玉梓(谋杀泷田城主神余光弘的逆臣山下定包之小妾)死前的诅咒,被自己饲养的爱犬八房(其实是被玉梓的怨灵附身)带到深山中,以夫妇的身份一同生活。有一日,伏姬被突然来拜访的仙童告知她已怀有畜生的孩子,因此羞愧自杀。在她自杀的瞬间,肚中所怀的孩子以“气”的型态飞散,与伏姬所配戴、夹有八颗写着美德文字在其中的念珠结合,向高空中飞去并向四面八方散开。本来与伏姬有婚约的金碗大辅,为了拯救伏姬而进入深山寻人正好撞见此幕,之后带着剩下的一百颗珠子所串成的念珠,剃度出家成为大法师,开始步上流浪的旅途寻找这八颗飞散的宝珠。
而在伏姬去世之后,关八州(今日的关东)各地陆续有姓氏中有个“犬”字、天生身上就长著牡丹形痣(八房身上同时有八颗牡丹痣)的年轻人出生,他们是以伏姬身上的“气”转生为人的八房与伏姬之子们,也就是故事主角的八犬士。
被宿命所引导,因为在各种场合中的遭遇而逐渐聚集的八犬士,最后都来到里见家任官。在里见家受到包括扇谷上杉定正在内的许多大名武将联合组成的大军攻击之际,于水陆两面大肆活跃的八犬士终于在战斗中获胜,最后成为守护里见家的城主们。
里见八犬传的主角是八个由念珠转生的武士,他们在出生时随身就携带着里面会浮现文字的念珠,分别代表仁、义、礼、智、忠、信、孝、悌八种美德,并且在身上的某部位会存在一牡丹形状的痣。八犬士的出身地各有不同也互不相识,但姓氏都是以“犬”字起头,且同样都会背负一种与本身所持美德相违背的悲剧背景,而被迫离开原本的生活步上流浪之途,并且逐一相遇结识并且同行。八犬传的作者曲亭马琴在这些人物的个性与遭遇中埋入许多与儒家或佛家意念相关的伏笔或隐喻,因此这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成为日后一些文学分析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八名犬士分别为:
虽然《南总里见八犬传》在出版当时是以流行的读本文体撰述,但在经过百年后其过于庞大的篇章分量与较古老的文辞使用已逐渐不适合后世的读者阅读。故有许多作家或编剧家陆续以这套作品为基础改编为现代的白话文版本,或甚至以此为基础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电影、人偶剧、歌舞伎戏码乃至于漫画、动画等影像化的作品型态。八犬传首次登上大萤幕是在1938年,一部分为前后编的二集版电影,首度登上小萤幕则是1973年至1975年间,NHK所播放的一系列人形剧(傀儡戏)《新八犬传》。
但是,真正将此故事推向世界舞台的应属编剧家镰田敏夫在1982年所撰写的改编版小说《里见八犬传》,与以其为基础所翻拍的电影《里见八犬传》(1983年角川映画发行),此片也顺道捧红了参与演出的药师丸博子(薬師丸ひろ子)与真田广之等日本知名演员。该片的英文版(片名:,八武士传说,联美United Artists发行)在北美地区上映时,其由美国歌手约翰·欧巴尼恩(John O'Banion)所演唱的同名主题曲(1983年)是该年的排行榜冠军曲之一,也是怀旧1980年代老歌时最常被提及的歌曲之一。然而由于配合电影简短的播放时间整个故事已经过大幅度的改编,无论是人物设定或剧情重点,都与原作的《南总里见八犬传》出入颇大。
在一系列《南总里见八犬传》的改编作品中,最新的诠释版本是2006年1月时,日本TBS为了庆祝开台50周年庆所拍制、总片长5小时的迷你影集《里见八犬传》。
镰田敏夫改写版本的小说曾被翻译为繁体中文版本,由皇冠出版社发行(1988年,译者林敏生)。
李树果以1910年日本国民文库四卷本为底本,参照1990年岩波书店的文库版十卷本翻译的简体中文版于1992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