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

✍ dations ◷ 2025-04-25 07:47:03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间的政治动乱,是一场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为中国历史上一场极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并陆续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后导致建兴四年(316年)西晋灭亡。之后晋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设都建康,史称东晋。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东晋十六国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灭陈之战后,隋朝正式成为统一的王朝。曹魏时代,皇室对宗室王公虽有授爵,但其实仅有虚名,没有任何实权,行为也受严密管控。魏明帝死后,幼主曹芳即位,由宗室曹爽当政,其时宗室曹冏曾写《六代论》指出若不授以宗室诸王实权以保卫皇室,政权可能转入他姓之手,希望曹爽会进行改革,但曹爽没有听从。不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族灭曹爽,夺取大权,自此将政权转移到司马一族手中,实力微弱的曹魏宗室无法抗衡,遂让司马氏成功篡位。因此,晋武帝在泰始元年(266年)晋朝初建时,就恢复周、汉二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晋武帝制定的王国置军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分类情况如下:晋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也有封地。公侯邑亦分三等,如下面列表。除了有自己的封国军队,诸王也可能获授地方都督职位,掌握地方军事权力,遂能于地区建立自己的影响力。而晋灭吴后,晋武帝更下令裁撤州郡兵力,大郡只设武官百人,小郡则设五十人,令州郡防御薄弱。诸藩王随后更可以自选封国内的官员,及以三分食一方式取得封国的租税收益。而原本诸王除了别授职位皆会留在京师洛阳,不会回到封国,但晋武帝后来因为听从荀勖等人所言,终在咸宁年间将诸王王国皆增至万户大国,命诸王公回到封国。荀勖等人原意其实只是希望时任司空的齐王司马攸离开中央政府,以免武帝一旦离世会因其高名望影响太子司马衷之位,但在武帝去世以后,太子无力掌控国家,皇后贾南风趁机掌握朝政,并有宗室诸王参与,最终发展成诸王为了争权而运用自己封国军队及地方影响力互相攻伐,触发八王之乱。以下为主要参与的八位宗王:八王之乱相关人物世系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蓝色字体为为八王,绿色字体为为皇帝及太子,红色字体为参与乱事的其他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依托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及皇后杨芷之父杨骏共同辅助太子司马衷 (晋惠帝) 继位。杨骏惧怕失势,曾经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还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晋武帝病情加重时,杨骏要求晋武帝让他单独辅政,晋武帝点头默许。杨骏招来华廙及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让杨骏单独辅政。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晋武帝视而无言,两日后就驾崩了。但其实惠帝愚钝,根本无力掌控国家,朝政就旁落在杨骏、太后杨芷父女身上。而原本会参与辅政的汝南王司马亮在晋武帝去世后知杨骏要对付他,但他又不敢先发制人进攻杨骏,于是只好逃亡到许昌保住性命。不过,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她相貌不好,又矮又黑,但却凶狠多诈,也企图操纵晋惠帝以把持朝政。杨骏辅政期间,在皇帝身边安插自己亲信,凡有诏令,晋惠帝过目后交予杨太后,才直接下发执行。杨骏亦知贾南风难以控制,为防贾南风碍其擅权,则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宗室和朝野的不满。杨骏的两位弟弟杨珧、杨济也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屡次试图劝止他,但杨骏不纳。贾南风虽受杨骏压制,遂暗中与东宫旧臣黄门董猛联络,合谋要废掉杨太后,董猛则与不满杨骏的殿中中郎孟观及李肇交结。贾后接着命李肇联络司马亮及惠帝弟楚王司马玮,让他们出兵讨伐杨骏,二人都欣然同意,上请入朝。杨骏一直防范司马玮,向来都想召他入京严加看守,不让他作乱,此举正合杨骏意思,于是应允。永熙二年(291年),司马玮到后,孟观和李肇就上报惠帝,接着写下诏书称杨骏反叛,要废黜杨骏。驻屯云龙门的东安公司马繇也率殿中四百人随司马玮讨伐杨骏。杨骏时在府中,听闻宫中有变,于是召集一众属官讨论。主簿朱振就看穿肯定是宦官为贾后谋划政变,建议在云龙门纵火示威,并追缉祸首,开万春门取东宫及外营兵力,奉太子之名入宫反攻,如此震慑宫中人们,让其速速交出主谋者,从而解决危机。可是杨骏为人怯懦,犹豫之下最终还是不作。就在杨骏仍不知如何反应时,侍中傅祗就自请与尚书武茂到云龙门察看形势,又向众人说:“宫中不宜空”,接着就作揖离去,众人亦随之而走。稍后,宫中出来讨伐杨骏的军队就来到杨骏府中,并放火烧府,更命弩兵在阁上射箭入杨骏府中,令府中士兵无法组织反攻;杨骏就逃到马厩中,被杀。杨氏及其党众亦被夷灭三族,贾后也烧毁杨府以图毁掉武帝让杨骏顾命的手诏,外戚杨氏势力遂被铲除。皇太后杨芷在变乱时在布帛中写上“救太傅者有赏”并射出宫外,希望能救到杨骏,但这反而被贾后用作指控太后与杨骏同反的证据,最终太后被废并囚禁在金镛城。次年(292年),杨芷饿死在金镛城。杨氏势力被消灭后,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分任太宰及太保,共同执掌朝政。同样参与政变的楚王玮则任卫将军、领北军中候,但他就因个性狠戾而为二人所忌,于是二人提议将诸王遣还封国,以图除去楚王在宫禁的威胁,不过朝中人人都怕楚王,提议之时也只有汝南王亮及卫瓘二人敢表态支持,司马玮亦因此记恨二人。时司马玮亲信公孙宏及岐盛行为不端,卫瓘讨厌他们为人,更怕他们会是祸胎,于是想收捕岐盛。岐盛知道后与公孙宏商量,遂藉积弩将军李肇假托楚王玮的命令,向贾后中伤汝南王亮及卫瓘二人。因为卫瓘在武帝在位时就曾表示司马衷并不聪明,危害其地位,故贾后向来都不喜欢他,现在亦阻碍她专擅朝权,于是就乘势让惠帝下诏指称亮、瓘二人图谋废立,下令废黜二人,并授命楚王玮收捕。楚王玮遂假传诏命,敕令三十六军控制宫禁,并分别派人收捕二人。司马亮为公孙宏及李肇率兵所攻,但司马亮拒绝以府兵迎击而被擒,随后被杀;卫瓘由清河王司马遐奉命收捕,卫瓘也不反抗,与子孙皆为故吏荣晦所杀。岐盛接着更劝楚王乘机杀害贾后堂兄侍中贾模及母舅右卫将军郭彰,独揽朝权,但楚王此时却犹豫。另一方面,楚王掌握禁军,发动政变的消息亦令朝廷混乱,张华却认为禁军们受楚王控制都是为国尽忠,只要朝廷下令解严,危机就会消除。最终贾后以朝廷名义出“驺虞幡”,宣称楚王假传诏命,禁军见此都立即散去,而楚王突然失去军力就失措不已,不久就被收捕下廷尉。楚王被指控假传诏命擅杀两名大臣,图谋不轨,即被处决,公孙宏及岐盛皆被诛三族。自后,贾后尽扫其独掌朝权的障碍,任命贾谧、郭彰等亲党,但重用张华,张华亦尽心匡辅,接着十年间,在张华、裴

相关

  • 异氰酸酯异氰酸酯是一类由异氰酸衍生出的酯,通式为R-N=C=O,是氰酸酯R-O-C≡N的异构体。根据分子中酯基个数的不同,可分为单异氰酸酯、二异氰酸酯等。二异氰酸酯可用于生产聚氨酯。通常
  • 龙卷风龙卷风,又称龙卷、卷风,是一种猛烈的天气现象,由直立中空管状的强烈旋转气球构成。龙卷风常发于积雨云或是积雨云以下,并通常形成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延伸至地面,并且常被尘土或碎片
  • 卤泛群卤泛群(又名卤泛曲林、氯氟菲醇)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其主要结构是含有取代基的菲,与抗疟药奎宁和苯芴醇有关。卤泛群从未用于预防疟疾,因为其作用机理未知,尽管晶体学研究
  • 挪威语挪威语(norsk),中文也称挪威文,是日耳曼语族的一个分支,普遍通用于挪威,也是挪威的官方语言。挪威语与瑞典语和丹麦语十分相似,所以这三种语言的人可以互相沟通。由于丹麦语从十六
  • 质子发射质子发射(也称为质子放射性)是一种放射性衰变类型,其中一个质子被从原子核中发射。质子发射可以发生在一个原子核从高激发态之后的一个β衰变,在这种情况下,该过程被称为β-延迟
  • ΔDelta(大写Δ,小写δ,中文音译:德尔塔、德耳塔),是第四个希腊字母。Delta 是三角洲的英文,源自三角洲的形状像三角形,如同大写的“Δ”。同时也是达美航空的英文正式名称。三角面多
  • 转化因子转型(英语:transformation),又译转化,即细胞通过摄取外源遗传物质(DNA或RNA)而发生遗传学改变的过程。在转化过程中,转化的DNA片段称为转化因子。受体菌只有处在感受态时才能够摄
  • 生命游戏康威生命游戏(英语:Conway's Game of Life),又称康威生命棋,是英国数学家约翰·何顿·康威在1970年发明的细胞自动机。它最初于1970年10月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马丁·葛登能的
  • 迈克尔·希茨迈克尔·帕特里克·希茨(英语:Michael Patrick Sheetz),美国生物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的细胞生物学研究者。他是力学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的先驱者之一。1968年在阿尔比恩学院获学士学位
  •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约翰·爱德华·霍普克洛夫特(英语:John Edward Hopcroft,1939年10月7日-),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理论计算机科学家,为1986年图灵奖得主。在形式语言,计算理论及数据结构领域中,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