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角鼻龙
✍ dations ◷ 2025-02-23 07:08:49 #角鼻龙
角鼻斑龙 Megalosaurus nasicornis Marsh,1884(原为角鼻龙)角鼻龙属(学名:Ceratosaurus)又名刺龙或角冠龙,是晚侏罗纪的中大型掠食性恐龙,它的特征是大型的嘴部、像短刃的牙齿、鼻端的一个尖角、及眼睛上的一对小角。它的前肢短而强壮,前肢有4指,荐骨及骨盆均固定在一起,就像现今鸟类的综荐骨。在它的背部中间有一小列骨头的突起,科学的说法叫做皮内成骨(Osteoderms)。角鼻龙的化石在北美洲的莫里逊组、坦桑尼亚、葡萄牙的劳尔哈组(Lourinhã Formation)被发现,美国东部和欧洲西南部是角鼻龙化石的多发地。角鼻龙在19世纪被描述为非常致命的一种代表性肉食性恐龙,广泛被当时的欧洲列强所建的博物馆所青睐,但是这个地位到了20世纪逐渐被打破,电影文化繁盛的美国产暴龙成为了现代人们对肉食恐龙的想像代表。角鼻龙和异特龙两者的生活时间和狩猎范围大部分重合,因此它们是统一生态系之下的竞争性掠食者,但是异特龙最终存活的时间较长。角鼻龙是种典型的兽脚类恐龙,具有大型头部、短前肢、粗壮的后肢、以及长尾巴。与身体相比,角鼻龙的颅骨相当大。每块前上颌骨有3颗牙齿,每块上颌骨有12到15颗牙齿;每块齿骨有11到15颗牙齿。鼻角是由鼻骨的隆起形成。一个角鼻龙的幼年标本,鼻角分为两半,仍没有愈合成完整的鼻角。除了大型鼻角,角鼻龙的每个眼睛上方有块隆起棱脊,类似异特龙。这些小型棱脊是由隆起的泪骨形成。角鼻龙的背部中线,有一排皮内成骨形成的小型鳞甲。尾巴相当长,将近身长的一半。尾巴窄而灵活,神经棘高。角鼻龙的模式标本身长约5.3米,但不清楚这个标本是否属于完全成长个体。在1985年,大卫·诺曼(David B. Norman)估计角鼻龙的身长可达6米。一个于60年代发现于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的大型标本(编号UUVP 81),身长可能达8.8米。在1884年,马什认为角鼻龙的重量相当于异特龙的一半。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在他的掠食恐龙书籍中,估计角鼻龙模式标本的体重约524公斤。另外,葛瑞格利·保罗根据一个发现于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的大型股骨(编号UUVP 56),估计这个体的体重为980公斤。在2000年,詹姆斯·麦迪逊(James H. Madsen)与Samuel Paul Welles将这个大型股骨建立为新种,丹提氏角鼻龙(C. dentisulcatus)。在2007年,专门研究莫里逊组的John Foster重新计算这股骨的体型,提出角鼻角鼻龙的体重为275公斤,而丹提氏角鼻龙的体重为452公斤。角鼻龙的化石是在美国犹他州中部的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及科罗拉多州的干梅萨采石场所发掘出来。模式种是角鼻角鼻龙(Ceratosaurus nasicornis),是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于1884年所描述、命名,并由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 Gilmore)于1920年所重新描述。在2000年,两个另外的物种被描述,分别是:大角角鼻龙(C. magnicornis)及丹提氏角鼻龙(C. dentisulcatus)。与角鼻角鼻龙相比,大角角鼻龙的鼻角较圆,其他部分则相当相似。丹提氏角鼻龙的体型较为强壮、更为衍化,但鼻角形状则未知。在2006年,从葡萄牙发现的化石被归类于丹提氏角鼻龙。其他的物种,包括有:硕大角鼻龙(C. ingens)、斯特乔氏角鼻龙(C. stechowi)、及梅里安氏角鼻龙(C. meriani),皆为较不完整的化石。
硕大角鼻龙目前被认为是种鲨齿龙科恐龙。斯特乔氏角鼻龙仍被认为是角鼻龙类,但不一定是角鼻龙属。但许多古生物学家质疑大角角鼻龙、C. dentisulcatus的有效性,两者跟角鼻角鼻龙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个体差异、生长阶段的变化。如果属实,两者应为角鼻角鼻龙的次异名。梅里安氏角鼻龙是个疑名。在莫里逊组,角鼻龙的化石发现于第2、4到6地层带。角鼻龙的近亲包括锐颌龙、轻巧龙、以及阿贝力龙超科的食肉牛龙。角鼻龙以及其近亲的分类,最近都被受争议。角鼻龙有其独特的衍征。如果角鼻龙属于腔骨龙超科,则太过先进、太类似基础坚尾龙类,也过于大型、晚期;但作为肉食龙下目则在很多方面很原始。角鼻龙的近亲似乎是白垩纪的阿贝力龙超科,不过在没有下白垩纪化石证据之下,这些相隔数千万年的恐龙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谜。以往角鼻龙、白垩纪的阿贝力龙类、及原始的腔骨龙超科都是分类在角鼻龙下目中,是一类在兽脚亚目中较接近角鼻龙多于鸟类的恐龙。近年的证据显示较后期、大型及高等的角鼻龙下目与早期的形态(如腔骨龙)有很大的分别。在与鸟类比较下,角鼻龙及它的近亲都较似鸟类,且跗骨甚至较异特龙更像鸟类。若要更清楚它的演化及亲缘关系,则需要更多的化石来提供资料。角鼻龙与异特龙、蛮龙、迷惑龙、梁龙及剑龙生存在相同的时代与地区。它的体型较异特龙为小,角鼻龙的身长只有约6-8米长,2.5米高,体重约500公斤到1公吨;而异特龙身长约9米,最多可成长至12米。角鼻龙可能有着与异特龙完全不同的生态位。角鼻龙有着比例较长及更灵活的身体,尾巴左右较扁,形状像鳄鱼。这显示它比异特龙更适合游泳。在2004年,一项研究指出角鼻龙一般是狩猎水中猎物,如鱼类及鳄鱼,不过它亦可能猎食大型的恐龙。这项研究亦指出,有时成年的角鼻龙及幼龙会同时觅食。当然这个论点仍有争议的地方,而在陆地的大型恐龙上常发现角鼻龙的牙齿痕迹,因为它很有可能也以尸体为食。在1884年,马什提出角鼻龙的鼻角是种攻击、防御的武器。在1920年,查尔斯·惠特尼·吉尔摩(Charles Whitney Gilmore)也同意这个意见。但这个理论现在多不被采纳。大卫·诺曼认为这个鼻角不可能是用来攻击或防御,而是在物种内的打斗行为派上用场,例如求偶。葛瑞格利·保罗也认为这鼻角是用在同一物种之间的非致命打斗行为。在1990年,嘉克斯·高斯特(Jacques Gauthier)则认为,角鼻龙的鼻角只有视觉展示物功能。在2001年,布鲁斯·罗斯柴尔德(Bruce Rothschild)等人发表一份兽脚类恐龙的压力性骨折研究。在一个角鼻龙的脚掌骨骼里,发现可能有压力性骨折的迹象。角鼻角鼻龙的正模标本(编号USMN 4735)的左脚,第二到第四跖骨愈合在一起。在1890年,已有古生物学家推测这是骨折后的愈合痕迹。近年研究认为这的确是骨折后的愈合痕迹。另外,一个角鼻龙的断裂牙齿,则发现有断裂后的磨损迹象。
相关
- 灰黄霉素灰黄霉素(英语:Griseofulvin),是一种抗真菌的口服药物。在动物和人类中,它是用来治疗真菌感染的皮肤(癣的俗称)和指甲。它是在1939年由灰黄青霉被分离的部分菌株所培养而成。灰黄霉
- 尿液尿,又称尿液,是人类和脊椎动物为了新陈代谢的需要,经由泌尿系统及尿路排出体外的液体排泄物。排出的尿液可调节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以及清除代谢废物且可同时散热,尤其是退化
- SFR钠冷快中子反应堆(英语:Sodium-cooled Fast Reactor,缩写:SFR),是一种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以液态钠做为冷却剂。位于美国爱达荷州、全世界第一座可发电的反应堆EBR-I即使用液态钠钾合
- 苹果公司1976年4月1日(43年338天)苹果公司(英语:Apple Inc.,NASDAQ:AAPL,原称苹果电脑公司(英语:Apple Computer, Inc.),是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库比蒂诺的跨国科技公司。公司最初由史蒂夫·乔布斯
- 巴门尼德爱利亚的巴门尼德(Παρμενίδης)(约前515-前445),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最重要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之一,是埃利亚学派的一员。生于埃利亚(Ἐλέα,位于现在意大利南
- 喹唑啉酮喹唑啉酮(Quinazolinone)是喹唑啉的一类衍生物,通常指4-喹唑啉酮,是多种生物碱和药物的骨架结构。2-喹唑啉酮4-喹唑啉酮喹唑啉酮类催眠/镇静药物有4-喹唑啉酮的核心结构,其应用已
- 电石碳化钙(英文:Calcium carbide)是电石(又称电土)的主要成分,异名乙炔钙,化学式CaC2,UN No.1402。电石是一种呈绿色或灰黑色的粉末或块状固体,带有大蒜味,工业上常用电石与水混合制取乙
- 霍华德·加德纳霍华德·厄尔·加德纳(英语:Howard Earl Gardner,简称 H. Gardner,1943年7月11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他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 老婆妻,是男女婚姻中对女性配偶的称谓,与夫相对应。台湾话中将妻子雅称为牵手,清国初年台湾文献记载台湾原住民族、平埔人称妻为牵手,后受台湾不同族群广泛使用,向外人谦称自己配偶;而
- 德涅斯特河德涅斯特河(乌克兰语:Дністер;罗马尼亚语:Nistru)是欧洲东部的一条河流,全长1,362公里。起源于乌克兰喀尔巴阡山脉,注入黑海。当中部分河段为乌摩边界,有条支流为鲁特河,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