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沃尔德
✍ dations ◷ 2025-08-08 03:12:55 #沃尔德
乔治·沃尔德(英语:George Wald,1906年11月18日-1997年4月12日),美国科学家,以其研究视网膜色素的作品闻名,1967年与霍尔登·凯弗·哈特兰(Haldan Keffer Hartline)和拉格纳·格拉尼特(Ragnar Granit)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成为研究员的乔治·沃尔德发现视网膜是由婎生素A组成的。他更进一步的实验显示当视质(rhodopsin)的色素暴露于光线下时,它会产生蛋白质(opsin)及一种包含婎生素A的混合物。这说明婎生素A是视网膜不可缺少的元素。在1920年代沃尔德及他的同仁用化学方式将视网膜的色素抽出来之后他们用紫外分光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来量度色素的吸收光度由于色素的吸收光度相当于其细胞(photoreceptor cell)能感觉到最活跃的波长因此这实验显示出了眼睛能感觉到的波长的极限可是由于细胞构成了视网膜的大部分因此沃尔德及他的同仁主要还是量度主要的感光色素—视紫质的吸收光度后来沃尔德得以使用一种称为吸法(microspectrophotometry)的技术直接从细胞量度其吸光度而不用抽取出其色素这让沃尔德得以断定视锥细胞中的色素吸收光度。乔治·沃尔德生于纽约市,其父为艾萨克·沃尔德,母为欧内斯廷·罗森曼(Ernestine Rosenmann),他们都是犹太迁民。1922年,沃尔德毕业于纽约市的布碌伦技术高中。1927年,他在纽约大学获得了他的科学学士学位,并于193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动物学的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得到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旅行许可。沃尔德用此许可到德国与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Otto Heinrich Warburg)工作,在那里,他鉴定了视网膜中的婎生素A。之后,沃尔德跟婎生素A的发现者保罗·卡雷一起到了苏黎世及瑞士工作。沃尔德之后在德国海德堡短暂地与奥图·迈尔霍夫一起工作过,但在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执政时,在欧洲生活的犹太人越显得危险,于是他离开了欧洲,到了芝加哥大学。1934年,沃尔德到了哈佛大学成了讲师,后来更当上了教授。他于1950年获选加入美国国家科学院,并于1967年凭其对视觉的发现及成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沃尔德曾对于很多政治及社会事情作出评论,而由于他是诺贝尔奖得主,因此他的国家甚至全世界都很注意他的观点。他不断地发表评论反对越南战争和核军备竞赛(nuclear arms race)。1980年伊朗人质危机期间,沃尔德在拉姆齐·克拉克(Ramsey Clark)往伊朗的代表团中工作。1986年,沃尔德及其他一些诺贝尔奖得主被邀前往莫斯科,与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商量有关一些环境问题。在那里,他问了戈尔巴乔夫有关伊莲娜·波娜(Yelena Bonner)及其夫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安德烈·萨哈罗夫(Andrei Sakharov)被拘留并被放逐到下诺夫哥罗德的问题。沃尔德报告说戈尔巴乔夫当时表示自己并不知道任何关于该事件的资料。在这不久之后的1986年12月,波娜和萨哈罗夫获释。沃尔德逝于马萨诸塞州剑桥。1901年:贝林
1902年:罗斯
1903年:芬森
1904年:巴甫洛夫
1905年:科赫
1906年:高尔基、拉蒙-卡哈尔
1907年:拉韦朗
1908年:梅契尼可夫、埃尔利希
1909年:科赫尔
1910年:科塞尔
1911年:古尔斯特兰德
1912年:卡雷尔
1913年:里歇
1914年:巴拉尼
1919年:博尔代
1920年:克罗
1922年:希尔、迈尔霍夫
1923年:班廷、麦克劳德
1924年:埃因托芬1926年:菲比格
1927年:瓦格纳-尧雷格
1928年:尼科勒
1929年:艾克曼、霍普金斯
1930年:兰德施泰纳
1931年:瓦尔堡
1932年:谢灵顿、阿德里安
1933年:摩尔根
1934年:惠普尔、迈诺特、莫菲
1935年:斯佩曼
1936年:戴尔、勒维
1937年:圣捷尔吉
1938年:海门斯
1939年:多马克
1943年:达姆、多伊西
1944年:厄尔兰格、加塞
1945年:弗莱明、柴恩、弗洛里
1946年:马勒
1947年:科里、G·科里、奥赛
1948年:穆勒
1949年:赫斯、莫尼斯
1950年:肯德尔、赖希施泰因、亨奇1951年:泰累尔
1952年:瓦克斯曼
1953年:克雷布斯、李普曼
1954年:恩德斯、韦勒、罗宾斯
1955年:特奥雷尔
1956年:考南德、福斯曼、理查兹
1957年:博韦
1958年:比德尔、塔特姆、莱德伯格
1959年:奥乔亚、科恩伯格
1960年:伯内特、梅达沃
1961年:贝凯希
1962年: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
1963年:埃克尔斯、霍奇金、赫胥黎
1964年:布洛赫、吕嫩
1965年:贾克柏、利沃夫、莫诺
1966年:劳斯、哈金斯
1967年:格拉尼特、哈特兰、沃尔德
1968年:霍利、科拉纳、尼伦伯格
1969年:德尔布吕克、赫希、卢瑞亚
1970年:卡茨、奥伊勒、阿克塞尔罗德
1971年:萨瑟兰
1972年:埃德尔曼、波特
1973年:弗里希、洛伦兹、廷贝亨
1974年:克劳德、迪夫、帕拉德
1975年:巴尔的摩、杜尔贝科、特明1976年:布隆伯格、盖杜谢克
1977年:吉耶曼、沙利、耶洛
1978年:亚伯、内森斯、史密斯
1979年:科马克、豪斯费尔德
1980年:贝纳塞拉夫、多塞、斯内尔
1981年:斯佩里、休伯尔、威泽尔
1982年:伯格斯特龙、萨米尔松、范恩
1983年:麦克林托克
1984年:杰尼、克勒、米尔斯坦
1985年:布朗、戈尔茨坦
1986年:科恩、列维-蒙塔尔奇尼
1987年:利根川进
1988年:布拉克、埃利恩、希钦斯
1989年:毕晓普、瓦慕斯
1990年:默里、托马斯
1991年:内尔、萨克曼
1992年:费希尔、克雷布斯
1993年:罗伯茨、夏普
1994年:吉尔曼、罗德贝尔
1995年:路易斯、纽斯林-沃尔哈德、威斯乔斯
1996年:杜赫提、辛克纳吉
1997年:布鲁希纳
1998年:佛契哥特、伊格纳罗、慕拉德
1999年:布洛伯尔
2000年:卡尔森、格林加德、坎德尔2001年:哈特韦尔、亨特、纳斯
2002年:布伦纳、霍维茨、苏尔斯顿
2003年:劳特伯、曼斯菲尔德
2004年:阿克塞尔、巴克
2005年:马歇尔、沃伦
2006年:法厄、梅洛
2007年:卡佩奇、埃文斯、史密斯
2008年:豪森、巴尔-西诺西、蒙塔尼耶
2009年:布莱克本、格雷德、绍斯塔克
2010年:爱德华兹
2011年:博伊特勒、奥夫曼、斯坦曼
2012年:格登、山中伸弥
2013年:罗思曼、谢克曼、聚德霍夫
2014年:奥基夫、莫泽夫人、莫泽
2015年:威廉·塞西尔·坎贝尔、大村智、屠呦呦
2016年:大隅良典
2017年:霍尔、罗斯巴什、扬
2018年:艾利森、本庶佑
2019年:凯林、拉特克利夫、塞门扎
相关
- J05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J05(抗病毒药)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orat
- DNA定序DNA测序(DNA sequencing,或译DNA定序)是指分析特定DNA片段的碱基序列,也就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G)的排列方式。快速的DNA测序方法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和医
- 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英语:Anaphylaxis)反应系指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发病极快且具有致命性。通常会伴随以下症状:起痒疹、舌头或咽喉肿胀、呼吸困难、呕吐、头晕及低血压;以上症状往
-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其辞源为意大利语“Rinascimento”,由ri
- 孟-高棉语族孟高棉语族是东南亚的语言集合,包括孟语和高棉语等多种语言。按照传统的分类,这个语族与印度的蒙达语族(又译扪达语族)构成南亚语系。新近的分类已经抛弃这种二分法:Diffloth(2005
- 红血球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也称为Biernacki反应,简称血沉,是指血红细胞在1小时内沉降的速率。红细胞沉降率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血液学测试,是炎症反应的非特
- 不产氧光合作用不产氧光合作用(英语: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是指不以水为电子供体,而不产生氧气的光合作用。其光反应与碳反应均与产氧光合作用有所不同。常见的替代水作为光反应电子供体
- 诸圣节诸圣节(英语:All Saints' Day,拉丁语:Sollemnitas Omnium Sanctorum,希腊语:Άγιοι Πάντες),又称诸圣日、万圣节,是天主教、圣公宗和东正教都有的节日。在天主教会和圣公会
- 全球变暖潜能全球暖化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简称GWP),亦作全球升温潜能值,是衡量温室气体对全球暖化影响的一种手段。是将特定气体和相同质量二氧化碳比较之下,造成全球暖化的相对能
- 法兰西人第一排:圣女贞德 · 雅克·卡蒂埃 · 笛卡儿 · 莫里哀 · 帕斯卡路易十四 · 伏尔泰 · 德尼·狄德罗 · 拿破仑 第二排:维克多·雨果 · 大仲马 · 伽罗瓦 · 路易·巴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