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台北湖

✍ dations ◷ 2025-11-26 11:35:54 #康熙台北湖
清康熙台北湖是台湾台北地区疑似曾在康熙期间因1694年康熙大地震导致出现的湖泊假说,由地理学家陈正祥教授提出、地质学家林朝棨教授所命名。郁永河所著《裨海记游》描绘该湖景色为:而关于康熙台北湖的成因,郁永河转述淡水社社长张大的描述:陈正祥教授利用郁永河所著《裨海纪游》的文字记录和陈梦林所绘《诸罗县志》的〈干豆门与灵山宫图 〉来推测康熙台北湖的水域面积,当时的湖岸应和今日10米等高线一致 ,推算该湖的面积大约为150平方公里、深度5米。谢英宗教授依据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林朝宗所长曾以数位地形图将台北盆地的视角调整到与〈干豆门与灵山宫图 〉相近,再将盆地面西北侧等高线3米以下部分区域以水覆盖,所呈现的数位地形图和 1717 年陈梦林所绘的〈干豆门与灵山宫图 〉非常接近,认定地震所造成的真实地陷量应可能仅在3米以内,该湖满潮时的水域可能包含现今基隆河下游及其北侧、社子岛、淡水河社子岛段的河道和关渡平原的一部分,估计其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左右,但因该湖受潮汐影响,其水域面积变化相当大。盆地面的上升、沉积物的加积、降雨量减少和人为的拓垦是该湖消失的重要因素。林明圣副教授认为由文中记载的“浅处犹有竹树梢出水面,三社旧址可识”判断,若依一般竹子的生长以及原住民干栏式建筑的高度来看,可能至少有3米深。《雍正台湾舆图》和《乾隆台湾舆图》的地形衍育具一致性,可认《雍正台湾舆图》时还存在的康熙台北湖到《乾隆台湾舆图》时已不复存在了,换句话说,这个湖泊的存在至少四十年,但绝对不会超过六十年。康熙56年(1717年)《诸罗县志》的〈干豆门与灵山宫图 〉里,可见台北盆地有个与海相连的湖泊里的台北盆地,是个西广东狭的海湾,绕过湾口的关渡与外海相连,与《裨海纪游》的描述完全一致。在雍正12年间绘制(1723-1734)的《雍正台湾舆图》也清楚描绘台北当时是个海湾湖。除《裨海纪游》外的文献资料不足,1654年荷兰人绘制的《大台北古地图》、清康熙38年至43年(1699年-1704年)间绘制的《康熙台湾舆图》并无此湖之存在,而乾隆6年(1741年)《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地图和《康熙台湾舆图》一致。专精于研究台湾史的翁佳音教授反对这个说法,并在《大台北古地岸图考释》中提到,康熙47年(1708)已经有人在传闻是康熙台北湖所在地的万华东园地区开垦成水田。由时间来推算康熙台北大地震发生于1694年并产生康熙台北湖,而郁永河在1697年经过此地时发现了湖泊的存在,海水退出后有盐分的土地必须经数十年以上时间的土壤改良才能开垦,然而距离发现开垦纪录仅有13、14年,从而认定此湖根本不存在。此外,将《裨海纪游》中“....入门,水忽广,漶为大湖,渺无涯矣。行十许里,有茅庐凡二十间...”解读为“海船亦可以在航行湖中走十余里”值得商榷,该段记载若前后文对照判断,原意是“船进入关渡之后,再沿着基隆河行十里许”,而到磺溪会流处的今社仔对岸一带;所谓的“麻少翁等三社”,即指麻少翁、大浪泵与唭里岸三社。换句话说,郁永河所描述的地震而引起一片土地突然之间陷入水中,最有可能之处应该是指社子岛这一附近的地带。民俗专家唐羽根据《诸罗县志》“...淡水港,海口水程十里至干豆门,内有大澳,分为二港,西南至摆接社止、东北至蜂仔峙止。番民往来俱用蟒甲….”的记载,认为郁永河误将大澳记为大湖。中央地质调查所探勘附近可能引发地震的山脚断层,归类为属于过去1万年内未曾经活动过的第二类活动断层,否定了1694年曾经发生过地震。学者利用中央地质调查所2010年公布之活动断层山脚断层的分布与型态,应用Wells and Coppersmith (1994)经验式与郑世楠等(2010)经验式,评估康熙大地震对应的规模为MW=7.0, ML=6.8。参考 Jean et al.(2006) 衰减式与辛在勤(1998)衰减式,模拟1694年台北地震的等震度分布图淡水地区均显示为震度VII, 应造成相当显著的破坏,在郁永河《裨海纪游》中淡水社长张大却未提及淡水地区的灾害,是否是因为发生地震导致康熙台北湖出现有待商榷。郑世楠教授认为如果真的发生规模7.0的康熙大地震,受灾范围绝不仅有台北盆地一带,整个北台湾都会有灾情,然而郁永河一路往北的路途中,在淡水、南崁、竹堑(今新竹)等地,都没有相应的灾情纪录或传闻。郑世楠教授推测台北湖可能是洪水蓄积不退。郁永河农历5月2日从淡水入港发现大湖,在此之前曾在农历4月14日因大雨被困在牛骂社(台中清水)一个礼拜不得前进,记述到“阴霾,大雨,不得行;午后雨止,闻海吼声,如钱塘怒潮,至夜不息”,此际大雨连下三日、海浪滔天,很可能是梅雨锋面或台风侵袭,这波雨势带来的积水不退或许就是后来所见的台北湖的成因。中文小说

相关

  • 免疫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免疫学(英语:Immunology)是生物医学的一
  • ~؋ ​₳ ​ ฿ ​₿ ​ ₵ ​¢ ​₡ ​₢(英语:Brazilian cruzeiro) ​ $ ​₫ ​₯ ​֏ ​ ₠ ​€ ​ ƒ(英语:Florin sign) ​₣ ​ ₲ ​ ₴(英语:Hryvnia sign) ​ ₭ ​ ₺
  • 苏尔斯顿约翰·爱德华·苏尔斯顿爵士,CH,FRS(英语:Sir John Edward Sulston,1942年3月27日-2018年3月6日),英国科学家,因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与悉
  • 剑突胸骨(Sternum)是胸腔中前方一块扁平,剑状的骨,接有肋 。因为其外形如此,故其拉丁文中被名为剑,其三部分为胸骨柄上部的颈静脉切迹(Incisura jugularis)可在体表触及,此乃颈部的下界。
  • 新皮质新皮质(neocortex、拉丁语:neocortex,拉丁文:neo:新的,cortex:皮)是哺乳动物大脑的一部分,在脑半球顶层,大约2-4毫米厚,分为六层,为大脑皮质的一部分。其于一些高等功能如知觉,运动指令(英
  • 结构异构物结构异构,也称构造异构,是指由于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原子连接顺序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与立体异构相对。存在结构异构的化合物互称结构异构体。它们又可分为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和
  • 严复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乾,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愈壄老人,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民国初年与闽县合并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祖籍河南固始。中国近代启
  • 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也称星状细胞(astrocyte、AS),为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星形胶质细胞在大脑中的比例尚不明确。有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因区域而异,占所有神经胶质细胞的20%至40%
  • 夜猫子夜猫子原是指鸮类的夜行性动物,后来被衍生用于人类在正常的睡眠时间里,仍持续进行夜间活动,包括熬夜与通宵的人。有些人会在愈进入深夜,表现的活动愈感到活跃,因为他们在这时候的
  • 棱菊石目棱菊石目(Goniatitida)是一群已经灭绝的菊石亚纲生物,与乌贼、章鱼关系较接近,与鹦鹉螺关系较远。棱菊石目最早出现在泥盆纪中期(大约3.9亿年前),兴盛于石炭纪与二叠纪,最后于古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