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名
✍ dations ◷ 2025-05-10 20:15:09 #国名
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相关法定政权的正式官方名称。“国号”与该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通常称谓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例如英国,可以说其现行的“国号”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其在国际上的俗称与自称还有“联合王国”、“不列颠”、“英国”等多种。又如,1871年建立的德国,尽管经历了德意志帝国、世界大战的战败、联邦德国等等不同时期,德国对1949年重新建构起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性质在宪法层面有明确的解释,即,1949年所构建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延续,只是政府重构,而非另外建立的国家也就说,德国依旧是1871年建立的德国,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只是现有政权的正式名称,即中文之“国号”。在中国古代史上,国号的确立往往被作为一个朝代开始的历史标志,并不因其统治的地理区域的改变而改变;改朝换代即是原政权灭亡后由新政权取得了统治者的合法地位。,故每次朝代更替时会更改国号,类似于古人的别名、别号,做为代表当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一旦国号改变,则往往不被视为同一个朝代。中国古代同时对于国号的应用有着严格的等级标准,例如封国的国名不能称为“国号”,不同等级的封国有不同的国名,以汉朝为例,有梁国,昌邑国,代国等,都不称作“国号”;藩国则可以拥有国号,并且有时须经由宗主国赐封或予以确认。受古代中国的影响,整个东亚文化圈,都非常重视国号的确立;东亚古代的王朝,多在王朝之初便明确国号,以作为立国的基础,并不轻易改变。相对而言,西方古代历史上没有特定的国号概念,而更重视王朝的延续。中世纪欧洲的主权国家或附庸国家,多依照该统治区域的历史地理及封建等级命名,如:法兰西王国,费拉拉公国,等。这些领土的“国名”并非其国号,而是仅仅作为一块领土的名称。领土的命名与领主的封建头衔和领土的地理区域绑定,不因领主家族的变更而改变,例如哈布斯堡家族长期控制着西班牙王国、奥地利公国等领土;然而一旦该领土地理范围或者领主的封建等级改变,其国名便会作相应变更,如博尔索·埃斯特(英语:Borso d'Este)在1471年被教宗保禄二世从费拉拉侯爵擢升为费拉拉公爵,其后该领地便被称为费拉拉公国。欧洲国家所以到了近代才多在宪法或相关法律中明确国号。现代国际社会,确立国号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也就是说,通常现代国家的国号就是指出该国采用之政体,例如美国的国号为“美利坚合众国”,法国的国号为“法兰西共和国”;又比如,1945年二战战败之后,在完全按照西方模式修正其国家体制后,把国号从“大日本帝国”,改为“日本国”。另外“朱”、“明”两字在五行都属火意,而“火克金”对后金不吉利,皇太极相信风水、五行学说,以水克火,符合五行相克说,因而选取发音近似的合适字代用,以清为国号,明确显示其取代大明的意图。中国历史最早对于国号这一概念进行的研究与论述,见于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司马迁论述,“国号”的确立是为了彰显君主的功绩和德行,所以五帝虽然是同姓一脉相承,却分别建立了不同的国号——黄帝建国号为“有熊”,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尧为“陶唐”,舜为“有虞”,禹建国号为“夏后”,契建国号为“商”,弃建国号为“周”。根据司马迁的记述,可见此时“国号”是作为一种早期国家的象征,“国”在周朝前是各部落盟的领地,经过演变至周朝时则是成为卫戍王朝的诸侯国。同样成书于汉朝的《毛诗正义·商颂谱》称赞,从契到汤虽然历经了多次动乱和迁徙,然而商的国号却延续了下来,则说明国号作为一种国家政权或早期国家的象征,不随统治地域的变更而改变。对于国号的应用也有着严格的等级标准,例如封国的国名不能称为“国号”,不同等级的封国有不同的国名,以汉朝为例,有梁国、昌邑国、代国等,都不称作“国号”;藩国则可以拥有国号,并且有时须经由宗主国赐封或予以确认。当某个历史阶段的原政权灭亡后由新政权取得了,便会改国号代表此政权取得了中原统治者的合法地位。一般而言名称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或具特别含义。除了早期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国号为双字以外,自商朝开始到宋朝以前,中国朝代的正式国号多是单字,而本朝人称本朝国号,一般在国号前冠以“大”字以示尊崇,如成书于唐朝(公元636年)的《隋书》称呼唐朝为“大唐”;而元朝人修纂的《宋史》提到宋国在给金国的国书上自称“大宋”。同时小国称大国或藩国称宗主国时,为了表示尊敬,也往往在其国号前尊以“大”字,如720年成书的《日本书纪》即称同时期的唐朝为“大唐”。在多个王朝并立的辽宋金时期,各王朝之间相互对立、争夺统治中国的正统性,在国号前加“大”字成为了标榜王朝正统性的一种方式,甚至关系国体国本,例如《宋史》提到过金朝要求宋朝在国书上仅以“宋”自称,被宋的使臣拒绝了,宋朝皇帝非常赞许,认为其维护了国体。元朝开始,其开国君主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的卦辞,直接将国号定为“大元”,“大”字开始成为了正式国号的一部分;元人修的《辽史》和《金史》中亦分别称辽与金的国号为“大辽”、“大金”。明朝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一书中论述国号传统的改变,声称国号包含“大”字的做法始于元朝并被明朝沿用,而汉、唐、宋等朝的国号本身不含有“大”字,仅是一种尊称。明、清等朝的正式国号均为双字、以“大”字起头,明朝国号为“大明”,清朝国号为“大清”。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直接以中国——这个历史形成的文明古国的名称直接做为国号。“中国”一词最先是一个表示地理意义的词汇(与“四方”相对),逐渐变成了文化意义上的中华文明地区,并产生国家与国家的差异,成为统治领域的泛称。汉朝时则将其统治的九州地区皆称为“中国”,并把中国做为与西域诸国相对的一体的称呼 ,
进而在清末转变为整个国家的“国名”。例如在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的《尼布楚条约》中,“中国”就以国名的形式出现在条约中。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在《临时约法》中将政体载入国号,规定国号为“中华民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中规定了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历史上并非每次改朝换代都更换国号。有些朝代传承短暂,且多被本朝将领或大臣篡权建立新朝代,因而有多个朝代曾经使用同一个国号。越南历史上的国号与朝代关系可见下表:同一时期的越南在中国、日本等国的别称则有安南、交趾等;而大越时期的越南虽然国号为大越,其君主同时亦接受中国的册封封号安南国王。朝鲜半岛历史上政权延续国祚比较长;并没有频繁的改朝换代与换国号。朝代国祚通常的比较长,且多被本朝将领或大臣篡权建立新朝代,因而受到中原王朝影响。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号与朝代关系可见下表:高丽时代的一些场合下,人们会冠以上国名号作为全称,见于史料的有“有唐高丽国”、“有晋高丽国”、“有(大)宋高丽国”、“有(大)元高丽国”等称谓,但臣事辽、金时则无此习惯,单称“高丽国”。有观点认为高丽国号取自“山高水丽”一语的缩写,但可能只是后人附会而已。同一时期的朝鲜在中国、日本等国的别称则有高丽、东国等;而李朝时期的朝鲜虽然国号为朝鲜,其君主初期时候同时亦接受明清两代的册封封号高丽国王。
相关
- 儿科小儿科(或称儿科)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分支,专门医疗患病的婴儿、儿童及青少年。最大的年龄通常至青春期。一个受到这方面知识专门训练的医生被称作儿科医生。
- 半干旱地区半干旱气候,又称草原气候,是降水量低于潜在的蒸散量,但又不像干旱气候那么极端的一种气候类型。柯本气候分类法提供的更精确定义是生态特征在沙漠气候和潮湿气候之间的气候。本
- 七鳃鳗七鳃鳗科(学名:Petromyzontidae),又名八目鳗、七星子,是圆口纲七鳃鳗亚纲七鳃鳗目的一个科,其下生物是至今少数仅存的无颌类脊椎鱼形动物之一。最古老的七鳃鳗化石,有3.6亿年历史,在
- 后生动物真后生动物(学名:Eumetazoa)是指所有具有细胞组织的动物。动物中只有侧生动物不属于真后生动物。真后生动物细胞间有连接,就是所谓的"紧密连接"。它们的胚胎最少会发生两个胚层:
- 联邦交通运输与通讯部俄罗斯联邦交通运输部(俄语: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транспор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是俄罗斯负责制定航空、海运、水运、公路运输、铁路运
- 八齿鼠八齿鼠科(学名:Octodontidae)也作竖毛鼠科,是啮齿目豪猪亚目中的一科,分布于南美洲,包括以下几属:
- 双簧双簧为一种民间艺术,源于北京的一种曲艺名字,由前面的一个演员表演动作,藏在后面的一个人或说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面的演员在自演自唱一样。“双簧”作为一种节目,出现于清朝末年
- 李庆逵李庆逵(1912年2月12日-2001年2月25日),浙江宁波人,中国土壤学家,中国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当选)。1912年2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25年,毕业于宁
- 那拉那拉氏(满语:ᠨᠠᡵᠠᡥᠠᠯᠠ,转写:Nara hala),汉字亦写作纳喇氏、纳兰氏等,是满族姓氏,位列满族八大姓之一,亦为明朝末期海西女真四部贝勒的家族姓氏。同时期,那拉氏还散居于长白山
- 现役单位美国陆军(英语:United States Army),是美军的军种,美国联邦八个制服部队之一。美国陆军的前身是大陆军,组建于1775年6月14日,参与独立战争。战争结束后,大陆会议在1784年6月3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