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魂七魄,是中国道教对于人魂魄的说法,谓人身有三魂七魄。三魂即胎光、爽灵、幽精;七魄计有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
《老子河上公章句》主张安“魂、魄、神、精、意”,以涵养五脏;天之鬼为魂,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影响性情,地之鬼为魄,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影响身形,口鼻为玄牝之门,是人身通感天地之门户。
《黄庭经》主张食气,存养太和,以“还魂返魄”“摄魂还魄”,可不死而得入黄宁。务成子注《黄庭经》,谓诵读黄庭,能调和三魂,制炼七魄;除去三尸,安和六腑;五脏生华,色返孩童,百病不能伤,灾祸不得干。
三魂七魄之并称,最早载于《抱朴子》。谓守一存真,即可金水分形(分身之术),自见人身中有三魂七魄,更能接见天地神灵。
上清道书《灵书紫文上经》中有详细解说,谓三魂七魄于特定时日,飘荡不定,道士须拘制之,以安神定形。七魄名号为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乃身中浊鬼,当制止其伐身,三魂名号为爽灵、胎光、幽精(与上元宫泥丸之赤子、中元宫绛房之真人、下元宫丹田之婴儿,以及命门玄关之大君),皆为身中长生之神,当存守身内。太平经钞甲部三魂七魄之语,当为从灵书紫文所增补。
陶弘景所编《真诰》载有种种法术摄受三魂七魄,能出恶梦,守魂魄,炼身形。
唐朝道书《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叙述“炼阳魂而制阴魄”之法,并说学道者,当须顺魂灵制尸魄,以阳消阴,令魂炼魄,阴秽渐减,乃长生之道。
《云笈七签》引正一真人语,对三魂又增以新说,谓胎光,属之于天,常欲得人清净,久居人身,则能长生;爽灵,属之于五行,常欲人机谋万物,令人心劳气散,多生祸福灾衰刑害之事;幽精,属之于地,常欲人好色嗜欲,令人秽乱昏暗、耽著睡眠,精华枯竭而名生黑簿鬼录。并说有三魂会日,于此本会之日,诵人善恶。又说三魂,一主命,一主财禄,一主灾衰;一常居本属宫宿,一居地府五岳,一居水府。人身唯七魄常居不散,至本命日,一魂归降与魄相合。若三魂循环不绝,则百神交会,人安稳无病,若三魂不归,则魄与五鬼为徒,令人行事昏乱,耽睡好眠,灾患折磨。道教有种种法术,能拘魂制魄,使人渐至长生。
朱熹以及宋末道教学者俞琰认为三魂七魄非真指实数,以医家谓肝属东方木而藏魂,肺属西方金而藏魄,九宫数以三居左,七居右,主张三七为九宫数,虚指五行。隋代萧吉《五行大义》则提有多种异解,认为魂魄之数,乃配合种种阴阳五行八卦天地人之数,而为魂三魄七。
道教的三魂
道教古称“胎光、爽(或作‘奭’ㄕˋ)灵、幽精”,丹鼎派称之为“元神、阳神、阴神”等。三魂生存于精神中,所以人身去世,三魂归三线路。
直到再度轮回,三魂才会重聚。
从西方(亚里士多德)引入的三魂:灵魂、觉魂、生魂。
明代传教士利玛窦的论述:
鸾书的三魂
另有说法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灵魂主宰,而不是觉魂。
灵魂若有毛病,人就会痴呆。觉魂若有毛病,人就会发疯,神经就会散乱。生魂若有毛病,人就容易生病。
人若死后生魂会消灭,灵魂就依因果循环六道之中轮回。如果善业大于恶业便投胎至天界或人界,至天界灵魂和觉魂便会合一,至人间则旧觉魂消灭,再新生一觉魂一生魂投胎。如果恶业大于善业就至地狱道,灵魂会在地狱受刑受苦。只有农历七月十五日才能至人间,觉魂则留在世间排徊,直到灵魂受苦完投胎至人界(人道和畜生道)觉魂便消灭,留在人间的觉魂有时可以受神主牌位让人拜,有时在墓园流浪,有拜公妈的人比较不容易受觉魂作弄,没拜公妈的人较容易受外来孤魂作弄。
马偕(George L. Mackay)经由生活观察指出,汉人认为人有三个灵魂,人死后一个灵魂到看不见的精神世界(天堂、地府,或转世),第二个灵魂进入坟墓里,第三个则在家附近徘徊。第一个灵魂由道士负责,另两个灵魂则由子孙照顾。亲人整修墓地照顾第二个灵魂,第三个灵魂则安置在木制的神位中。
七魄名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生存于物质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之后再随新的肉身产生“肉体及魄”则属于“阳世的物质世界”。
七魄为人身的血,第一就是眼睛的血,眼睛的血是涩的,第二就是耳朵的血,耳朵的血是冷的且不容易凝固,第三就是鼻子的血,鼻子的血是咸的,第四就是舌头的血,舌头的血是甜的,第五就是身体的血,身体的血是热的比较容易凝固,前五项为五根的血,分别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五根以外就是脏腑内脏之血,我们的脏腑分成红内脏和白内脏,红内脏就是心脏、肺和肝等,白内脏就是胃、大肠和小肠等,红内脏的血是腥的,白内脏的血是臭的。
“儒宗神教”的鬼神观里,人是万物之长,因此认为草木仅一魂,曰生魂,禽兽有二魂,一曰“生魂”能知生长走动,二曰“觉魂”能知痛苦与喜乐哀鸣之情。人则有三魂,生魂、觉魂、灵魂。人死之后,如系在世作恶多端之人,乃下地狱,按其罪过受种种磨炼。
由于“儒宗神教”主张阐发“五教”(儒、道、佛、基、回)圣人之奥旨,其三魂之说或源自天主教神父利玛窦《天主实义》中所叙述的三魂观:
“西士曰:人有魂、魄,两者全而生焉;死则其魄化散归土,而魂常在不灭。吾入中国尝闻有以魂为可灭,而等之禽兽者;其余天下名教名邦,皆省人魂不灭,而大殊于禽兽者也。吾言此理,子试虚心听之。世有生、觉灵三魂彼世界之魂有三品:⑴草木之生魂下品名曰生魂,即草木之魂是也。此魂扶草木以生长,草木枯萎,魂亦消灭。⑵禽兽之觉魂中品名曰觉魂,则禽兽之魂也,此能附禽兽长育,而又使之以耳目视听,以口鼻啖嗅,以肢体觉物情,但不能推论道理,至死而魂亦灭焉。⑶人类之灵魂上品名曰灵魂,即人魂也。此兼生魂,觉魂,能扶人长养及使人知觉物情,而又使之能推论事物,明辨理义。人身虽死,而魂非死,盖永存不灭者焉。”
《天主实义》的三魂之说,则源自于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英语:On the Soul)》,生魂即vegetative/nutritive soul,觉魂即senetive soul,灵魂即rational soul。这种划分与中国传统的“魂气”思想不同,与佛教对“有情世间”和“无情世间”的划分以及“六道轮回”的思想也相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