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名(琉球语:童名/ワラビナー )是在原琉球国疆域(现日本琉球群岛、奄美群岛)使用的传统个人名。童名与户籍名不同,是在出生后不久的命名仪式中得来。童名有“童”字,但并非乳名,而是在亲人及友人间终生使用的名。童名又称岛名(島名/シマナー )、神名(神名/カムナー )、家名(家名/ヤーナー )等,因地区而异。童名在昭和初期仍有使用,到20世纪末基本消失,不过宫古池间岛与奄美与论岛等部分地区仍有使用。
琉球传统人名不论身份性别,皆是“屋号+个人名”的形式。不过到了近代,贵族、士族阶层男性同时使用日本式“苗字(家名)+名乘”与中国式“姓+讳(唐名)”的形式。他们将名乘视为成人名,相对地将琉球传统的个人名称为童名。平民及女性贵族、士族没有名乘或唐名,童名是其唯一的个人名。
日本吞并琉球后实施户籍制度,贵族与士族男性多将名乘与讳登记为户籍名。平民也有将日本式人名登记为户籍名的,不过太平洋战争结束前,平民尤其是女性平民直接将童名作为户籍名的情形并不少见,カマド与ウト等女性人名亦有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同化政策影响,明治末期至大正时期的女学生流行将在学校相互称呼的名称改为日本式,即“学校名”。这种影响波及一般民众,1942年姓名变更手续大幅简化后,更多人将户籍名从童名改为日本式。于是学校名成为户籍名,童名成为身边人相互称呼的名称。
到20世纪末,童名基本消失,不过仍有部分童名习俗存留。如与论岛到2020年仍普遍使用家名,池间岛到1990年代仍有使用神签为人命名的仪式。第二尚氏本家第23代尚卫为自己的孙子举行命名仪式,冲绳本岛历史较久的家族到2020年仍传承童名,在寻人广播等场合还能听到。
小孩在出生后数日得到童名,大人为其举行“名付”仪式。这种命名是重要的通过仪礼,1900年时有在自家取童名,由出具出生证明书之职员取户籍名的情形。
每个地区都有童名的命名原则,其中多数为祖名继承,而且有很多地区为长男隔代继承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长女隔代继承祖母或外祖母童名,之后子女童名从亲属童名中选择。事实上家族内部使用同一童名的情形很多,如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国王之中,第1代尚圆、第7代尚宁、第10代尚质、第13代尚敬、第16代尚成、第18代尚育等使用同一童名“
继承祖先童名的原因,有反映念想祖先的习俗、认为子女是祖先转世、童名更多表明亲属关系而非个人身份、命名是祖灵祭祀形态、祖先是子女的守护神等多种说法。
其他的命名方法有长男继承祖父、次男继承外祖父、长女继承祖母、次女继承外祖母童名(波照间岛),从家族童名中抽取神签决定(宫古诸岛与西表岛),以米卦决定(安里(日语:安里)与天久(日语:天久)),由灵媒(日语:ユタ)取名,使用命名仪式当天首位来访者的名等。
琉球国时代的童名是不论身份性别,人人皆有的个人名,不过由于祖名继承的原则,种类极少。如琉球国时代史料记录的童名,若不考虑基于身份之美称的有无,男女一共不过47种。另外,八重山波照间岛有男名17种、女名12种,宫古池间岛男女共有6种。
童名种类少,因而同名人物自然就多,存在为表区别而加上居住地区名称与父母之名,一家之内以“叔叔”(おじさん)、“小”(小さい)等表明关系的情形。
童名本体部分不论身份,都在使用,但会基于身份在前后加上作为美称的词缀。士族阶层常会在前面加“思”、“真”,在后面加“金”,贵族层会在前后都加字,变成“思~金”“真~金”的形式。不过士族以上人物在与家人等十分亲密的人之间为表亲近,会省略美称。
童名的发音会因身份而异。如平民与士族以上的“锅”字分别念“ナバー”与“ナビー”,“牛”分别念“ウサー”与“ウシー”。平民多用ア段,士族倾向于使用其他发音。
祖名继承的童名有“德”、“松”、“鹤”等吉祥的字,也有很多“牛”、“樽”、“钱”等生活相关的字,还有干支名、病弱儿名、行辈名、神名等。如八重山人会为戌年、巳年出生者取名オージ(男)或カマドウ(女)以希望其能长寿,若是病弱儿童则会为其取名仁王(男)或ニールムイ(女)。行辈名有太良、次良等,神名有カナス、カニ(男)或マサイ、カナ(女)等。出生前父亲就死去的小孩不论男女,会得名カーレー。
童名分男女,也有男女通用的。女性名多为“锅”、“灶”等与厨房相关的,且有研究指出女性名的种类更少。
此外,可使用的童名种类因地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