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冯·劳厄

✍ dations ◷ 2024-12-22 13:45:57 #马克斯·冯·劳厄
马克斯·冯·劳厄(德语:Max von Laue,1879年10月9日-1960年4月24日),德国物理学家,因发现晶体中X射线的衍射现象而获得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879年10月9日,马克斯·劳厄出生于科布伦茨附近的普法芬多夫(Pfaffendorf),父亲是德国的一位军队官员并于1913年获得世袭贵族称号,马克斯·劳厄也随之改称马克斯·冯·劳厄。由于父亲经常被派到不同的城市工作,马克斯·冯·劳厄的童年前后在布兰登堡、汉堡的阿尔托纳(Altona)、波兹南、柏林和斯特拉斯堡度过。1898年中学毕业后,冯·劳厄服了一年的兵役,接着开始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化学,不久后转学到了哥廷根大学,主要研究光学,并受到物理学家沃耳德玛·福格特(英语:Woldemar Voigt)和马克斯·亚伯拉罕(英语:Max Abraham)以及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的重要影响。此后,冯·劳厄又在慕尼黑大学学习过一个学期,1902年转去柏林洪堡大学,在马克斯·普朗克手下工作。冯·劳厄在柏林洪堡大学听了奥托·卢默尔(英语:Otto Lummer)关于干涉谱线和热辐射的课程,这些内容的影响体现在了冯·劳厄关于平面平行板中干涉现象的博士论文中。1903年,冯·劳厄在柏林洪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马克斯·普朗克,此后他又去了哥廷根大学两年,1905年回到柏林,成为普朗克在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的助手,研究熵在辐射领域的应用以及光波相干性的热动力特征。1906年,冯·劳厄获得大学任教资格后,开始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07年利用光学实验证明了爱因斯坦的速度叠加理论。冯·劳厄从1909年起在慕尼黑大学的理论物理学研究所任教光学、热动力学和相对论。1912年,冯·劳厄成为苏黎世大学的物理学教授。1914年他又去了法兰克福,1916年起加入了维尔茨堡大学的战时研究工作,从事用于电报和无线通信的真空管研究。1919年,冯·劳厄被任命为柏林洪堡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回到柏林任教直到1943年,自1934年起,他又是柏林帝国物理技术学院的顾问。1917年,当物理研究所在柏林建立时,爱因斯坦担任主任,而冯·劳厄则任副主任,负责研究所的大部分管理工作,与德国的科学研究接触紧密,在这段时期及以后,冯·劳厄对德国科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柏林在二战中被炸后,1944年,冯·劳厄随着物理研究所一起搬迁到了黑欣根,并一直在那里工作到1945年,其间,他致力于《Geschichte der Physik》(物理学历史)一书的撰写,这本书先后共出版了四版,被从德语翻译成其他7种语言。冯·劳厄在黑欣根迎接了法国军队的到来,并被一项英美联合任务被扣留去了英国,一同被拘留的共有10位德国核物理学家,直到1946年获释。在英国期间,冯·劳厄写了一篇关于X射线衍射时的低吸收的论文,于1948年贡献给了在哈佛大学的国际晶体学家联盟。1946年,他作为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执行主任前往哥廷根,任哥廷根大学的名誉教授。1951年,冯劳厄被选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在柏林的弗里茨哈伯物理化学研究所主任, 与 Borrmann分等合作,从事 X射线光学的多项研究,直到1958年才退休。1960年4月8日,冯劳厄在驾车前往实验室的途中发生交通事故, 一位刚学会驾驶的摩托车手与冯劳厄的汽车相撞, 摩托车手当场死亡,冯劳厄的汽车翻转,他被消防队员从车下救出。 虽然刚开始他看上去从伤病中逐渐恢复,但仍旧在1960年4月24日去世,时年80岁。冯劳厄晚年曾受到忧郁症的困扰, 感觉受到他不喜欢的其他科学家和军方的迫害, 不过最终他成功克服了忧郁症, 重新回到了充满荣誉感和快乐的生活中, 他不是一位艺术家,但却十分爱好各种艺术, 尤其是古典音乐,他阅读广泛的历史和科学哲学书籍。 冯劳厄还爱好帆船、滑雪、登山和骑摩托车, 他经常和他的科学家朋友们登山游览阿尔卑斯山。 冯劳厄在柏林是一个出名的摩托车手,起初他是骑摩托车去大学授课, 后来才改驾汽车,因为他喜欢高速的感觉, 但却从未发生过意外,直到结束他生命的那次交通事故。冯·劳厄的科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在他的早期研究中,他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非常感兴趣,1907年至1911年间发表了8篇关于相对论应用的论文,1911年出版了一本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著作,1921年又出版了另一本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著作,两本书都再版多次。冯·劳厄最著名的研究是发现了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借此不仅证明了X射线的波特性,也证明了晶体的晶格结构。凭借这一研究成果,冯·劳厄获得了19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冯·劳厄的这一发现源自于他对光波通过周期性结晶颗粒问题的讨论,他得出一个想法,电磁射线的波长越短,正如X射线所呈现的那样,会在某种介质中引起衍射或者干涉现象,而晶体则正是这样一种介质。虽然当时参与讨论的他的同事Sommerfeld和W. Wien等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Sommerfeld的助手W. Friedrich与P. Knipping对此进行了实验,在经历了几次失败后,终于成功证明了这一想法的正确性。冯·劳厄给出了这一现象的数学公式,并于1912年发表了这一发现。这是固体物理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从此,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衍射花纹研究晶体的微观结构,并且对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佛朗西斯·克里克就是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得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冯·劳厄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对超导问题的研究,完成于他任柏林洪堡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期间。这一时期,Walther Meissner正在柏林帝国物理技术学院研究许多金属在相当于液氦温度时呈现的电阻消失现象,冯·劳厄在1932年对这一现象作出了解释,破坏超导性的磁场阈值依物体形状的不同而改变,因为磁场是在超导状态建立后才形成的,磁场由所用金属表面的超导电流引起。这一解释得到了确认,并为Meissner随后对超导体消除其内部整个磁场的发现开创了道路,并成为F. London和H. London的超导理论的基础。冯·劳厄与F. London和H. London一同发表了一篇论文,他在1937年至1947年间总共发表了12篇相关论文和一本著作。冯·劳厄为德国科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普鲁士有着一种深深的爱,对公正和公平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在希特勒和纳粹统治时期,冯·劳厄冒着受到谴责和人身伤害的危险,始终坚持科学真理,支持不被纳粹党所接受的相对论。冯·劳厄一直支持爱因斯坦,支持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反对受到纳粹影响的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物理学”。当爱因斯坦退出柏林学会时,柏林学会的副主席宣称爱因斯坦的退出对学会没有损失,此时学会内仅有冯·劳厄一人提出了抗议。二战结束后,冯·劳厄积极参与到组建新的德国物理学机构中,1946年至1949年担任新组建的英国占领区内的德国物理学会主席,他还参与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多家物理学会合并成为德国物理学会联盟,和不伦瑞克的联邦物理学技术学院的新建。1951年,冯·劳厄任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柏林)的主任,此外他还是柏林自由大学校委会的荣誉成员,1958年获得该校的荣誉博士学位。冯·劳厄曾获得过包括马克斯·普朗克奖章在内不计其数的荣誉。他获得了波恩大学、斯图加特大学、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是俄罗斯学会、柏林科学学会、德国物理学会、法国物理学会、法国矿物学和晶体学会的成员。他也是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荣誉议员,德国伦琴学会的荣誉成员,哥廷根、慕尼黑、都灵、斯德哥尔摩、罗马、马德里等科学学会以及伦敦皇家学会的会员。1948年成为国际晶体学家联盟的荣誉主席,1952年获得骑士勋章,1953年获得大十字勋章。为了纪念冯·劳厄,法国格勒诺布尔的劳厄-朗之万研究所(英语:Institut Laue–Langevin)以他和另一名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的名字共同命名。197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曾发行一枚特种邮票,以纪念冯·劳厄诞辰100周年。1901年:伦琴 / 1902年:洛伦兹、塞曼 / 1903年:贝克勒、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 / 1904年:瑞利 / 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 / 1906年:汤姆孙 / 1907年:迈克耳孙 / 1908年:李普曼 / 1909年:马可尼、布劳恩 / 1910年:范德瓦耳斯 / 1911年:维恩 / 1912年:达伦 / 1913年:昂内斯 / 1914年:劳厄 / 1915年:劳伦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 / 1917年:巴克拉 / 1918年:普朗克 / 1919年:施塔克 / 1920年:纪尧姆 / 1921年:爱因斯坦 / 1922年:玻尔 / 1923年:密立根 / 1924年:西格巴恩 / 1925年:弗兰克、赫兹1926年:让·佩兰 / 1927年:康普顿、威耳逊 / 1928年:理查森 / 1929年:德布罗意 / 1930年:拉曼 / 1932年:海森堡 / 1933年:薛定谔、狄拉克 / 1935年:查德威克 / 1936年:赫斯、安德森 / 1937年:戴维孙、汤姆孙 / 1938年:费米 / 1939年:劳伦斯 / 1943年:施特恩 / 1944年:拉比 / 1945年:泡利 / 1946年:布里奇曼 / 1947年:阿普尔顿 / 1948年:布莱克特 / 1949年:汤川秀树 / 1950年:鲍威尔1951年:考克饶夫、沃尔顿 / 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 / 1953年:泽尔尼克 / 1954年:玻恩、博特 / 1955年:兰姆、库施 /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 /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 / 1958年:切连科夫、弗兰克、塔姆 / 1959年:塞格雷、张伯伦 / 1960年:格拉泽 / 1961年:霍夫施塔特、穆斯堡尔 / 1962年:朗道 / 1963年:维格纳、梅耶、延森 / 1964年:汤斯、巴索夫、普罗霍罗夫 / 1965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费曼 / 1966年:卡斯特勒 / 1967年:贝特 / 1968年:阿尔瓦雷茨 / 1969年:盖尔-曼 / 1970年:阿耳文、奈尔 / 1971年:伽博 / 1972年:巴丁、库珀、施里弗 / 1973年:江崎玲于奈、贾埃弗、约瑟夫森 / 1974年:赖尔、休伊什 / 1975年:玻尔、莫特森、雷恩沃特1976年:里克特、丁肇中 / 1977年:安德森、莫特、范扶累克 / 1978年:卡皮察、彭齐亚斯、威尔逊 / 1979年:格拉肖、萨拉姆、温伯格 / 1980年:克罗宁、菲奇 / 1981年:布隆伯根、肖洛、西格巴恩 / 1982年:威尔森 / 1983年:钱德拉塞卡、福勒 / 1984年:鲁比亚、范德梅尔 / 1985年:克利青 / 1986年:鲁斯卡、宾宁、罗雷尔 / 1987年:贝德诺尔茨、米勒 / 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施泰因贝格尔 / 1989年:拉姆齐、德默尔特、保罗 /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泰勒 / 1991年:德热纳 / 1992年:夏帕克 / 1993年:赫尔斯、泰勒 / 1994年:布罗克豪斯、沙尔 / 1995年:佩尔、莱因斯 / 1996年:李、奥谢罗夫、理查森 / 1997年:朱棣文、科昂-唐努德日、菲利普斯 / 1998年:劳夫林、施特默、崔琦 / 1999年:胡夫特、韦尔特曼 / 2000年:阿尔费罗夫、克勒默、基尔比2001年:康奈尔、克特勒、威曼 / 2002年:戴维斯、小柴昌俊、贾科尼 / 2003年:阿布里科索夫、金兹堡、莱格特 / 2004年:格娄斯、波利策、韦尔切克 / 2005年:格劳伯、霍尔、亨施 / 2006年:马瑟、斯穆特 / 2007年:费尔、格林贝格 / 2008年:南部阳一郎、小林诚、益川敏英 / 2009年:史密斯、博伊尔、高锟 / 2010年:海姆、诺沃肖洛夫 / 2011年:珀尔马特、施密特、里斯 / 2012年:阿罗什、瓦恩兰 / 2013年:恩格勒、希格斯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 2015年:梶田隆章、麦克唐纳 / 2016年:索利斯、霍尔丹、科斯特利茨 / 2017年:魏斯、巴里什、索恩 / 2018年:阿什金、穆鲁、斯特里克兰 / 2019年:皮布尔斯、奎洛兹、麦耶

相关

  • 显微照相显微照相是以显微镜或类似的器材所摄取的相片或影像,以显示放大了的物件影像。显微照相是由加拿大发明家范信达所发明。有制造显微照相,可以在显微镜上安装照相机,取代目镜;或是
  • 贫铀贫铀,也称为贫化铀或耗乏铀或衰变铀等等,英文简写为DU,是一种主要由铀-238构成的物质,为核燃料制程中的的副产物,故也是一种核废料。自然界中的铀,含有约99.27%的铀-238、0.72%的
  • 传播学传播学(英语:Communication studies)的研究对象有着多种表达,概况的说,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学科。传播的概念同样有着来自不同学科视角和不同侧重的
  • 噪音污染噪声污染指人类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噪声干扰周围动物(动物包括人类)生活环境。目前世界上环境噪声最主要的来源是交通噪声,包括汽车、船
  • 希伯仑坐标:31°32′00″N 35°05′42″E / 31.53333°N 35.09500°E / 31.53333; 35.09500希伯仑(又译希伯仑,阿拉伯语:الخليل‎ al-Khalīl;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
  • 丁二烯1,3-丁二烯简称丁二烯,是分子式为C4H6的有机化合物,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作为单体用于制造合成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当这个词丁二烯被使用的情况下,大
  • 蜡疗蜡疗,属于物理治疗中热疗的一种。主要用于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神经病变等。原理为使用石蜡包覆患部,传导热能以进行热疗。蜡疗在中国医学中已行之有年,《本草纲目/虫部》中记载:“
  • 传递性在逻辑学和数学中,传递关系(英语:Transitive relation)、即,若对所有的a,b,c属于X,下述语句保持有效,则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R是传递的:“若a关系到b且b关系到c,则 a关系到c。”数学上表示
  • 现代教育制度中华民国现行学制为国民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国民中学三年义务教育,合称“九年一贯课程”,与高级中等学校三年高等教育,大学四年制教育的架构,除国民义务教育外,高级中等以上学校教
  • 昆曲昆曲是中国戏曲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巴城镇),起初流行于江南一带,而后风靡全国;盛清时,上至宫廷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皆热爱昆曲。有俗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