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纵火
✍ dations ◷ 2025-09-02 17:18:22 #纵火
纵火是指蓄意焚烧建筑物、车辆、财物或山林等自然物的行为,在多数的法律中都被列为犯罪。纵火有别于自燃、意外火灾和闪电等自然现象引起的山火。所有由于肇事者行为偏离正常人行为原则造成的纵火都归入此项。至于肇事者与火灾中被损毁的物品的关系,在此归类项中并没有明确被指出。可以推测的是,肇事者与火灾中被焚毁的物品或其所有者有密切关系。
在另外一些情况中,肇事者与被损毁物品之间的关系不能被确定(例如放火癖)。但肇事者普遍会考虑如何减少罪行被发现的可能,纵火的机会和火灾造成的群众效应。大部分的纵火是为了掩盖另一项犯罪,例如对盗窃、谋杀及贪污等罪行的掩饰,消灭罪证。或者是出于房地产纠纷,亦曾发生将被列入古迹的建筑物,在正式被列入古迹前遭反对者纵火。亦有为诈领保险金者、打压竞争对手、与人结怨等的纵火行为。纵火者欲对公众造成压力和恐慌,意图去改变某些已存在的事实。其中可以是政治的,社会的,种族的甚至是宗教的原因引起的。典型的例子是发生在1933年,德国柏林的国会纵火案。除了炸弹攻击,纵火也是恐怖活动常见的方式之一。在巷战或街头暴乱中常发生燃烧垃圾桶、车辆等物,以制造路障,阻挡执法。儿童纵火不属于上述的三种归类。这是出于儿童对火焰的形态和声音的好奇,而引致的火灾。
相关
- 智慧穿戴装置可穿戴式电脑(Wearable computer)为可穿戴于身上出外进行活动的微型电子设备。此种电脑由轻巧的设备构成、利用手表类小机械电子零件组成,达成像头戴式显示器(HMD)一般,使得电脑更
- 药品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英语:Pharmacodynamics (PD) ),简称药效学,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药物作用(action)与药理效应(effects)(即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action)
- S-腺苷甲硫氨酸S-腺苷甲硫氨酸(又名S-腺苷蛋氨酸,英语:S-adenosyl methionine,缩写为SAM)带有一个活化了的甲基(右图标注),是一种参与甲基转移反应的辅酶,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中。在失去该活化甲基
- 开尔文探针力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e, KPFM)是一种原子力显微镜,于1991年问世。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利用微悬臂感受和放大悬臂上尖细探针与受测样品原子之间的作
- 马耳他语马耳他语(马耳他文:Lingwa Maltija;阿拉伯文:لغة مالطية),马耳他的官方语言之一(另一种是英语)属亚非语系闪语族。1975年时的使用人口逾37万(全世界马耳他人约有100万)。在澳
- 克洛德·贝尔纳克洛德·贝尔纳(法语:Claude Bernard,1813年7月12日-1878年2月10日),法国生理学家。他是定义“内环境”的第一人。哈佛大学科学史家I·伯纳德·科恩称他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 贝叶斯贝叶斯推断(英语:Bayesian inference)是推论统计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用贝叶斯定理,在有更多证据及信息时,更新特定假设的概率。贝叶斯推断是统计学(特别是数理统计学)中很重要的
- 豆油大豆油(英语:Soybean oil)又称豆油、常见者多为大豆色拉油 ,是从大豆中提取的植物油脂,日常食用油。常用的提取的方法有两种:压榨法和浸提法,有时二者兼用。大豆提取豆油之后的下脚
- 欧安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简称欧安组织;英文: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缩写:OSCE)是世界上主要的国际组织之一,前身是1975年于冷战期间成立的“欧洲安全与
- 陈桂林陈桂林(1941年12月17日-),福建南安人,空间红外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桂林于196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70年起长期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