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野佳彦(MAENO YOSHIHIKO、1953年 - ) ,日本哲学家、诗人、绘本作家。
出生于福冈县神社内。经由父亲口述得知战后家园烧毁残迹的惨状,由此产生原爆之子的身份认同,成为形塑此后自我阅历及哲学的原点。高中时期开始广读哲学书籍,并沉浸于德国古典音乐之中。
选择法律专业是为了完成父亲的期许,几番挣扎后,于1974年自东京大学法学部休学,决定转而研究文化哲学。虽然如此,这些法律相关研究的素养对架构往后的制度论、文明情念论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1979年取得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80年9月至1984年3月,取得当时西德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赴斯图加特大学哲学历史学部就读,并于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所留学。师事于德国文化学界英才海因兹施拉夫教授,及图像学的国际权威恩斯特贡布里希教授,受其亲身指导 。于此期间,以佛罗伦斯为中心,实地调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史迹。
1984年以博士论文《瓦尔堡、尼采、布克哈特的文化概念》取得斯图加特大学哲学历史学部博士学位。此为海因兹施拉夫教授首次颁发的summa cum laude(mit Auszeichnung) 。这本博士论文翌年于德国出版,日后在国际间获得相当高的评价。
1986年决心成为一名在野的学者。至1990年为止,以解明日本及东洋整体文化特性为目标,遍读大量的古典原籍及汉籍、佛典、研究书。1987年出版《东亚的专制及自我异化ー民众文化史的制度批判》(个人出版)。
在厌弃泡沫经济期日本国家的精神心理状态下,选择离开日本至中国、西域、印度、斯里兰卡、土耳其、希腊、越南、缅甸等地。身为独身旅行的背包客,将旅途的风景及心情,以素描及散文诗的方式记录。这个旅行对前野而言是体悟〈周游异国文化〉〈民族异国风地球〉的定位课题,其中的成果各自被收集于散文诗绘画作品中,以三次个展的方式呈现 。
这个时期同时产生了创作〈整体幻想〉的想法。经过多番尝试,后来因为翻译了沃尔特布尔克特的著作《残杀的人-古希腊的牺牲仪礼及神话》得到灵感,往后数年皆致力于尝试重新创作〈残杀的人〉。这个创作体验成为此后儿童文学〈绘本〉、纯想像物语中的原型。
回归契机是在〈周游异国文化〉最后的国家缅甸,获得了某一种顿悟。其中内涵的基本轴和记号学研究有很大的关连。此时将画室迁移至群马县,开始以记号论、现象学为研究方法的基轴。这个第二阶段的在野学问期是非常多产的一个时期。
2007年以名古屋大学研究所学生为对象,组成前野《言语记号系及主体》的读书会,进而演变成〈方法论研讨会〉。这原本是以导入人文研究方法为目的的读书会,此后逐渐转变为指导研究生撰写博士论文的方法论研讨会。2008年成立文化记号塾。正式开始博士论文的指导,由妻子MICHIKO(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负责题目设定及实证研究重点的指导,佳彦负责概念化的方法论指导。2012年,刊物《文化记号研究》创刊。
仅以自身传统(东洋的传统)为历史时代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将可能被归结于〈东洋式专制〉。但是此时,“其余无法被制度化的民众文化根源又身在何处呢”的疑问必将随之而生。关于这个问题请参照上溯至日本绳文・弥生文化的泛灵论,以装饰艺术泛灵性的观点分析记述2014年出版的万物有灵论Animistic Cosmology in Japanese Decorative Art。且以理论实践的形式,将其与绘本、儿童书、图文集相互结合。这个对前野而言,是综合了绘画、散文诗、插画及整体幻想,具有极大意义的企划。前野将其总括为“当绘画与物语在心象画面中结合时,此时近代人未知的记号表现领域及自古以来的既知领域、也就是近似于洞。窟内加入礼仪礼的表现领域将获得开展。前野将此创作理念定义为〈心的洞窟〉。以下列出至今实践此理念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