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谢二世(俄语:Патриарх Московский и всея Руси Алексий II,1929年2月23日-2008年12月5日),是第15任莫斯科和全俄大牧首。世俗名阿列克谢·里迪格 。
阿列克谢·里迪格出生于爱沙尼亚的塔林。其父米哈伊尔·里迪格是波罗的海德意志人。他的祖先海因里希·尼古拉·鲁丁格是瑞典杜纳蒙德(Dünamünde,今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市域内)地区驻防军的指挥官。并于1695年被瑞典王卡尔十一世授予骑士的荣誉。18世纪大北方战争之后,瑞典的爱沙尼亚、立陶宛都被俄罗斯帝国吞并。弗雷德里希·威廉·冯·鲁丁格(阿列克谢的高祖父)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期间皈依东正教。
1917年十月革命后,阿列克谢与父亲逃难到了爱沙尼亚并安定下来。先是在哈普沙卢,教士拉尔夫·冯·祖尔穆勒收留了他们。而后米哈伊尔搬到了塔林。1926年,米哈伊尔结识伊莲娜·约瑟霍夫娜并与其结了婚。
阿列克谢二世在爱沙尼亚共和国度过了他的童年。从幼年开始,他便受大司祭伊望·博戈亚夫冷斯基的教导。他于爱沙尼亚的俄语学校受教育。在苏联于1940年吞并爱沙尼亚之后,阿列克谢与家人险遭苏联当局逮捕,但他们当时躲到了一间小破屋中,得以幸免。德国占领爱沙尼亚期间,阿列克谢与父亲米哈伊尔(已经于1942年12月20日成为教士)共同负责慰问俄军战俘。由于在德军之下帮助战俘有助于其反苏联宣传,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德军的允许。苏联重新夺回爱莎尼亚后,他们选择了留在爱莎尼亚,而不是像其他波罗的海德意志人一样,迁徙至西欧。二战期间,斯大林复兴了俄罗斯正教会,在战时关闭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也在1945年苏联接管爱沙尼亚后重新开放。成为苏联公民后的阿列克谢,于1946年成为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的辅祭。随后他分别在该教堂与塔林喀山圣母像教堂担任了圣咏集的朗读者。
阿列克谢在列宁格勒专心研究神学,1961年升任为主教,1964年成为大主教;1990年苏联解体前夕成为莫斯科大牧首。在位期间,他将分散在全俄各地的东正教教会都统一在莫斯科大牧首的领导之下,并且使俄罗斯东正教恢复了苏联时期丧失的道德权威,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的关系也有所好转。不过他在很多问题上引起争议。
根据一些资料及人士,包括格列布·亚库宁和叶夫戈尼娅·阿尔巴茨 的说法,阿列克谢二世曾为克格勃工作。 克格勃的档案显示他的代号是DROZDOV。然而,在1980年之前,几乎所有人,不管他们属于什么单位或者与克格勃有无关系,都被克格勃加上了代号,并没有特殊性。 叶夫戈尼娅·阿尔巴茨所查阅的克格勃档案显示阿列克谢二世于1988年受到了克格勃领导的表扬。又根据爱沙尼亚克格勃的档案,阿列克谢二世成功地压制了一些反抗政权的修士。这一档案是一本关于一位克格勃人员的传记式档案,并且其记录与阿列克谢的生平相符合。尽管俄罗斯正教会否认这些档案的真实性。
俄罗斯正教会长期以来否认阿列克谢与克格勃有关联。 阿列克谢二世本人承认,他对苏联政府做出了妥协。他公开地对这些妥协表示忏悔。“为了保护一个事物,就有必要放弃另一些。又有哪些不仅身负自己,还有其他千万人的命运的人,或者组织,在苏联统治的那些岁月中,没有被迫做相似的事呢?然而,不仅对上帝,对于那些以往在教会的默许下,被迫妥协,被消声,无力反抗,或者被迫表示忠诚,而造成痛苦的,我请求他们的原谅、理解、与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