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

✍ dations ◷ 2025-07-18 11:15:17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英语:counterurbanization)或去城市化(de-urbanization)是人们从城市地区迁移到农村地区的人口和社会过程。与郊区化一样,它反而是和城市化密切相关的。逆城市化最初作为对内城贫困的反应而发生。最近的研究记录了逆城市化的社会和政治驱动因素及其对中国等处于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逆城市化是导致城市收缩的原因之一。逆城市化的定义在世界各地各不相同,但都围绕着从人口稠密地区迁移到人口较少的地区的移动的中心思想。滑铁卢大学地理系副教授Clare J.A. Mitchell发表称,在欧洲,逆城市化是超出郊区化或大都市去中心化的一个区域向另一区域分散化的过程。虽然存在许多定义,但Mitchell指出,逆城市化是描述一种迁移的描述性术语。他将逆城市化分为三种:远郊城市化(ex-urbanization)、迁移城市化(displaced-urbanization)和反城市化(anti-urbanization)。与城市化相反,逆城市化是人们从城市社区向农村社区迁移的过程。从城市社区迁移到农村社区有很多原因,包括就业机会和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因技术进步,这一过程已经发生了逆转。借助新的通信技术,农村社区的人们可以在家工作,由于他们可以通过农村互联网(英语:Rural Internet)相互联系,这意味着一些就业机会不再需要搬迁至城市社区才能够获得。逆城市化能为人们提供探索城市生活替代方案的可能性,从而改变居住地点的偏好。一直以来,跨公司的业务会雇佣较贫穷国家的工人来提供廉价劳动力,即外包(outsourcing)。近年来,企业在使用“乡村外包”(rural sourcing),即以中小城镇作为劳动力来源。这在国内和农村社区创造了就业机会,因此当地人无需举家搬迁至新环境中,公司不必要的开支也减少了。这些农村地区的大多数工人得到的薪酬较少,但可以选择在家还是在办公室工作。如果他们选择城市,公司反而要花更多的资金购置全新的办公室,让城市员工来工作。过去,美国普遍的移民趋势是从东到西。堪萨斯大学商学院(英语:University of Kansas School of Business)应用经济学中心执行主任Art Hall表示,“加利福尼亚州已经失去了至少十年的人才……加利福尼亚正出现两种模式的移民。人们正离开海岸,搬到北部内陆。离开时,他们往往去亚利桑那州和内华达州。所以这不是很长途的迁移。也有些人会北上到西雅图和波特兰。其中答案的一部分是,住在加州太贵了。”根据Hall的说法,人们会受到气候、就业和税率等因素的影响而搬迁。Hall还发现,不属于较稳定家庭的人往往会更常迁移。选择住在农村地区的人们觉得其好处更多,因为空气更清新、更安静,空间更大。较小的城镇对居民而言很方便也得到了证实。美国国家税务局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中公布的数据显示,人们正从人口超过400万的大城市转移到人口约100-200万的较小的城市。人们离开一座城市去到更小城市的原因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相同。对俄罗斯而言,就业未必会转移到农村地区以适应那些想要离开城市的人。相反,人们发现自己有两个家,一个是工作日在城市,另一个是休息日在农村地区。城市以外的基础设施薄弱,无法满足希望完全搬迁的人。2010年,研究发现三分之二的小城镇是萧条的,这意味着它有大量失业的劳动年龄人口,而且生意难以盈利。Mitchell认为,逆城市化现象反映了人们偏好的生活方式中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不仅要考虑到从城区出走的距离,还要考虑动机。Mitchell使用“远郊城市化”(ex-urbanization,“exurb”意为远郊,一些学者译作“通勤城市化”)一词描述该过程,用“ex-urbanites”(远郊城市人)指那些居住在城市城市外围的人,他们通过社交网络和工作保持密切联系。远郊城市人通常仍然享受现代基础设施的便利。关于离开城市的不同动机的另一术语“迁移城市化”(displaced-urbanization)是指因诸如以下因素而被迫离开城市的人:无法找到工作、生活成本增加,或对城市社会文化的不满和/或冲突。最后,还有那些参与“反城市化”(anti-urbanization)的人。通常,这些人受到对城市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一种拒绝的激励。对于那些选择离开和放弃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人来说,逆城市化是一种逃避。出于这种原因而离开城市的决定通常是向精神成长和拒绝物质主义迈出的一步。政治原因也有可能导致反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间,城市化陷入停滞,并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城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工厂内迁,干部、知识分子受迫害迁往农村等。据估计,20世纪60年代末下乡的高峰期,中国有1000多万人从城市迁往农村,而1968年全国的城镇人口仅1.68亿。本次反城市化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是极“左”政治路线的产物。

相关

  • 细胞素风暴细胞素风暴、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 storm),又称高细胞因子症(英语: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回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是1918年
  • 脱衣舞男舞男,是指专职舞蹈演出,以身体动作表达意念及美感的男性。但在华语中,受舞女一词的影响,舞男一般特指脱衣舞男。1970年代以前,在西方文化中的脱衣舞者是几乎总是女性,以男性观众为
  • 融合基因融合基因(英语:Fusion gene)是指两个基因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序列相互融合为一个新的基因的过程。其有可能是染色体易位、中间缺失或染色体倒置所致的结果。
  • 代谢物组代谢物组(英语:Metabolome)是指在一个生物样品中发现的完整的一套小分子化学物质。所述生物样品可以是一个细胞,一个细胞器,一个器官,一个组织,一个组织提取物,一个生物流体或整个生
  • 碳足印碳足迹亦译碳足印,盖指每个人、家庭或每家公司日常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以二氧化碳即CO2的影响为单位),用以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以下步骤,可以有效减少碳足迹:最后
  • 三磷酸胞苷三磷酸胞苷(英语:cytidine triphosphate, CTP)是一种核苷酸,为合成RNA的原料之一。CTP与ATP同为高能分子,但与ATP相较之下较少作为能量来源。CTP可参与甘油磷脂(例如磷脂酰胆碱和
  • 鸡只鸡(学名: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是原鸡属原鸡中被人类驯化后而成的亚种,家鸡最初被驯化成为家禽的目的是提供廉价优质的动物蛋白质食品,是家畜及家禽中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的。
  • 尚柏朗滤器尚柏朗过滤器,或称巴斯德-尚柏朗过滤器,是由查理斯·尚柏朗于1884年发明的陶瓷制滤水器。其原理和伯克菲尔德过滤器(英语:Berkefeld filter)类似。该过滤器由陶瓷制的内外管构成
  • 陀罗尼陀罗尼(梵语天城文:धारणी,dhāraṇī),意译为“真言”、“总持”、“持明”、“咒语”、“密语”。主要以梵文字母及句子构成。佛教用语,源自古印度语,汉译后经常出现于佛教经
  • 细颗粒物悬浮颗粒或称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大气颗粒物(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颗粒(particulates),泛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或液滴,颗粒微小甚至肉眼难以辨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