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小调第5号交响曲,作品47,是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作品。创作于1937年,并于同年11月21日由穆拉文斯基率领列宁格勒管弦乐队作首演,获得相当成功。根据当年乐队总监忆述,鼓掌达半小时之久。
《第5交响曲》和《第10交响曲》同样是肖斯塔科维奇最常演奏的交响曲。
1936年1月,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穆森斯克郡的马克白夫人》令当时的领导人斯大林勃然大怒,官方宣传机器如《真理报》等随即发动宣传攻势对其作出尖锐的批评(即他的第一次谴责),指他的音乐为“形式主义”,不符合苏联社会主义文化要求,这令他一度陷入困境。同时,正值苏共大清洗最严厉的时期,他的部分朋友,包括负责他第一套歌剧《鼻子》的导演梅耶荷尔德(V. E. Meyerhood)等人受到牵连,连当时作为他长期经济支柱,曾为苏联总参谋长的图哈切夫斯基亦难逃厄运,甚至遭到处决。虽然在这段时间肖斯塔科维奇似乎未受牵连,但他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总是非常担心,连带本来准备首演的《第4号交响曲》亦被逼撒回。
在收入大减的情况下,肖斯塔科维奇一方面重新依靠写剧场音乐及电影配乐来赚钱,另一方面亦希望寻求机会重新得到官方认同。于是他决定以传统的写作手法,摒弃复杂的旋律、不明显调性和各种不协调的和声,另外撰写一出新的交响乐,并表示这首交响曲是“作曲家对党的批评的回应”。结果获得了公众和官方的赞同,而他亦渐渐地恢复了地位——包括1937年9月获得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教席。
本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在2016年一项针对151位指挥家的访谈统计中,肖斯塔科维奇第5号交响曲获得第十七位的综合评价。
从各种的文献研究中,音乐界学者几乎无可置疑地认同,肖斯塔科维奇这首作品是“为世所逼”,是要讨悦当权者的意识形态,亦要为自己日后的生计考虑而产生的妥协作品。其中对于第四乐章被塑造出的热闹、光明和胜利的气氛,在《证言》中有以下的解说:
乐章末段由木管和弦乐的重复“A”音,便是一个隐藏的象征意义。铜管乐所吹奏的旋律,是来自他的一首歌曲《重生》(Rebirth),但配上另一首称为“野蛮的画家”的歌词,其中的内容指野蛮的画家把天才所画的图画都涂黑了。作曲家所指的“野蛮的画家”和“天才”,分别就是指斯大林和作曲家本人。 歌词最后结局是野蛮画家的作品被唾弃,而天才的作品则得以重生。这样的解释,很明显和官方所说,是一首完全正面的作品互相违背。
在其他三个乐章中,亦可在其他细节上看到肖斯塔科维奇并非全心创作一首为讨好史大林政权以换取重返苏联乐坛的作品。就如第一乐章中段的进行曲乐段,节奏虽然整齐,但听起来带点滑稽的步伐;第三乐章并不是叙述工人阶级或者先进模范的思想斗争,而是代以萦绕心头、满怀乡怨兼且矫揉造作的慢板——这种创作手法其实正正就是官方所不容许的“形式主义”,但在其他乐章所组成的一体化下(特别作为全首乐曲的惟一慢板乐章),终于亦成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