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nmund还原反应

✍ dations ◷ 2024-07-03 02:06:53 #Rosenmund还原反应
Rosenmund还原反应(罗森孟还原法;罗斯曼得还原法)酰氯在部分失活的钯催化剂(Pd/BaSO4)作用下用氢气进行还原,得到相应的醛。反应由德国化学家 Karl Wilhelm Rosenmund (1884-1965) 首先报道。该反应是通氢气于悬浮有催化剂的酰氯溶液中来进行。是从羧酸合成醛的方法之一,一般应用于制备一元脂肪醛和一元芳香醛。反应的副产物有醇、烷烃、酸酐和酯。用三叔丁氧基氢化铝锂也可以将酰氯还原为醛。此外,芳香酰氯也可在钯络合物催化下用聚甲基氢硅氧烷(PMHS)还原为芳醛。 亦可用三丁基氢化锡来进行或在氢供体存在下用光照射来还原。一般需要使催化剂中毒以防止进一步的还原作用,最常用的中毒剂是硫-喹啉(由硫在喹啉中回流来制备)和硫脲。除了硫酸钡,其他活性调节剂,如2,6-二甲基吡啶(Pd/C)也可使用。

相关

  • 海豹海豹科(学名:Phocidae)动物俗称海豹,是食肉目鳍足类的一科,常见的有斑海豹、港海豹、冠海豹等。海豹是成纺锤体型、四肢特化成鳍状的哺乳类动物,头圆颈短,没有外耳廓,因为它们的脸部
  • 化学趋向性趋化性(英语:Chemotaxis,亦被称为化学趋向性)是趋向性的一种,指身体细胞、细菌及其他单细胞、多细胞生物依据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而趋向的运动(详细请看细胞迁移)。这对细菌寻找食物
  • 卡纳达语卡纳达语(卡纳达语:ಕನ್ನಡ代码:kan升级为代码:kn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
  • 帝国大学帝国大学(日语:帝国大学〔帝國大學〕/ていこくだいがく Teikoku daigaku ?;英语译名:Imperial Universities),简称帝大,指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前所设立之
  • 核分裂核裂变(德语:Kernspaltung;英语:nuclear fission),在港台称作核分裂,是指由较重的(原子序数较大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裂变成较轻的(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或放射性衰变形式
  • 规范玻色子规范玻色子是传递基本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它们的自旋都为整数,属于玻色子,它们在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内都是基本粒子。规范玻色子包括:标准模型预言的另外一种玻色子——希格斯
  • 哥德人哥特人(哥特语:
  • 含氮碱基含氮碱基(nitrogenous base)是一类拥有氮原子的化合物,在性质上为碱性,是一种碱基。而胺类是最典型的含氮碱基。另外组成DNA与RNA的碱基,如嘧啶类,也是含氮碱基,又称核碱基。含氮碱
  • 趋化因子受体趋化因子受体(英语:Chemokine receptor)是表达在一些特定的细胞表面的G蛋白偶连的七跨膜域受体。这些受体与细胞外的配体趋化因子结合。与特异的趋化因子结合后,趋化因子受体引
  • 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梵文、巴利文:निदान 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十二有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释迦牟尼佛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