愒人

✍ dations ◷ 2025-08-13 05:15:51 #俄罗斯族群,古代族群,北极民族

愒人或凯特人(俄语:Кеты,英语:Kets),是居住在西伯利亚的一支操愒语的民族。在沙皇俄国时期,被称作“奥斯蒂亚克人(汉特人)”,并未从其它西伯利亚民族中区分出来。随后,又被称作“叶尼塞-奥斯蒂亚克人”,因其居住在叶尼塞河的中下游地区。现在,愒人居住于叶尼塞河的中东部地区。

愒人据称是西伯利亚中南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遗民。今天的愒人是叶尼塞林区渔猎民族的后代,他们继承了西伯利亚南部地区愒族的文化。早期的部落从事渔猎活动,并饲养驯鹿。加拿大学者蒲立本推测愒人和古代匈奴或胡羯民族有关。根据传说,愒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石人”(Tystad)的侵袭,于两千年前翻越阿尔泰山和萨彦岭沿着叶尼塞河迁徙而来。到达叶尼塞河中游一带,又受到了“契里契”(Kiliki)人的攻击,被迫再次北逃。叶尼塞河下游地区的愒人自称尤克人,尤克一词在爱斯基摩语中意为“人类”。

愒人地区于17世纪并入沙俄。愒人的反抗最终无效,并被逐入分散的地区。原本组织严密的父系社会因此逐渐瓦解。

20世纪,苏联在此推行农业集体化。1930年代,苏联实行原住民族民族自定族属政策时,愒人的民族地位得到承认。

愒族人口自1923年至今相对稳定。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结果,俄国境内现有1494人,而1970年时为1200人。今天,愒人居住于沿河的小城镇中,不再从事游牧。

愒语与西伯利亚其它语言迥然不同,却与北美的德内-叶尼塞语系的纳-达尼语系(阿萨巴斯卡语系)关系密切。“愒”一词本意为“人”(复数“deng”:“众人,人民”)。 卡斯河、斯姆河、杜布齐河沿岸的愒人自称为“朱衮”[JUGUN]。1788年,P.S. 帕拉斯在其旅行日记中首次发表了关于愒语的调查报告。

1926年,曾有1428名愒人,其中1225人(约占85.8%)使用愒语。1989年人口普查表明,愒语的使用者只剩537人(约占48.3%)。

1930年代前,萨满教曾是传统宗教,但到1960年代几乎无法找出真正的萨满。

相关

  • 肌尾噬菌体科肌尾噬菌体科(学名:Myoviridae),又译作肌病毒科。在希腊文中mys(myo-)、myos有肌肉、与收缩的尾巴有关。宿主为细菌和古细菌。整个噬菌体的构造包含头部(病毒颗粒)和尾部,病毒颗
  • 宪法宪法正文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其它修正案 XI ∙ XII ∙ XIII ∙ XIV ∙ XV XVI ∙ XVII ∙ XVIII ∙ XIX ∙ XX XXI ∙ XXII ∙ XXIII ∙
  • 电解质平衡紊乱电解质在生物体的自平衡维持上相当的重要。电解质可调节心臓及神经机能、输送氧气、维持体液平衡(英语:fluid balance)及酸碱平衡等。电解质的不平衡可能因为以下原因而产生:过
  • 行星运动的定律开普勒定律是由德国天文、数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所发现、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他于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又于1618年,发现了
  • 额外维度物理学中,卡鲁扎-克莱因理论(Kaluza–Klein theory,有时简称为KK theory) 是一个试图统一重力与电磁两大基本力的理论模型。此理论最初由数学家西奥多·卡鲁扎于1921年所发表。
  • 间歇温泉间歇泉(英语:Geyser),是温泉的一种,因为地下水变成蒸气而间歇地喷出而形成。间歇泉的英语Geyser是语源是来源于冰岛语的Geysir(“喷出”的意思),因为英国人登陆冰岛后第一次看到间歇
  • 水杨酸类药物水杨酸(英语:Salicylic acid,源于拉丁文的“杨柳” salix),又名柳酸、邻羟基苯甲酸、2-羟基苯甲酸。水杨酸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丙酮、松节油,不易溶于水,20°C时溶解度为
  • 包新第包新第(1911年-2000年1月24日),英文名:Sandys Bao,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台糖”重要人物,台湾制糖工业奠基人物之一。又作包新弟,浙江鄞县人。大清宣统三年(1911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府鄞县
  • 氪的同位素氪(原子量:83.798(2))共有40个同位素,其中有5个同位素是稳定的。备注:画上#号的数据代表没有经过实验的证明,只是理论推测而已,而用括号括起来的代表数据不确定性。
  • 法师 (佛教)法师(梵语:dharma-bhāṇaka;巴利语:dhamma-kathika),佛教出家众的头衔之一,原来指能精通、研习佛法,能为俗人解说佛法者。今日通常以“法师”泛用来作为佛教僧侣的敬称。梵语bhā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