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阿莫(叙利亚语:),又作末冒,摩尼教创建者摩尼的十二使徒之一,东方中亚教会的开创者。末阿莫是著名的东方摩尼教使徒,但他确切的出身不详。从他的叙利亚语名字(Ammānūēl)可以看出他亚兰人的身份,但也有学者认为他是帕提亚人。由他一手建立的东方摩尼教会使用帕提亚语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在6世纪被粟特语所替代。此外,末阿莫被广泛认为是摩尼教帕提亚语组诗《安嘎罗西南》和《胡亚达曼》的作者。
末阿莫精通帕提亚语,认识许多帕提亚贵族,在当时是摩尼教向东方传教最理想的人选。在末阿莫的东方传教团中包括几个书记、一个书籍插图画家,以及阿尔达班(Adarbān)王子。末阿莫在木鹿(Marv)(今土库曼斯坦马里)的传教很成功,他使得许多国王与王公、大公与贵族、王后与贵妇、王子与公主改宗了摩尼教,展示了光明使者的力量,完成了摩尼的命令与指示。末思信曾前往木鹿视察,非常满意那里的传教情况,并派人带两本圣书去见正在赞布城(Zamb)传教的末阿莫,允许其在木鹿抄写这些经书。这一时期,末阿莫奠定了东方教会的格局,并为未来摩尼教被迫害、大量信徒流亡中亚提供了基础。
此后,摩尼教东方教会继续东行,越过阿姆河深入索格底亚那地区,并在那里顺利发展。6世纪后半叶,阿姆河地区的摩尼教徒以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撒特·奥尔密兹德(Sād Ōhrmizd)为代表,脱离教廷,形成独立的教会“电那勿派”(Dēnāwars)。他们视末阿莫为自己的使徒统绪,称末阿莫为“真正信仰的推行者”,并认为自己才是保持了摩尼教传统的“纯净派”,以驻锡于索格底亚那的慕阇为首和巴比伦教廷分庭抗礼。也有学者认为萨特·奥尔密兹德才是这一教派的真正创始人。在中国流行的摩尼教主要来自这一时期的东方教会传承。约710-740年,在教皇米尔的努力之下,分裂局面结束,东方教会重新接受巴比伦教廷的领导。
末阿莫是摩尼教最重要的使徒之一,摩尼对他极其信任。在摩尼生命的最后时刻,末阿莫前往狱中探望摩尼。摩尼称呼末阿莫为“我最亲近的儿子”,并向他传递了“最后的书信”,交待了教会事务和最后的训导。通过末阿莫之手,最后一部大经《书信集》得以完成。摩尼教徒在每年的圣座节都要宣读这封信。此外,末阿莫精通帕提亚文,写作了大量帕提亚文赞美诗和宣教文本。敦煌文书《下部赞》中《叹明界文》为他所作,翻译自帕提亚语组诗《胡亚达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