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夸克

✍ dations ◷ 2025-08-23 16:58:20 #夸克

顶夸克是目前发现最重的夸克,其质量为173.1±1.3GeV/c2,质子的质量也不过938MeV。和其他夸克一样,顶夸克属于费米子,具有1⁄2的自旋,带有+2⁄3电荷。 顶夸克的反粒子被称为反顶夸克,两者质量相同。顶夸克通过强作用力同其他基本粒子相作用,通过弱力衰变为W玻色子和底夸克,有时也会衰变为奇夸克。顶夸克可以衰变为下夸克,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根据标准模型的预测顶夸克的寿命仅为5×10-25s不过顶夸克极短的寿命使得其来不及在强相互作用力的影响下形成强子,这给科学们提供了一个观测独立夸克的机会。顶夸克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日后发现希格斯子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1973年, 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根据K介子衰变中CP破坏的现象,预言有第三类夸克存在。新的假想粒子被定名为顶和底。由于粒子加速器能量不足,因此顶夸克直到1995年才被费米实验室发现。为此,两位日本物理学家获得了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了同第一代的上夸克及下夸克相照应,1975年哈伊姆·哈拉里(Haim Harari)将这两个理论中的粒子命名为顶、底夸克。在做出顶夸克存在的预言之后,粲夸克、底夸克都相继被实验发现。人们知道顶夸克要重的多,因此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将其分离出来,只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18年。德国电子加速器以及斯坦福线性加速器都未能使顶夸克现身,欧洲原子能中心的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可以将质子加速至400GeV,但这仍然不足以产生出顶夸克。它们最初估计顶夸克的质量在7001410000000000000♠41 GeV/2以上,然而即使将加速器的能量开至极限还是不足以发现顶夸克,因此这一预估值被修改至7001770000000000000♠77 GeV/2以上。

既然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已经无能为力,下面就轮到费米实验室的兆电子伏特加速器出场了,在LHC诞生以前它是唯一有能力制造出顶夸克的粒子加速器。1992年10月,CDF和DØ两个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顶夸克存在的蛛丝马迹,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又有了更多关于顶夸克存在的证据。费米碰撞探测器(CDF)小组在1994年4月22日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顶夸克的质量应该在7002175000000000000♠175 GeV/2左右,这一数据和1992年时的探测相差无几。一年之后,在探测出更多的顶夸克之后,这两个团队的报告认为顶夸克的质量为7002176000000000000♠176±18 GeV/2,其置信度为99.9998%。

根据CDF和DØ的估算,顶夸克的产生截面约为6.6Pb,由顶夸克衰变而来的W玻色子具有同其一致的偏振,因此这些玻色子可用于探测顶夸克。在标准模型的预测中,顶夸克所带的电荷为正2⁄3 e,DØ的数据研究表明其吻合的概率为90%。

顶夸克巨大的质量注定了只有很大的能量才能使其产生,在自然条件下宇宙高能射线和大气层中的空气分子相碰撞时有可能会产生顶夸克,否则就得借助于人造的粒子加速器的力量了。截至2010年,只有兆电子伏特加速器及LHC能产生如此高的能量。产生顶夸克的途径有好几种,最常见的是利用强作用力产生一对正负顶夸克对。1995年中兆电子伏特加速器所报道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在碰撞中先诞生是高能的胶子,然后再衰变成一对正负顶夸克。除此以外亦可通过光子及Z玻色子的衰变生成顶夸克,只不过其概率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另一种途径则可通过弱作用力生成单独的顶夸克,在这种途径中又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一是以W玻色子为中介生成一个正顶夸克和反底夸克,其二是底夸克同上夸克或下夸克交换了一个w玻色子后转变成顶夸克。2006年中DØ首次探测出了单独存在的顶夸克。测量出的数据同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中|Vtb|2之间的比率与预测值大致相当。

顶夸克衰变为底夸克的分支比约为0.99,在标准模型的预测下同|Vtb|2相当,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标准模型也允许其他衰变的存在,例如发射出一个胶子或是z玻色子之后,顶夸克可以衰变为自旋为+1/2的上夸克或是粲夸克。虽然标准模型预测在95%的置信度上发射胶子衰变的概率为千分之六,发射z玻色子的概率为4%,然而目前尚未发现能够符合理论预测的证据。

研究宇宙的本质与未来命运:已经很多年了,描述宇宙的科学模型都会将宇宙的亚稳定性(英语:metastability)纳入考量,也就是说,宇宙很可能拥有很长的寿命,但并不是完全稳定,空间某些区域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被摧毁,因此倒塌成为一种更加稳定的真空态。假若能够更准确地知道希格斯玻色子与顶夸克的质量,假若标准模型能够正确地描述粒子的物理行为甚至到普朗克尺度的极端能量,则对于宇宙的现有真空态是否稳定,还是只是寿长这问题,可以通过仔细分析得到答案。(有时候,这会被误报为“希格斯玻色子终结了宇宙”。)。质量大约在125 – 127 GeV值域内的希格斯玻色子似乎非常接近分割稳定区域与亚稳定区域的边界。更明确答案仍需等待更准确地测量顶夸克的极点质量(英语:極點質量)。

假若测量结果建议,宇宙的真空是一种假真空(英语:false vacuum),则这意味着当今宇宙的作用力、粒子、架构可能不再存在,在几十亿年之后,可能会被另外一种宇宙全盘替代,假若它能够成核。准确测量顶夸克质量可能需要新一代高端精密的正负电子对撞机。

相关

  • 维尔纳综合症维尔纳综合症(Werner syndrome,缩写WS)又称成人早衰症,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早衰症,1904年由德国人 Otto Werner 首先报道,患者位于8号染色体短臂的、编码DNA螺旋酶
  • 皮肤转红酒精反应,又称酒精性脸红反应、亚洲人脸红综合症,俗称上脸,是指部分人在饮用酒精饮料后,酒精(乙醇)在肝代谢成为乙醛,由于乙醛刺激而引起的皮肤发红、斑点或起疙瘩等一系列反应,多见
  • 米德拉什"米德拉什"(或译作"米德拉西"、"密德拉西",英语:Midrash),是犹太教对律法和伦理进行通俗阐述的宗教文献,为犹太法师知识的研究与犹太圣经的诠释。"米德拉什"是希伯来文מדרש的
  • 开元音表内成对的元音分别为不圆唇/圆唇。开元音是一类将舌头尽可能放低、远离上颚的元音,故亦称低元音。世界上98%的语言都有开元音,除了少数语言如Hinónoʼeitíít(英语:Arapaho la
  • 失语失语症(aphasia)是一种言语和语言障碍所综合而成的症状受损而引发的,目前美国境内大约一百万人中,就有一位失语症的患者。最常见的病因是由中风(CVA)所引起的。若一个人的言语或语
  • 阿片阿片样肽受体或阿片类受体、阿片受体(英语:Opioid receptors)是一类以阿片样肽为配体的G蛋白偶联受体。内源性类阿片物质包括强啡肽、脑啡肽(英语:enkephalin)、内啡肽、endomorph
  • 软颚挤喉音(Velar ejective)是辅音的一种,用于一些口语中。表示此音的国际音标(IPA)是⟨kʼ⟩,其等价的X-SAMPA音标则写作k_>。软颚挤喉音的特征包括: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
  • 刘绍臣刘绍臣(1944年4月26日-),台湾大气科学家,现担任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并曾任该中心主任,并且是第29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于1944年生于中华民国河北省,父亲是当地的小
  • 伍斯特县 (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县(英语:Worcester County)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中部的一个县,北邻新罕布什尔州,东南邻罗得岛州,西南邻康涅狄格州。面积4,090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750,963
  • 万向接头万向接头(英语:universal joint)又称万向节,是连接两根刚杆的接头,接头由一对相对方位为 90° 的普通铰链组成,使刚杆能转向往任何方向,现在仍广泛应用于车辆的传动装置中。主要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