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地猿

✍ dations ◷ 2025-05-15 22:19:35 #始祖地猿
地猿(Ardipithecus)是人科中非常早期的一属,生存在440万年前的上新世早期。由于它与非洲的类人猿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故它被认为是属于黑猩猩分支而非人类分支。但因其牙齿像南方古猿的牙齿,故大部分认为它是原始人。地猿现有两个物种已被描述,即始祖地猿(A. ramidus)及卡达巴地猿(A. kadabba)。两个物种的遗骸都是在埃塞俄比亚中部阿瓦什发现。始祖地猿,又译拉米达地猿或拉密达地猿,又称地猿始祖种或地猿祖先种,是于1994年命名的。它的首个发现的化石估计属于440万年前。后期由约翰尼斯·海利-瑟拉解(Yohannes Haile-Selassie)及沃德盖布瑞尔(Giday WoldeGabriel)所发现的化石,如果是属于始祖地猿的话,则可推前至580万年前。于1992年至1993年期间,由蒂莫西·怀特(Dr. Timothy White)所带领的研究队发现了首个始祖地猿的化石,即17个骨骼碎片,包括头颅骨、颚骨、牙齿及肢骨等,都是从埃塞俄比亚中部阿瓦什河谷的阿法尔洼地发现。更多的碎片于1994年发现,是完整骨骼的45%。枕骨大孔及脚骨的特征显示它是双足行走的。卡达巴地猿估计属于580-520万年前。它的犬齿有原始的特征,与现今人族有所不同。卡达巴地猿相信是人类分支从现今黑猩猩分支分裂后的最早动物。它原先被描述为始祖地猿的亚种,但基于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牙齿而被提升为独立的物种。基于地猿的骨头大小,估计它们的体型接近现今的黑猩猩。从始祖地猿的趾骨结构,可见它是可以站立行走。这却引起了人科双足行走起源的问题。因为一般相信双足行走在大草原是最为节能的,但地猿却是生活在森林中而非大草原。

相关

  • γ-变形菌纲详见细菌分类表γ‐变形菌纲(学名:Gammaproteobacteria)属于细菌界变形菌门,是目前所知的细菌中种类最多的一纲,包括一些医学上和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类群,如肠杆菌科(Enterobactera
  • 腹泻腹泻(俗称拉肚子,广东俗称肚痾,台语俗称漏屎,中医称之为泄泻,英语:diarrhea, diarrhœa来自希腊语:διάρροια,包含两个字根:“διά /dia,经过”,以及“ῥέω/rheo,流动”)的定
  • 干燥性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又名修格连氏综合征,或者舍格伦综合征。该病的英文名称为Sjögren's syndrome(发音为/ˈʃoʊɡrənz/,又称为Mikulicz disease及Sicca syndrome,是一种长期的自身免
  • 化学趋向性趋化性(英语:Chemotaxis,亦被称为化学趋向性)是趋向性的一种,指身体细胞、细菌及其他单细胞、多细胞生物依据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而趋向的运动(详细请看细胞迁移)。这对细菌寻找食物
  • 八角八角(学名:Illicium verum),又称八角茴香、大料和大茴香(在某些地方,大茴香指的不是八角),是木兰藤目八角属的一种植物。其同名的干燥果实是中国菜和东南亚地区烹饪的调味料之一。树
  • 大气层大气层,均源自及也许是一层受到重力吸引聚拢在拥有巨大质量天体周围的气体,而如果重力够大且气体的温度够低,就能长期保留住。有些行星拥有许多不同的主要气体,并且有非常深厚的
  •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炭疽泄漏事件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炭疽泄漏事件(俄语:Эпидемия сибирской язвы в Свердловске),是1979年4月2日在莫斯科东部1450公里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旧名
  • 大卫王大卫(希伯来语:דָּוִד‎,阿拉伯语:داود‎,其他音译:达味/天主教,多惠圣王或多惠法王/景教,达乌德/伊斯兰教,大辟/旧译),是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联合王国的第二任国王。大卫乃“被爱
  • 期刊期刊文献(又称为定期刊物、连续出版刊物等,一般简称为期刊) 是一种出版品,供人阅读、参考、引用等。期刊通常每隔一段时间出版,称之为一期。期刊是一个统称,是一个按照出版时距而
  • 雄性在双性繁殖的生物中,雄性是指其中负责制造精子的个体(或个体的其中一部分)的性别,而负责制造卵子的则称为雌性。在缺乏雌性的情况下,雄性的个体并不能自我繁殖。虽然是依赖雌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