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温汗国(波斯语:خانات ایروان;亚美尼亚语:Երևանի խանություն;阿塞拜疆语:İrəvan xanlığı),是1747年建立于高加索地区的汗国,为波斯附庸的高加索诸汗国(英语:Khanates of the Caucasus)之一,以波斯语为官方语言;疆域约为19,500平方公里,包含今日亚美尼亚中部、土耳其厄德尔省和卡尔斯省的卡厄兹曼以及阿塞拜疆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的沙鲁尔区和萨达拉克区,国内居民以穆斯林为主,包括突厥人、波斯人与库尔德人,另有约两成为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其社群受埃里温梅利克(英语:Melik)直接管理。
埃里温汗国的首都为今日亚美尼亚的首都埃里温,是波斯在多次俄罗斯-波斯战争中对抗俄罗斯帝国的防御中心,侯赛因·汗·萨达尔(英语:Hossein Khan Sardar)治下的埃里温相当繁荣,全城有居民近2万人,埃里温蓝色清真寺(英语:Blue Mosque, Yerevan)即为汗国的代表建筑。1827年,波斯在最后一次俄罗斯-波斯战争中战败,埃里温汗国被俄罗斯占领,并于隔年的《土库曼斯坦恰伊条约》中被割让给俄罗斯,后者将埃里温汗国与纳希切万汗国的领土合并为亚美尼亚州。
埃里温汗国的疆域过去属于萨法维王朝的埃里温省(英语:Erivan Province (Safavid Empire)),阿夫沙尔王朝建立后,纳迪尔沙将此地区分为埃里温汗国、纳希切万汗国、卡拉巴赫汗国与占贾汗国(英语:Ganja Khanate),埃里温汗国与纳希切万汗国的疆土属于波斯亚美尼亚(英语:Iranian Armenia (1502–1828))。纳迪尔沙死后伊朗陷入混乱,埃里温汗国先后成为桑德王朝与卡扎尔王朝的附庸,其中后者会派任卡扎尔王室成员作为埃里温汗国的统治者。埃里温汗国分为15个区(英语:Mahallah),以波斯语为官方语言,地方官僚为仿照德黑兰中央政府的官僚系统设立。
十九世纪初,俄罗斯帝国并吞了卡特利-卡赫季王国,1804年发动俄罗斯-波斯战争,埃里温成为波斯抵御俄罗斯的防卫中心。1804年,俄军在帕维尔·齐贾诺夫(英语:Pavel Tsitsianov)率领下攻击埃里温,包围埃里温城(英语:葉里溫之圍),后来被卡札尔王朝的储君阿巴斯·密尔札率军击退。1807年,卡札尔王朝沙阿法特赫-阿里沙·卡扎尔任命侯赛因·汗·萨达尔(英语:Hossein Khan Sardar)为埃里温汗国统治者(汗)与阿拉斯河以北波斯军队的指挥官(萨达尔(英语:Sardar)),侯赛因·汗·萨达尔统治下的埃里温汗国相当繁荣,为卡札尔王朝的模范省,他设立有效率的管理体制让当地的亚美尼亚人恢复了对波斯统治的信心。
1808年,俄军将领伊万·古杜维奇(英语:Ivan Gudovich)率军袭击埃里温,亦被击退,1813年《古利斯坦条约》签订后,波斯失去了大部分高加索的领土,埃里温与大不里士成为两国攻防的前线。1826年,最后一次俄罗斯-波斯战争爆发,战争初期波斯成功夺回许多于1813年失去的领土,但隔年俄罗斯在阿巴薩巴德堡(位于纳希切万汗国)、萨达尔堡(英语:Sardar's Fortress)(位于埃里温汗国)与埃里温大败波斯军队,于1827年10月2日攻陷埃里温。1828年2月,波斯被迫签订《土库曼斯坦恰伊条约》,将埃里温汗国与其他阿拉斯河以北的领土割让给俄罗斯帝国。
埃里温汗国分为以下15个区(英语:Mahallah):
卡札尔王朝时期,埃里温汗国治下的埃里温相当繁荣,城市范围约为一平方英里,花园等城郊则延伸到距城市18英里处。Kettenhofen等编纂的伊朗百科全书描述埃里温有3个区,超过1700间房舍、850间商铺、约10座清真寺、7座教堂、10间澡堂、7座商队驿站、5个广场、2处巴刹与2所学校。城内两座最重要的清真寺中,一座建于萨法维时期,另一座(埃里温蓝色清真寺(英语:Blue Mosque, Yerevan))则是埃里温汗国时期建造,为该时期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侯赛因·汗·萨达尔时期,埃里温的城防据称是波斯全境最坚固的,城市的人口稳定增长 在埃里温被俄罗斯攻陷前夕,全城有居民近2万人,而俄罗斯统治约70年后,埃里温的人口仅剩约14000人。
埃里温汗国的人口多数为穆斯林,约占八成,另外两成则为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
埃里温汗国的统治者与部分居民为波斯人,不过“波斯人”一词在此语境中常用来表示统治阶级,包括官员与其部属、军人与部分商人等,不一定反映种族,因此有时也包含突厥人在内。有些波斯人死于1826-1828年的战争,其余在俄罗斯占领埃里温汗国后几乎全部迁至波斯本土。
突厥人为埃里温汗国最大的族群,有巴岳特、Ayrumlu(英语:Ayrumlu)、卡扎尔人、卡拉帕帕赫人、白羊土库曼斯坦人、黑羊土库曼斯坦人等部族,包括定居、半定居与随季节迁徙的游牧者,前者多务农为业 ,后者则为汗国提供了重要的马匹来源。有时突厥部族间会发生冲突,传统上也与库尔德人不合,突厥人与库尔德人游牧的范围约为汗国疆域的一半,主要位于中北部。卡拉帕帕赫人与Ayrumlu是汗国中主要的两个突厥游牧部族,1828年后他们多在阿巴斯·密尔札帮助下迁至了伊朗阿塞拜疆。
库尔德人的生活型态多为游牧,和许多突厥人相似。库尔德人的宗教信仰包括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与亚兹迪教(英语:Yazidism),传统上库尔德人与突厥人不合。
亚美尼亚人信仰基督教,在埃里温汗国中约占两成,虽集中在汗国中的数个区域,但在各区域均非主要族群。14世纪中叶以前亚美尼亚人是东亚美尼亚(英语:Eastern Armenia)的主要族群,随着穆斯林移入和几位统治者的压迫而成为少数族群。但埃里温汗国的商业贸易为亚美尼亚人主导,因此他们对波斯统治者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他们虽与俄罗斯人同为基督徒,但对其不抱持特别的好感,而较为关注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例如1808年俄军包围埃里温(英语:Siege of Erivan (1808))时,亚美尼亚人即维持中立。
俄罗斯占领埃里温汗国后,波斯官员与军队回到伊朗本土,大量亚美尼亚人从土耳其与俄罗斯迁入,1832年亚美尼亚人人数已与穆斯林相当,克里米亚战争与1877年俄土战争后,另一批土耳其亚美尼亚人的移入使亚美尼亚人在此地占稳定多数。不过埃里温直至20世纪仍是以穆斯林为主的城市。
埃里温汗国的亚美尼亚人直接受埃里温阿加马利安(Aghamalyan)家族的梅利克(英语:Melik)管辖。1639年奥斯曼-波斯战争(英语:Ottoman–Safavid War (1623–1639))结束后波斯亚美尼亚(英语:Iranian Armenia (1502–1828))即开始了梅利克的行政管理系统,1736年纳迪尔沙加冕时,当时的埃里温梅利克哈克布延(Melik Hakobjan)便出席观礼。埃里温梅利克受沙阿授权,可穿著波斯官员的服饰,对其辖下的亚美尼亚人具有完整的行政、立法与司法权,甚至有权判处死刑。此外梅利克还有军事功能,在战争时率领部众参加波斯军队。除埃里温梅利克外,汗国内还有其他地区的梅利克,各自管理当地的亚美尼亚人,不过仍以埃里温梅利克最为重要、最具影响力,几乎仅次于汗本人,汗国内的亚美尼亚村落每年均需向埃里温梅利克缴税。
埃里温汗国为波斯附庸,且居民以突厥人为主,在现代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两国的领土争议中,阿塞拜疆经常提起埃里温汗国以强调自己在高加索地区的历史,并削弱亚美尼亚领土主张的正当性。2018年,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演讲时指出埃里温与许多亚美尼亚的领土历史上属于阿塞拜疆人,因此后者应有权返回那些地区,其外交部发言人随后表示阿利耶夫的言论并非领土主张,而是“恢复历史正义”,让阿塞拜疆人能回到那些地方、拿回失去的财产与拜访祖先的墓地。2020年,在纪念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战胜的阅兵游行中,阿利耶夫再次指出埃里温等地在历史上为阿塞拜疆人的土地。
现在埃里温除了蓝色清真寺(英语:Blue Mosque, Yerevan)作为“波斯清真寺”被保留之外,包括宫殿在内的其他埃里温汗国建筑皆已不存。
脚注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