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鼻腔冲洗
✍ dations ◷ 2025-11-28 12:06:58 #鼻腔冲洗
鼻冲洗(英语:Nasal irrigation),又称鼻腔冲洗、鼻窦浇灌、鼻内冲洗、洗鼻、鼻窦盥洗,是清洁及稀释鼻腔内的过敏原、鼻涕、干掉的鼻涕及脏污的一种方法,可以缓解鼻塞、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成年与未成年皆适用。冲洗液必须是蒸馏的、无菌的或者曾经煮沸过,这是为了避免液体中潜藏可能的污染源。若是直接使用自来水冲洗鼻腔,或以自来水调配食盐水,必须确保自来水是纯净的,以防使用者遭受意外的感染(例如:福氏内格里阿米巴脑膜脑炎)。人们若直接喝下自来水,或许不会遭遇意外的感染,因为胃酸能协助消灭细菌;然而若是用自来水冲洗鼻腔,则自来水中的细菌可能待在鼻腔中并导致严重的感染,历史上曾有因此致命的案例。若在纯净的水中加入氯化钠,调制成高张溶液或等张溶液(英语:isotonic solution),冲洗鼻腔后,将有助于鼻腔的保湿。首先,身体向前倾斜45度角;然后,旋转头部,使得一个鼻孔朝下面对洗手台。接者,将出水口“刚刚好”塞入鼻孔中即可。请注意,“出水口”与“鼻孔出口处”的距离不应长于“一只手指的宽度”。鼻窦浇灌(洗鼻)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嘴巴是张开的,这是为了让洗鼻者能在过程中利用嘴巴呼吸,而非鼻子呼吸。鼻窦浇灌的过程中,尽量确保让洗涤的水从另一个鼻孔流出。如果洗涤的水跑到口腔,洗鼻者应该将其吐出。然而若不小心误吞了洗涤鼻窦后的脏水,对洗鼻者的健康不致产生影响。鼻窦盥洗后,温柔地将残留在鼻腔中的洗涤液擤出。用于鼻窦浇灌的工具,应于鼻窦盥洗结束后清洗干净,并让它“自然风干”,且确保该工具储存于干净且干燥之处。于洗鼻过程中,若洗鼻液体有添加食盐而使鼻子感到刺激,则可将洗鼻液体中的食盐浓度降低,并且提高水温。鼻腔浇灌的效果通常于患者浇灌过一、两次之后显现。若持续保持定期浇灌鼻腔的习惯,则鼻腔浇灌所带来的治疗效果将更形明显。一篇研究报告指出,许多受鼻窦症状所苦的患者于持续保持定期浇灌鼻腔的习惯后,会感觉到其鼻窦症状已受到控制且生活品质也因此而提升了。鼻窦炎、鼻炎、普通感冒、甚至是流行性感冒的症状都能在鼻腔浇灌后得到缓解。基本上一天恰巧一次“鼻腔冲洗”即可帮助稀释鼻涕、减少鼻涕倒流(英语:posterior nasal drip)的状况、并清除鼻腔内的脏污及过敏原。
一旦鼻子的症状获得改善,许多人发现通常“一周洗鼻三次”即可成功让其症状保持在控制之中。耳朵感染(英语:ear infection)或是“鼻塞且严重到一点空气都无法通过时”的人,不应使用鼻腔浇灌。
相关
- 层状鱼鳞癣 2层状鱼鳞癣 (自体隐性遗传)是一种遗传病,其会导致皮肤角质化不良,角质会增厚及局部角化不全。皮肤亦因不正常的角质而缺乏防水功能。此遗传病的发生率由500000至600000分之1。
- 心包心包,又名心膜,是一个圆锥形双层纤维浆膜囊,包裹心脏和出入心脏大血管根部。心包的两层分别为:心包的学名pericardium来自希腊语的περι(环绕、周围)与κάρδιον(心脏)两字
- 止吐药止吐剂(英语:Antiemetic),又称止吐药,广义上的止吐药指一切用于治疗恶心与呕吐的药物。由于呕吐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由多种因素引起,故不同作用机理的止吐药只能针对其中一种或多
- 上升流上升流,或称为涌升流,是一种海洋学现象,是由风力驱动温度较低、密度较大、通常富含营养的海水流向海表面,取代温度较高、通常缺乏营养的表层海水。上升流至少有五种类型:沿岸上升
- 解离性障碍分离性障碍(英文:dissociative disorder),是一种身份、记忆或意识的整体性扰乱。患有解离性障碍的患者缺乏对自我感(selfhood)的辨别和控制,其在时间和地点上缺乏自我在各个方面的
- 血色沉着病血色沉着病(Hemochromatosis),又名血色素沉着症、血铁沉积症或血色病是指:
- 钛3d2 4s22, 8, 10, 2蒸气压第一:658.8 kJ·mol−1 第二:1309.8 kJ·mol−1 第三:2652.5 kJ·mol−1 (主条目:钛的同位素钛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Ti,原子序数22,是银白色过渡金属,其
- 巽他古陆巽他古陆(英语:Sundaland)是生物地理学概念,指的是末次冰期由于海平面下降而在东南亚地区露出水面并连成一体的陆地。巽他古陆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今日都已位于海面以下,成为巽他陆
- 卫生系统医疗系统(health system)也称为医疗照护系统(health care system),是由人、机构及资源所组成的组织,目的在于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符合目标人群的健康需求。世界上有许多的不同的医疗
- 天冬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英语:Aspartate Transaminase,缩写 AST),也称作谷草转氨酶(SGOT),是一种磷酸吡哆醛蛋白质,也可以作用于L-苯丙氨酸、L-酪氨酸和L-色氨酸(EC 2.6.1.1)。谷草转氨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