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断崖

✍ dations ◷ 2025-04-25 05:16:35 #清水断崖
清水断崖是位于台湾花莲县秀林乡的海岸断崖,是苏花公路和仁至崇德路段著名的旅游景点。台湾战后,台湾省政府将其列为台湾八景之一。 约九百万年前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发生碰撞,而且不断隆起,加上丰沛的雨水,上覆的岩层受风化侵蚀作用剥失,深处的大理岩和片麻岩于是逐渐抬升露出地表。这些岩石的岩性均是致密、坚硬而不易崩落,故能维持陡峭壁立的山壁。加上台湾东部的地壳隆升快速,造成在短距离内即急速拔升的情形。再受到强烈的海蚀作用,坡度极陡,几近垂直。这便是台湾八景之一的清水断崖形成的原因。清水断崖共分成三段,由北向南依序为和仁断崖(卡那岗断崖)、清水断崖与崇德断崖(石硿仔断崖、得其黎断崖)。其范围北起于和仁临海短隧道,该处设有太鲁阁国家公园界碑,南迄于崇德隧道南口,总长约12公里。除苏花公路横亘于断崖上,北回铁路则采隧道方式通过。但亦有将清水断崖分四段,将其北方之和中断崖(姑姑子断崖)纳入,这四段的总长则达22公里。姑姑子断崖位于苏花公路和中至和仁路段,该路段留有象鼻隧道,并印制于1961年台湾银行壹元纸钞上。清水断崖不仅是太鲁阁国家公园辖下景点,亦为秀林乡辖下之和平村与崇德村境内景点。自良里溪冲积出和仁冲积扇开始,一直往南到崇德隧道通过之后,抵达立雾溪冲积平原,该处已结束断崖景观,为立雾山下的崇德聚落。断崖之上除立雾山,还有千里眼山、右岸山、清水大山,其中最高峰海拔2408米则是自海平面直上之清水大山,夏季拦截东面而来太平洋水汽所形成的云雾,因此常见于断崖上方常有云雾缭绕。清水断崖的生成在南澳造山运动,因受到菲律宾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持续碰撞挤压下被抬升而成断层线崖。在海平面上露头的地层,是由变质石灰岩(大理岩)、片麻岩和绿色片岩构成,在地质图上归类为大南澳变质杂岩区。由于世界甚少有极大落差的海岸断崖,“崖高谷深”的自然景观,使清水断崖成为世界罕见之海岸断崖。清水断崖沿岸受太平洋的海水不断拍击侵蚀,以及其上的岩壁受到地震、台风等自然营力,崩解坠落至坡脚或海中,使断崖与海水之间留有大小不等的大理石堆积。清水断崖(崇德休憩据点)

相关

  • 活性氧类活性氧类(英语: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生物有氧代谢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包括氧离子、过氧化物和含氧自由基等。这些粒子相当微小,由于存在未配对的自由电子,而十分活跃。过
  • 狼疮性肾炎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是红斑性狼疮(SLE)造成的肾脏炎症,属于一种免疫系统的疾病。除了肾脏,SLE也会损害皮肤、关节、神经系统和在体内的几乎任何器官或系统。狼疮的一般
  • 赫希-蔡斯实验赫雪-蔡司实验(英语:Hershey-Chase experiment)是阿弗雷德·赫希与玛莎·蔡斯在1952年所主导,利用T2噬菌体(T2 phage)与细菌进行的一系列生物学实验。此实验确认了DNA在噬菌体以及
  •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酶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酶(英语:6-Phosphogluconolactonase)是戊糖磷酸途径过程中的一个酶。它将6-磷酸葡糖酸内酯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酸。6-磷酸葡糖酸内酯6-磷酸葡萄糖酸脂酶(胆盐
  • 奥斯瓦尔德·埃弗里奥斯伍尔德·西奥多·埃弗里(英语:Oswald Theodore Avery,1877年10月21日-1955年2月2日),美国医生、最早的分子生物学家之一、免疫化学先驱,曾长期在纽约市洛克菲勒研究院附属医院
  • NpOsub2/sub二氧化镎,或氧化镎(IV),是一种有放射性的、橄榄绿色的、立方晶系的晶体,化学式为NpO2,是镎最稳定的氧化物。镎是钚裂变的一种常见产物,可以同时放射出α和γ粒子。在反应堆中,二氧
  • 帝王世纪《帝王世纪》,西晋皇甫谧所撰,原书已轶,现存十卷为后世辑本。记述自三皇至汉魏历代帝王世系、年谱及其事迹的史学专著。此书为司马迁《史记》后,第二部系统记述历代帝王世系的史
  • 前设前设在语用学上指使用语句时某先决条件一定要为真,该语句的使用才算有意义。如“他懊悔买了车子”一句的前设是“他买了车子”。
  • 微调的宇宙微调的宇宙(Fine-tuned Universe)主张使得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条件只能是某些普遍的无维度物理常数维持在非常窄的数值区间,如果任何基本参数发生了哪怕少许改变,宇宙中就将无法形
  • 奥尔登·W·克劳森奥尔登·温希普·克劳森(Alden Winship Clausen,1923年2月17日-2013年1月21日)生于伊利诺伊州哈密尔顿,美国银行家,曾任世界银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