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书(1844年-1889年),又名毓堂,字瑞符,号笏庭,台湾彰化鹿港人,祖籍泉州晋江壁谷乡。黄玉书曾补县学生员,后于光绪二年(1876年)考中举人,光绪己丑年(1889年),赴北京参加会试,再度中试,但因家事所连累,因此先行返台,无法继续参加殿试,连带导致其无法获取进士资格。
黄家祖先于康熙年间从福建泉州晋江壁谷乡渡海来台,开台祖与二世祖皆为邑庠生,原本居于草港,黄玉书之父黄英祥始迁居至鹿港泉州街。黄英祥与妻子许密娘育有4子,分别是黄毓庆、黄毓丁、黄毓堂和黄毓衡,三子黄毓堂即为黄玉书。
黄玉书自幼家贫,但聪颖好学,在弱冠时补县学生员,于岁试时屡屡获取优等成绩。光绪元年(1875年),适为恩榜,翌年赴福州参加乡试中举。
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建省。他与彰化仕绅蔡德芳、庄士勋、吴德功、吴鸿宾、郑茂松、吴朝阳、吴恩波、黄炳奎、刘凤翔、郑景奇等22人共同联署“建省会于鹿港议”,希望台湾巡抚刘铭传将省会择址于鹿港,写道:
窃台湾建省,近复蒙钦宪下驻,带率员绅就彰属内周历相度,择建省垣;远近闻风,争相顶祝,何事多生末议!顾念山川形胜,非耳目所能遽周;原隰询谋,即刍荛亦所不弃。爰敢佥据所知所闻,略举谨陈巅末。台湾一岛孤悬,南北绵亘千余里;东尽横山,西临瀚海。重以土浮民靡,动辄生变;无事则耕渔亦足相安,有事则请兵筹饷,在在仰需内地。伏思开台之初,建设郡、厅、县多从海口,意殆为是。独嘉义一县城离海稍远,每遇揭竿,四面受困;历征前事,可为寒心!至如彰化城,西离鹿港,不过十余里。其奈东延内山、平洋辽阔,伏莽滋扰;兼之溪多林杂,防御难施。即如同治元年戴逆自内一发,城池立陷;城之西面只一桥被断、一竹围被踞,虽内地大兵数千接屯鹿港,经年莫能前进。洎乎南北大兵夹击,收复后犹争。爰乾隆年间贵西道赵翼议移彰城于鹿港之说,恳恩入告,事虽未行;要其大意,总以设城距海越近越是也。今当盛朝,威灵震迭,欣荷钦宪抚临此邦,营建省会;从此添兵足饷,重权镇摄,全台托庇,万万不至虑此。第圣人有言:“处常固当思变,谨始乃以慎终”。如果台湾得蒙建省,省会必归彰界;当谓重卫居中,藉可控制乎南北内外,诚我台阳千百年不易之宏规也。然恐前议县城移近于海者,今或将省城转而设于近山。万一地方有警,一溪扼险,万兵莫近;似乎咫尺先不能通,何论南北内外!此尤大势之不可不筹者也。至于来龙之归宿、海道之引通,或择其新地而深谋远虑,或仍其旧城而事半功倍;钦宪明见万里,斟酌自有权衡,无庸芳等多赘也。且事关奏闻,是非下士所能置辩。唯既生长于斯,见闻颇熟;抱此区区,又不能坐受“知而不言”之咎。爰敢沥据历来大局情形,附绘彰化旧城来龙宿脉图说一纸,恳乞转详。
此文由时任彰化县知县李嘉棠转呈至刘铭传,但立即被刘铭传以:“鹿港濒海,地势低下,水口沙浅,不能泊船……非为控制全台起见,特为本地贸易起色耳。统论全台局势,岂有弃中、南、北、前、后三千里地方,独重鹿港一镇之理!如以鹿港傍海易守,不致四面受敌;何以福建省城不立于长门、江苏省城不立于吴淞?查该绅士等始议建省必就彰化县城,继又禀在大墩地方,现又禀请于鹿港建省;侈然自大,随意指陈,直视台湾地方只有鹿港一镇最重、台湾绅士亦只有鹿港最大,殊属荒谬!省城形势,有关全台气运,必须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如择定处所或有凶砂恶水,来龙不真;或山水阴阳不交,不成格局:均可由地方绅士知堪舆者一一指驳。查大墩地方襟山带海,控制南北,实天造省会之基;本经岑宫保勘定建城,复经本爵部院上年亲往察看,堪建省城……禀请建省鹿港为私忘公,应毋庸议。”的理由遭到驳回。
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二月十二日,湳底庄黄敏、黄汶丁兄弟三人率领党徒七、八十人,闯入童生黄玉衡家中抢劫,并绑架其长子黄坤元、次子黄坤连。官府曾派出许多人开导黄敏兄弟,希望能赎回人质,后命令黄玉书三次往谕,反复譬晓,但黄敏兄弟拒不释放人质。之后,武官蔡麟祥攻打湳底庄,村民亦相助攻击,终于将两子寻获。
光绪十四年(1888年)施九缎事件爆发。黄玉书私自进入彰化县城打听消息,但被李嘉棠围掳,乘夜逃出城内。后来,台湾布政使沈应奎命令彰化仕绅吴德功通知鹿港仕绅,到彰化县城会见。郑协台子开、蔡德芳、施家珍、施家藻、黄玉书、许肇清等人抵达县城。
光绪己丑年(1889年),赴北京参加礼部会试,再度中试,但因其弟黄毓衡病重,因此先行返台,无法继续参加殿试。之后,黄玉书被敕授为文林郎(为正七品官衔),晋封为承德郎(为正六品官衔)等职。黄毓衡在同年7月过世后,黄玉书也在10月初突然逝世。他的死因另有一说,指其因参与社头人分配祖产,当中有人诬告他裁理不公,而被毒死于家中,享年46岁。其墓位于今鹿港廖厝里澎湖厝,人称“黄进士墓”。
光绪年间,黄玉书担任员林兴贤书院山长(院长),辜显荣曾在8岁至20岁时受教于其门下,研读汉学。他在书院内的成绩名列前茅,令黄玉书惊叹万分。
黄玉书与其妻许匏娘育有4子,分别为:长子黄秀华(号继昌)、次子黄秀实(号继辉)、三子黄秀荣(号继忠)、四子黄秀恺(号继慈);另外有一妾王狃,养育子孙有功。黄家子孙深受其教导影响,精通四书、古文,且黄秀荣曾在自家中办学。黄家族人于台湾日治初期由泉州街迁居至牛墟头,经营食盐配运及贩卖阿片烟(鸦片烟),以支付大家族的开销,1925年,黄家结束专卖事业,举家迁回泉州街祖厝。
1944年,正逢黄玉书一百岁冥诞,鹿港黄家为纪念此事,因而举行祭典,黄家族人也撰写了追悼文,其中黄玉书之妻舅许存奏写了一篇〈追悼先姊丈黄笏翁冥寿百岁祭典〉,内容叙述黄玉书之为人,并赞扬其科举功名以及其后代。
黄玉书之墓于光绪壬辰年(1892年)兴建,现位于鹿港澎湖厝地区的私人墓地内,当地居民称此墓为“黄进士墓”。坟墓为二曲手格局,墓碑上写着:
檗谷,光绪壬辰年葭月吉旦,皇清显考敕授文林郎、晋封承德郎,号笏庭黄府君墓,男四大房祀。
墓碑两旁有一个对联,写道:“檗石旧家声、澎湖新寿域”,后一句指此墓位于澎湖厝。曲手立柱上有石狮雕刻,墓碑上有碑额、碑身之石材,碑额上方刻着螭虎团以及寿字,是一座浅浮雕。
《台湾通志》一书将黄玉书纪作“光绪十五年进士”,但黄典权所著之〈清进士题名碑中之台湾进士〉一文,就没有将之列入其中。事实上,黄玉书仅在光绪十五年(1875年)参加会试及第,但因家事所连累,导致其无法参加殿试,连带无法取得进士资格。因此,黄玉书并不是一名进士,而是一位“贡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