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

✍ dations ◷ 2025-08-28 08:32:53 #端粒酶
端粒酶(英语:Telomerase)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属于反转录酶,与端粒的调控机理密切相关。人类的端粒酶亚单位基因已被复制出来,分别是端粒酶RNA(hTR)、端粒酶结合蛋白(hTP1)、端粒酶活性催化单位(hTERT)。它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DNA复制的模板,合成出富含脱氧单磷酸鸟苷(Deoxyguanosine Monophosphate,dGMP)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但是,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相当严密的调控,只有在造血细胞、干细胞和生殖细胞,这些必须不断分裂复制的细胞之中,才可以侦测到具有活性的端粒酶。当细胞分化成熟后,必须负责身体中各种不同组织的需求,各司其职,于是,端粒酶的活性就会渐渐的消失。对细胞来说,本身是否能持续分裂复制下去并不重要,而是分化成熟的细胞将背负更重大的使命,就是让组织器官运作,使生命延续。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端粒酶的存在,就是把DNA复制机制的缺陷填补起来,即由把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复制的次数增加。端粒重复序列扩增程序(TRAP):首先利用端粒酶活性延伸前导链。依据不同来源端粒酶的作用特性来设计前导链引物碱基序列;其次用于端粒重复序列互补的反向引物通过PCR扩增端粒酶延伸产物。由于端粒酶在正常体细胞中几乎不表达而在肿瘤细胞中表达量较大,故将其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直接抑制其活性或是从基因层面进行操作,来抑制癌细胞分化,治疗癌症。研究表明,端粒酶抑制剂比传统的癌症化学疗法和基因疗法有更高的特异性和较少的副作用,并且有更广的应用范围,很可能对晚期扩散肿瘤也能起到抑制效果。肿瘤诊断中,在早期肿瘤细胞中经常能够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的变异,在有转移倾向的癌细胞组织中更是能够检测到端粒酶的高表达,因而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了解端粒酶的结构功能及其活性调控因素也有助于提高对于肿瘤发生机制的认识,提供治疗癌症的新思路。EC 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 2.1/2/3/4/5/6/7(2.7.10/11-12)/8/9  · 3.1/2/3/4(3.4.21/22/23/24)/5/6/7/8/9/10/11/12/13  ·

相关

  • 人类菌群人类微生物群系(Human microbiome)又称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是某些微生物与宿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共生关系,对生物体无害的一类细菌。它们包括细菌,真菌,古菌,和病毒。虽然
  •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英文:rheumatoid arthritis,简称RA),是一个主要影响关节的长期持续性疾病。它通常导致关节发热、肿胀和疼痛。疼痛和僵硬往往于休息后更恶化。最常见的是手腕和手
  • 尸冷尸冷(Algor mortis)是指恒温动物死亡后,新陈代谢和产热停止,由于自然散热体温下降的现象。尸冷的温度下限是环境温度,但后来腐烂过程开始后,尸体温度可能又会上升。成年人类死亡后
  • 恩夫韦地恩夫韦地(INN:Enfuvirtide),商品名福艾(Fuzeon),是一种融合抑制剂类抗艾滋病靶向药物,由美国的Trimeris公司与瑞士的罗氏公司合作开发。恩夫韦地于2003年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无菌性脑膜炎脑膜炎(英语:meningitis)指发生于脑膜的急性炎症,脑膜是包裹大脑和脊髓的保护薄膜。脑膜炎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头痛和颈部僵硬。其他症状还包含精神错乱(英语:mental confusion)或
  • 戴奥辛
  • 古印第安人古印第安人是指最初进入美洲并定居的人,时间在美洲大陆的更新世时期晚期的后冰川时期。“古印第安人”一词特指西半球的石器时代,不同于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有证据表明在
  • renal肾(Kidney)是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种器官,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由后续管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
  • 鼻喷剂鼻腔给药(英语:Nasal administration)是一种给药途径。在此过程中,药物经由鼻腔吹入。鼻腔给药既可以是外用药物的形式,也可以是内服药物(英语:systemic administration)的形式。
  • 改革派犹太教改革派,或称犹太教自由派、犹太教进步派,为犹太教在众多现代派别中,自认为是最进步的一派。这一派认为信仰须与时并进,并经由自身经验与理论而得,而非从律法书而来。他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