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廖姓

✍ dations ◷ 2025-04-26 16:50:17 #双姓合一,张廖姓,客家裔台湾人,云林县文化

张廖姓是诏安客家人的一个双姓,但非复姓,而是两个姓氏的结合,血缘上是张公廖母。在台湾的廖姓家族可分为双廖(张廖姓)和单廖两种,单廖是单纯的廖姓,主要分布在新竹县、台北市和高雄市。双廖或是张廖姓,又称“廖皮张骨”、“活廖死张”,就是生时姓廖,死后为姓张回归为张氏祖先,其后代主要分布在台中市、云林县、南投县、宜兰县、桃园市和新北市。

张廖一姓的源流始于两个姓氏之间的联姻关系。元顺帝年间,福建省漳州府云霄县西林和尚塘人张愿仔因白莲教之乱,逃难到诏安县二都官陂坪寨,居住于廖三九郎公的别墅。廖三九郎公(廖化)是二都官陂的富有人家,常年以白米三百石贡献朝廷,封为员外郎,赐九品衔,人家称呼他为“三九郎”。

廖三九郎公有一个独生女,名叫廖大娘,品貌端庄,敏慧贤淑,精通诗书,事亲至孝 。因廖三九郎公膝下无子,因此将张愿仔招为女婿兼养子,张愿仔自此改名“廖元子”。廖三九郎把廖元子看做亲生的儿子,把所有的产业交给他去处理。女婿对岳父母也像亲生父母一样孝敬,深受当地族人的赞誉。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廖元子48岁,独生子廖友来才出生。在友来还未成年时,廖姓族人有亲戚触犯国法而逃狱,以当时的社会律法,往往会连累廖氏全族。

在这当时,廖元子挺身而出和官方申辩。由于官司拖延多年后才结案,廖元子于在返家途中患病,生命垂危。临终前,他嘱咐独生子廖友来,说:“我深受你的外祖父母知遇而恩惠,应该要舍命去报答,可是现在未能如愿;你一定要代替我报答。记得子孙在生的时候要姓廖,以光耀母族,死后应该姓张,以记得不忘本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廖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说:“凡是我的后代子孙,在生时姓廖,死后写着姓张,不可违背祖命,以报答廖族的恩德。” 他并告诉四个儿子说:“我们本来姓张,在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先宗祠。以后每年应该回去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要姓张或姓廖就随个人的意愿。而廖家的公妈更不可忘记。”

“张廖”氏一族有七条祖训,于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兴建祖祠周围大楼时,于其大门门崁设七崁,用意是要子孙时时刻刻铭记祖先留有七条祖训;亦有一意为 西螺七崁的“七崁”,就是源于这七条祖训,“崁”原为“欠”,意指子孙欠祖先恩泽,必须追宗祭祖,时时感念祖先恩泽 。但不管原意为何,都是在告诉子孙要记住源本为何,从此子孙称这七条祖训为七嵌箴规。

第一崁:生廖死张,故曰张廖:“生存姓廖”,户籍、兵籍、财产、名号、生辰、结婚属之,“逝世姓张”,神主、墓志、祭祀、神鬼属之。

第二崁:不食牛犬,知恩无类: 牛犬兽类也,知主之恩,况于人乎,不食牛犬,有不食之恩,牛犬有恩于人也。兽类知恩,人兽虽异,而灵性知恩则同,故曰无类。

第三崁:得正祀位,犹胜篮轿八台:古制养子为嗣但未有养孙廖三九郎收廖元子为养子但元子因族人诤讼之事突然逝世,以致廖三九郎膝下犹虚因此三九郎希望孙廖友来“得正祀位”,而此事获得邱高太祖妣的认同:“子孙孝顺,母祖慈爱,竹蓝为轿之乐,犹胜八台(八人抬之大轿)。”而友来也奉行遗命,是谓一嗣双祧,自立一族,以光“张廖”门楣。

第四崁:嗣续为女,继绝为先:。无男而以女承嗣者,招婿生男,生廖死张固然也。如独生子,则生身之父无归宿,待子生孙,需先继生父,为当务急,嗣女须书“张廖妈”以明由来,婿归本姓,例不入张廖之祠,此继绝为人道之始也。

第五崁:制无苟且,恐生戾气: 守制中有孕,恐生戾气之儿,乃胎教攸关也。守制前有孕,须求束带以资分别,带以布束腰,布长与柩齐。

第六崁:堂教修谱,敦亲睦族:。祠堂非祇鳏祭祀,实乃教育子孙,使知遗训,并知修谱,以明房派分布情形,引发敦亲睦族之心,纪念宗功祖德之伟,旨在育英而兼礼教。

第七崁:迁籍修谱,天下一家:迁籍外出,姓张姓廖听其自便,然必须修谱,庶几知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乃序谱之宗旨也,子孙分布虽远,序谱一查,天下犹一家焉。

张廖姓的祖籍地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官陂镇,依 1995 年统计人口 3 至 4 万,97% 张廖姓后代 (目前全改为张姓),官陂张廖姓宗祠是禋成堂24°00′47.59″N 117°04′11.11″E / 24.0132194°N 117.0697528°E / 24.0132194; 117.0697528,由第十四世廖盈瑞发起建造,民国十一年(1922 年)重修,禋成堂祖祠的龛位在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民国七十七年(1988 年)十一月西螺镇廖源郎、廖万权二位宗亲赴大陆祖地寻根祭祖时发现“禋成堂”无神龛牌位,乃捐献十万元新台币,委请当地宗亲重造神龛,以供祭祀之用。

目前官陂镇张廖姓后代目前全改为张姓,因此“活廖死张”之祖训,只剩台湾张廖姓氏一脉历史传承。

张廖姓渡台开垦最早有文献记录可以追溯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廖朝孔当时24岁率同二弟朝间、四弟朝路堂兄弟朝近、朝厅一行五人,冒海禁令出海渡台,此时已有宗亲廖必达等人在港尾、田心仔地区开垦,遂落脚于云林县二仑乡开基,而后续张廖姓族人于清康熙年间 (康熙四十年-六一年) 先后入垦二仑、田尾、港尾等三聚落。

张廖家庙崇远堂始建于清道光 28 年 (1848年) 西螺保 (现今西螺镇) 下湳,民国十三年 (1924年) 移建位于现今西螺镇福田里,为诏安客张廖家族渡台开垦西螺、二仑、仑背等地区之初,以凝聚宗亲团结、怀念祖先德泽而所建宗祠,是诏安客家人在台湾的重要精神与信仰中心。

廖朝孔从云林二仑带来的垦户大多落脚在西屯地区港尾仔(永兴庄)一带,清武家庙垂裕堂原先是廖朝孔后裔所居住的三合院祖厝,,子孙繁衍越来越多,日治大正元年(1912年)由十九世裔孙廖大妹倡议兴建家祠来奉祀廖朝孔及历代祖先,并且已十八世祖廖克成担任建祠总指挥策划兴建完成,并设立祭祀公业。

张廖姓为台湾第十八大姓,全国以云林最多,台中次之,在台中市为第五大姓,集中于西屯区居多,张廖姓人口数约为 20 万人,已多于祖籍地官陂镇张廖姓后代。

《官陂张廖族谱序》(十五世裔孙耀箕有南拜撰)文中记述:先祖自康熙、雍正陆续渡台,最初都散居在西螺、二仑、仑背、三条圳、台中西屯、南投、丰原、西员宝、大溪街、板桥、新店、、罗东、四结、宜兰等地谋业营生。

张廖家族是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客家人,原本说诏安客语,现属于“福佬客”。

诏安客渡台开垦后代约二十万人,诏安客主要分布在云林县的西螺镇、二仑乡、仑背乡等三个乡镇,约有五万人,还能流利讲诏安客语的,只有仑背、二仑地区约只剩八千人,其次是台中市西屯区,其他地区零星分布人数很少。

张廖家族的聚落,长久以来与福佬人生活在一起,逐渐被同化而失去了“诏安客”的文化与语言,平时都用台湾闽南语沟通,有的人也不知自己是客家人,是为“福佬客”。

张廖姓之“生存姓廖”“逝世姓张”祖训,在历史因素之下,在姓氏上亦有些许变化,如

依其张廖祖训第七条“迁籍修谱,天下一家”,不论廖氏、张氏、或张廖氏,均属同一血脉。

张廖姓的结合来自清河张氏及武威廖氏,故张廖姓堂号以两姓郡望各取一字,合为清武堂。

清河张氏始祖张天正,妻林蔡氏,三子为张愿仔。始祖三九郎廖公,妻邱氏。清武合族(张廖氏)一世祖廖元子公,妻廖大娘。

相关

  • 塔斯马尼亚坐标:42°10′46.88″S 146°38′43.83″E / 42.1796889°S 146.6455083°E / -42.1796889; 146.6455083塔斯马尼亚州(英语:Tasmania,缩写为TAS),简称塔州,是澳大利亚唯一的岛州,原
  • 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大三世 Alexander III(1241年9月4日—1286年3月19日)苏格兰国王(1249年—1286年在位)。他是亚历山大二世国王之子,母为科西的玛丽(亚历山大二世的第二个妻子)。亚历山大三世
  • 神秘学神秘学,或隐秘学、玄秘学(英语:Occult)是指秘密的知识、或超自然的知识,与之相对的是以事实和可以被测量的知识作为基础的各种科学。这个名词有时被用来意指一些只为特定人口
  • 图-154M图波列夫 图-154(俄语:Ту-154;北约代号:Careless)是苏联研发、制造的中长途三引擎喷射机。以其巡航速度975千米/小时成为飞行速度最快的亚音速干线客机。以往为大多数共产国家
  • 壮锦壮锦(壮语:man)是中国壮族的特色手工织锦。色彩艳丽、风格粗犷,极有民族特色,在壮族民众中使用非常多,《广西通志》记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线……”
  • 远东地区远东(英语:Far East),是西方国家所发明对亚洲使用的地理概念。以西欧为中心,东欧、东南欧、北非、安纳托利亚称为“近东”,东非、黎凡特、阿拉伯半岛、中亚一带称为“中东”,西伯利
  • 卡斯蒂利亚王国卡斯蒂利亚王国(西班牙语:Reino de Castilla,亦可译为卡斯提亚)是伊比利半岛历史上的一个王国。 它是一个于九世纪时出现、具政治自主权的独立个体。它于封建时代建立,隶属于雷昂
  • 约翰·麦克尤恩约翰·麦克尤恩爵士(Sir John "Black Jack" McEwen), GCMG CH (1900年3月29日-1980年11月20日),农场主、政治家、澳大利亚总理(1967—1968年)。1934年—1971年为众议院议员,第二次
  • 即位礼 (日本)即位礼(日语:即位の礼/そくいのれい  */?)是日本天皇在继承皇位(日语:皇位継承)后进行的一连串国事行为(日语:国事行為)仪式,为日本王室的最高礼仪。中心仪式是即位礼正殿之仪(日语:即
  • 索美塞特郡旗索美塞特郡旗(flag of Somerset)是英国英格兰索美塞特郡的旗帜。在2006年至2009年,索美塞特郡举办了选出郡旗的活动 ,当地的报纸和BBC索美塞特郡也参加了这一活动。2013年7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