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谅解备忘录
✍ dations ◷ 2025-10-24 21:38:50 #谅解备忘录
谅解备忘录,或称作了解备忘录(英语: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缩写:MOU),是双方或多方签订的一种备忘录,仅用以记载不同国家、政府或组织间签署双边(英语:Bilateralism)或多边意向(动向)的文件。谅解备忘录一般会包括双方意愿中一致的部分,其中也会包括双方预期的共同行动。谅解备忘录一般是用在当事人所表示的,尚未达到法律上的承诺,或是当事方还无法制定有法律强制力的协议。谅解备忘录会比君子协定要正式一些。它属于一种行政协议,1950年美国副国务卿詹姆斯·韦伯认为谅解备忘录也可能可以有效力:“只要国家正式同意这项义务,就产生国际法效力,而不问这种措施的形式。”但通常谅解备忘录不会订下罚则,可以说是君子协定的书面形式,所以如果一方不履行当中的条款,另一方亦无可奈何。故还是必须转换为正式条约或契约,方能保证履约。而像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表示MOU没有任何效力:“我想备忘录在某种程度上不是我们要的契约。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备忘录是要纳入最后的契约。对我来说,最后的契约才是真正重要的。”因此要求2019年中美双方贸易代表签的“谅解备忘录”改为“贸易协定”。许多公司及政府组织用谅解备忘录来定义部门、组织或是关系紧密公司之间的关系。企业家出身的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表示,“MOU没有任何效力”,如2019年2月当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贸易代表刘鹤副总理及美国贸易代表劳勃·莱特海泽面表达自己不满意中美代表签个“谅解备忘录”。川普说:“你要嘛达成‘协议’,要嘛不要做。用其他东西来表示‘协议’,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们在我看来,就不是那么有价值。”最后说,“我想备忘录在某种程度上不是我们要的契约。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备忘录是要纳入最后的契约。对我来说,最后的契约才是真正重要的。”川普坚持这项看法,直到中方改口称“贸易协定”。2014年中国昆山的水中仙公司与台北农产公司(北农)签订了谅解备忘录,称水中仙公司要向北农购买一万盒高级茶叶。但中华民国前立委赖坤成指出,最后北农只卖了六百多盒,不到七百盒,还是降价求售的。2019年,台中市长林佳龙市长与德商哈利霍夫曼咨询公司签订“海水采矿联合开发投资案”合作备忘录,宣布全球首例多元海水多元采矿计划落脚台中港,将兴建首座海水采矿场,市府成立专案小组全力协助,事后发现该公司为1人公司而破局。签署MOU仅代表合作的开端,此后需要进入实质审查及把关程序,还有送中央环评、投审会等跨部会许多程序。
相关
- 牙龈炎牙龈病(gingival diseases)是指一种发生于牙龈组织的疾病,牙龈病病损范围限于牙龈,而不累计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牙龈病主要包括牙龈炎性损害和牙龈增生。牙龈病一般不侵犯
- 歧义性歧义(英语:ambiguity,又有译为“含混”)是指未定义或定义不清楚而没有明确涵义的单词、术语(term)、注释或观念。在华人社会,认为此言词源于唐朝苏味道:“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
- 金鸡纳树约25种;另见本文金鸡纳树属(学名:Cinchona,又称作鸡纳树、金鸡勒、奎宁树)为茜草科的一属,约包含25种的物种,树皮和根皮是提取奎宁和奎尼丁的重要工业原料。一般为常绿小乔木,高度约
- 能量转换效率能量转换效率是指一个能量转换设备所输出可利用的能量相对其输入能量的比值。输出的可利用能量可能是电能、机械功或是热量。能量转换效率没有一致的定义,主要和输出能量可利
- 清酒在东亚地区,清酒是一种酿造米酒,经过滤程序后制成,酒色透明。以米、米麹及水,进行发酵后,就形成浊酒;经过滤,去除酒中杂质,再以竹炭或木炭进行脱色后,就成为清酒。清酒有许多种类,各国
- 罗杰·科恩伯格罗杰·大卫·科恩伯格(英语:Roger David Kornberg,1947年4月24日-),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因其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而荣获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 卓宁霍姆宫卓宁霍姆宫(瑞典语:Drottningholms slott,又译德罗特宁霍尔姆宫、德罗汀罕皇宫 、王后岛宫)是瑞典王室的私人宫殿,位于斯德哥尔摩省、梅拉伦湖畔埃克尔市卓宁霍姆(王后岛)。该建筑
- 车床车床(Lathe),是一种将加工物固定在一旋转主轴上加工的机床。1797年英国人亨利·莫兹利发明了车床,通常用在圆柱型态的工件加工。一般车床配备各种专用刀具,可完成内外圆加工、钻
- 玛丽亚·特蕾西亚玛丽娅·特蕾西亚·沃尔布加·阿玛丽娅·克里斯蒂娜(德语:Maria Theresi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1717年5月13日-1780年11月29日),哈布斯堡君主国史上唯一女性统治者,统治范围
- 藤田级数藤田级数是一个用来量度龙卷风强度的标准,由芝加哥大学的美籍日裔气象学家藤田哲也于1971年所提出。藤田级数实际提出时共分十二级,但由于气象及物理上的预测,龙卷风不可能到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