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性格学说

✍ dations ◷ 2025-11-15 02:17:51 #心理学,性格分类,血型系统,伪科学

血型性格学说,源起于日本,根据ABO血型系统来判断人类性格的学说。他们认为,某种血型的人,就会天生具备某种特定性格。对于血型会影响性格的假说,现代医学尚无法证实,但在流行文化中,这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的生物学家卡尔·兰德施泰纳,发现了ABO血型系统。随后,1910至1911年,波兰人希尔斯菲尔德和德国人冯·登格恩发现了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性。

在昭和年间,这个学说传入日本。1927年,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今御茶水女子大学)的教授古川竹二,在学术期刊《心理研究》上,发表一篇论文“基于血型的气质研究”(血液型による気质の研究),首次提出人类血型与人类先天的性格有关。他的研究引起日本社会的关注与兴趣,但是他的研究样本不到三十个人,在统计学上的可靠性不高。

日本陆军对他的研究很感兴趣,赞助他的研究,希望找出最好的血型组合,来组织军队。因台湾雾社事件影响,1932年,古川竹二再度发表论文,研究各族群间的血型差异,希望找出台湾原住民反抗的原因。他认为,参与反抗运动的台湾人以O型居多,他们反抗心较强烈。他建议日本政府,让日本人与台湾人通婚,以减少台湾人反抗的基因(因日本人a型血最多)。但他的研究结果,受到金泽医科大学古畑种基教授的质疑,认为缺少科学性,因此逐渐不再流行。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71年,能见正比古出版著作,再度介绍血型与性格间的关系,成为热门著作。因此,血型性格学说,再度广泛在日本社会中流行,并外传至韩国、中国等地。能见正比古去世后,他的儿子能见俊贤设立了“人类科学ABO中心”活动。

医学界一般认为血型性格学说缺少可信度,因为在目前的研究中,还没有发现血型可以影响到大脑神经系统运作,以及影响到思考、人格形成的证据,血型性格学说也没有提供对于血型如何影响到大脑的科学解释。

相关

  • 夫西地酸夫西地酸(英语:Fusidic acid)是一种甾类抗生素,通常局部用于面霜和眼药水,也可作为片剂或注射剂全身使用。在全球范围内,细菌抗生素抗药性的提高引起了人们对其使用的新兴趣。多可
  • 艾赛尼派艾赛尼派(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 酮-烯醇互变异构在有机化学中,酮-烯醇互变异构(Keto-Enol Tautomerism)是指因酮或醛和烯醇之间的化学平衡。酮或醛和烯醇称为互变异构体。此平衡出现的原因是,酮和醛等羰基化合物具有酸性的α-
  •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巨大血小板症候群(英语:giant platelet syndrome),又称为伯纳德-苏里尔症候群(Bernard–Soulier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血小板异常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仅百万分之一,大
  • 围城攻城战是指对城堡、城市或要塞进攻的战争模式。依照战局模式另可分作巷战和包围战,目的可以是夺取建筑、资源、战略要地或是歼灭敌人。通常攻城战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要进行的
  • 安东尼奥·派阿斯安敦宁·毕尤(Antoninus Pius,86年9月19日—161年3月7日,138年—161年在位,又译安东尼·庇护、安托比乌斯·比乌斯、安托尼乌斯·披乌斯,《后汉书》称之为大秦王安敦)为罗马帝国“
  • 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阿尔巴拉辛(Domingo Faustino Sarmiento Albarracín,1811年2月15日-1888年9月11日),阿根廷总统,共济会会员。政治家、作家、教育家、社会学家。萨米
  • 阿尔杰农·西德尼阿尔格农·西德尼(英语:Algernon Sidney 1623年1月15日-1683年12月7日),英国政治家、议会议员。共和主义政治理论家,曾参与审判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但反对将查理一世处决。西德尼反
  • 杭州湾杭州湾位于北半球太平洋西岸,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浙江省和上海市之间。它西起浙江海盐县澉浦镇和慈溪之间的西三丰收闸断面,与钱塘江水域为界;东至上海扬子角-宁波镇海连线,与舟
  • 美国领地美国领地是指美国行政区划的一种分类,其领土由美国政府管理但不属于美国任何一个州。建立这些领地的目的是为了管理这些新获得的地区,因为当时美国领土的边界还在扩张中。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