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性格学说,源起于日本,根据ABO血型系统来判断人类性格的学说。他们认为,某种血型的人,就会天生具备某种特定性格。对于血型会影响性格的假说,现代医学尚无法证实,但在流行文化中,这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的生物学家卡尔·兰德施泰纳,发现了ABO血型系统。随后,1910至1911年,波兰人希尔斯菲尔德和德国人冯·登格恩发现了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性。
在昭和年间,这个学说传入日本。1927年,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今御茶水女子大学)的教授古川竹二,在学术期刊《心理研究》上,发表一篇论文“基于血型的气质研究”(血液型による気质の研究),首次提出人类血型与人类先天的性格有关。他的研究引起日本社会的关注与兴趣,但是他的研究样本不到三十个人,在统计学上的可靠性不高。
日本陆军对他的研究很感兴趣,赞助他的研究,希望找出最好的血型组合,来组织军队。因台湾雾社事件影响,1932年,古川竹二再度发表论文,研究各族群间的血型差异,希望找出台湾原住民反抗的原因。他认为,参与反抗运动的台湾人以O型居多,他们反抗心较强烈。他建议日本政府,让日本人与台湾人通婚,以减少台湾人反抗的基因(因日本人a型血最多)。但他的研究结果,受到金泽医科大学古畑种基教授的质疑,认为缺少科学性,因此逐渐不再流行。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71年,能见正比古出版著作,再度介绍血型与性格间的关系,成为热门著作。因此,血型性格学说,再度广泛在日本社会中流行,并外传至韩国、中国等地。能见正比古去世后,他的儿子能见俊贤设立了“人类科学ABO中心”活动。
医学界一般认为血型性格学说缺少可信度,因为在目前的研究中,还没有发现血型可以影响到大脑神经系统运作,以及影响到思考、人格形成的证据,血型性格学说也没有提供对于血型如何影响到大脑的科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