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乙内酰脲
✍ dations ◷ 2025-02-23 07:20:23 #乙内酰脲
乙内酰脲,也称海因(Hydantoin),学名咪唑啉啶-2,4-二酮,是一个五元含氮饱和杂环化合物。它可以看作一分子乙醇酸和一分子尿素发生两次缩合后生成的产物。是咪唑的衍生物,属于双内酰胺和酰亚胺类。是一些药物的核心结构。从甲醇中结晶出来的乙内酰脲为无色针状结晶,从水中结晶出的乙内酰脲为无色片状结晶。存在于甜菜汁中,有微弱的甜味,可溶于甲醇、乙醇、乙酸和碱性水溶液,微溶于水和乙醚。用酸或碱水解,则开环。与热的稀盐酸反应时,甘氨酸是产物之一。具微酸性,烷基化和乙酰化反应分别发生在3位及1位。乙内酰脲由阿道夫·冯·拜尔于1861年研究尿酸时首先分离出来。由于是通过用氢碘酸在加热时还原尿酸的一级代谢产物尿囊素(Allantoin)而得到的,因此他将这个产物命名为海因(Hydantoin),意为氢化尿囊素。分离出的海因为白色的结晶粉末。乙内酰脲的制取方法有很多种。用于多肽N-端氨基酸测序的Edman降解中,异硫氰酸苯酯与N-端氨基酸反应后重排,得到一个苯乙内酰硫脲的衍生物。通过分析该苯乙内酰硫脲衍生物,即可鉴定出多肽的N-端氨基酸。用于制取乙内酰脲的衍生物,如呋喃烯定,肌松剂丹曲林钠,抗生素呋喃妥因,以及抗惊厥药物乙苯妥英、苯妥英钠、美芬妥英和磷苯妥英钠等。妥英/妥因二字是对英文中乙内酰脲类物质名称的词尾-toin的音译。氮上的氢原子被氯和溴原子取代的乙内酰脲,例如二氯二甲基乙内酰脲(DCDMH)、氯溴二甲基乙内酰脲(BCDMH)和二溴二甲基乙内酰脲(DBDMH),与水作用时能释放出次氯酸和次溴酸,是一类新型高效的防腐杀菌剂,用于水体的消毒,对细菌、真菌、藻类具有广谱的杀灭作用。在碱性溶液中,乙内酰脲的5-位碳发生去质子化,生成的碳负离子可与醛类发生羟醛缩合生成不饱和酰胺,经还原、水解可得2-氨基酸。古DNA中的嘧啶碱基,如胸腺嘧啶和胞嘧啶,在生物死亡后会逐渐被氧化形成环状饱和结构,如5-羟基-5-甲基乙内酰脲、5-羟基乙内酰脲(胸腺嘧啶的降解产物)以及较少的5-羟基尿嘧啶和5,6-二羟基尿嘧啶,它们又可以进一步被氧化分解形成短片段。这些产物改变了DNA的基本组成,会影响对古DNA进行的聚合酶连锁反应(PCR)分析。芳族聚海因(聚乙内酰脲)是主链中含有乙内酰脲重复单元的芳杂环高分子聚合物,用于电绝缘漆和电绝缘薄膜等。
相关
- 恋尸癖恋尸,是个人对尸体表现爱恋或性吸引的现象。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把恋尸列为“性欲倒错”。但是恋尸行为的含意显然颇为多样。研究者在访谈恋尸者
- 吉姆·克拉克詹姆斯·亨利·克拉克(英语:James Henry Clark,1944年3月23日-)是美国企业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他创立了几家著名的硅谷科技公司,包括Silicon Graphics、Netscape、myCFO和Healtheon
- 纤毛纤毛(拉丁语:cilium,复数为cilia)是真核生物细胞的细胞器,是一种尾状的突出物,伸向细胞外大约5到10微米。支撑纤毛的亚显微结构是微管,微管连接在基体之上。 动物细胞利用纤毛拨动
- 化能合成化能合成作用(英语:Chemosynthesis),是一些细菌等自养生物通过将无机物分子(如氢气、硫化氢或甲烷)氧化,再利用氧化获得的化学能将一碳无机物(如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
- Bsub2/subOsub3/sub2.55 g/cm3 (三方) 3.11–3.146 g/cm3 (单斜)三氧化二硼(化学式:B2O3)又称氧化硼,是硼最主要的氧化物。它是一种白色蜡状固体,一般以无定形的状态存在,很难形成晶体,但在高强度退火
- 首字母缩略词首字母缩略字(英语:Acronym)是将相关词句的第一个字母缩写而组合成一个新字。 “首字母缩略字”又称为“头字语”。 而这个新字的发音则是依据这个新字书写的方式。例如“英语:l
- 冷媒制冷剂,又称冷媒、致冷剂、雪种,是各种热机中借以完成能量转化的媒介物质。这些物质通常以可逆的相变(如气-液相变)来增大功率。如蒸汽引擎中的蒸汽、制冷机中的雪种等等。一般
- 实践大学实践大学,是一间台湾的私立大学,校区分设于台北市中山区、高雄市内门区、苓雅区两地三区。前身为1958年3月26日由前中华民国副总统谢东闵创立的实践家政专科学校,并于1997年8月
- 伊曼努尔·康德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德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
- 德国犹太人德国的犹太人最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来到上日耳曼尼亚、下日耳曼尼亚和日耳曼尼亚(现德国)定居。在中世纪前期(公元5至10世纪)和中期(10至13世纪)时创建了阿什肯纳兹犹太人这一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