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皇巴巴罗萨号战列舰

✍ dations ◷ 2025-09-14 21:52:45 #德皇巴巴罗萨号战列舰

德皇巴巴罗萨号战列舰(德语:SMS Kaiser Barbarossa)是德意志帝国的一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战列舰。它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根据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的海军扩张计划所订购。舰只于1898年8月开始在但泽的希肖船厂(英语:Schichau-Werke)进行龙骨架设,1900年4月21日下水,至1901年6月投入使用,共斥资2030.1万马克。其主炮为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四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英语:24 cm SK L/40 gun),最高速度为17.5节(32.4千米每小时)。

德皇巴巴罗萨号自1901年起在德国海军入役,但其职业生涯却有两次长时间受限于旱坞。第一次是在1903年的船舵受损后进行维修,一直持续至1905年;第二次则是在1905年的修复工作结束后,便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并一直持续至1907年底。自此,它再重新服役了两年,然后于1909年退役并安置在预备役支队,但在接下来的三年亦有继续参与舰队的训练巡航。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德皇巴巴罗萨号及其姊妹舰再被动员起来,作为第五战列分舰队的海防舰被先后分配至北海及波罗的海服役。该舰在战争期间没有参与任何战斗,并于1915年2月因船员短缺而撤出现役,降格担当次要职能。在1915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德皇巴巴罗萨号都被临时用作鱼雷靶舰,然后又在威廉港成为一艘收容战俘的监狱船直至1918年战争结束。战后,德皇巴巴罗萨号最终退役并作废金属出售,至1919-1920年间拆解报废。

在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889年订购了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后,由于受到预算限制、帝国议会反对以及缺乏连贯舰队计划的相结合影响,导致进一步购买战列舰被推迟。在整个1890年代初期和中期,时任国家海军办公室大臣的海军中将弗里德里希·冯·霍尔曼(英语:Friedrich von Hollmann)奋力争取议会批准了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前三艘舰的订购,但在1897年6月,霍尔曼的职位由海军少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接任,后者迅速拟定了第一部《德国舰队法(英语:German Naval Laws)》并于1898年初获得通过。该法规最终批准了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最后两艘舰——德皇巴巴罗萨号和德皇卡尔大帝号的建造。

德皇巴巴罗萨号的全长为125.3米(411英尺1英寸)、舷宽为20.4米(66英尺11英寸),有7.89米(25英尺11英寸)的前吃水和8.25米(27英尺1英寸)的后吃水。舰只所设计的标准排水量为11,097公吨(10,922长吨),满载排水量则达11,785公吨(11,599长吨)。其推进是通过三个三缸立式三胀蒸汽机以驱动三副螺旋桨来实现。蒸汽由四台桑尼克罗夫特式(英语:Three-drum boiler)和八台筒形锅炉供应,均为燃煤式。德皇巴巴罗萨号动力装置的额定功率为9,561千瓦特(13,000匹公制马力),最高速度达17.5节(32.4千米每小时),并可以10节(19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巡航3,420海里(6,330千米)。其常规船员编制则为39名军官及612名士兵。

德皇巴巴罗萨号的主炮为四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英语:24 cm SK L/40),它们安装在分居中央舰艛一前一后的两座双联装炮塔内。副炮(英语: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则包括十八门150毫米40倍径速射炮(英语:15 cm SK L/40 naval gun)、十二门装在炮廓(英语:Casemate)内的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英语:8.8 cm SK L/30 naval gun)以及十二把单座37毫米机炮。武器套件中还有六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全部安装在船体水上部分的旋转支架上。舰只的装甲带厚度从150至300毫米(5.9至11.8英寸)不等,甲板装甲的厚度为65毫米(2.6英寸)。司令塔和主炮炮塔装有250毫米(9.8英寸)厚的的装甲板,副炮炮廓则受到150毫米厚的装甲保护。

末代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认为,强大的海军是国家在欧洲大陆以外扩张势力的必要条件。为此,他在19世纪80年代末发起了一项海军扩张计划;并根据该计划建造了首批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紧随其后的是五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其中德皇巴巴罗萨号为同级的第四艘舰。它是作为新增编入舰队的单位而以合同代号“A”进行订购,于1898年9月17日在但泽的希肖船厂(英语:Schichau-Werke)开始架设龙骨,工程编号为640。该舰于1900年4月21日下水。在下水仪式上,当时已晋升为海军中将的提尔皮茨,以国家海军办公室国务大臣的身份发表了演讲,而威廉二世皇帝的妯娌——露易丝·苏菲公主(英语:Princess Louise Sophie of Schleswig-Holstein-Sonderburg-Augustenburg)则主持为舰只命名。海上试航(英语:sea trial)于1901年5月4日开始,在此期间进行了两项测试:50小时的耐力测试和6小时的速度测试。前者录得的持续速度为15.5节(28.7千米每小时),而后者的最高速度则为18节(33千米每小时)。舰只于6月10日在基尔正式入役,其最终造价达2030.1万马克。

入役后,德皇巴巴罗萨号被分配至练习舰队()的第一战列分舰队,并在不久之后便去往西班牙巡航。当系泊于加的斯时,这些舰只与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相遇,后者正从东亚协助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远征中返航。从8月22日至9月21日,德皇巴巴罗萨号参加了整个舰队的年度秋季演习。在但泽湾的演习期间,舰队还为到访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举办了一次海上阅兵,而沙皇的妻子亚历山德拉正是威廉二世皇帝的表妹。秋季演习于9月15日结束。德皇巴巴罗萨号和分舰队余部于12月继续其前往挪威南部的常规冬季训练巡航。1902年4月至5月,分舰队前往不列颠群岛进行训练巡航,然后于6月下旬出席了基尔赛船周(英语:Kiel Week)。7月,这些舰只又参加了前往挪威的另一次训练巡航,之后是8月31日在波罗的海开始的秋季演习。演习期间,德皇巴巴罗萨号和分舰队余部分别被指派扮演德国舰队和“假想敌”部队。演习于9月18日在北海结束,并在玉石湾(英语:Jade Bight)进行了一次海上阅兵。常规的冬季训练巡航在这年是驶往挪威的卑尔根。

1903年,仅由一个现代化战列分舰队(连同其侦察船及鱼雷艇)组成的练习舰队被重组为“活动战列舰队()”。德皇巴巴罗萨号及其姊妹舰、连同最新入役的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被留在了第一分舰队,而老式的勃兰登堡级舰只则作预备役安置以便进行重建。1903年的第一季度遵循惯常的训练模式。分舰队在波罗的海完成了一次训练巡航,随后从5月7日至6月10日展开西班牙之旅。德皇巴巴罗萨号的船舵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需要从7月底至8月21日在基尔的帝国船厂(英语:Kaiserliche Werft Kiel)进行临时维修。之后,它参加了秋季演习以及前往波罗的海东部和斯卡格拉克海峡的冬季巡航。秋季演习包括在北海进行封锁演练,整个舰队首先进入挪威水域,然后于9月初到基尔,最后是对基尔实施一次模拟攻击。演习于9月12日结束。冬季巡航则是11月23日从波罗的海东部开始,并于12月1日继续进入卡特加特海峡。12月15日,德皇巴巴罗萨号为对船舵进行彻底检修而退役,并一直持续至1905年1月。当维修完成后,它并没有重返现役,而是开始了一项大规模的重建。

在现代化重建的过程中,德皇巴巴罗萨号有四门150毫米炮被移除,但增加了两门88毫米炮。全部十二门37毫米机炮均被移除,安装在舰艉的鱼雷管亦是如此。其舰艛也遭部分削减,以减轻舰只过度横摇的倾向;而战斗桅楼(英语:fighting top)则被更轻便的单杆桅所取代。此外,舰只的烟囱也得到加长。德皇巴巴罗萨号的现代化工程于1907年10月1日完成并重新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最新式的德国级战列舰正在逐步投入使用;连同不伦瑞克级舰只一起,它们提供了足够的现代化战列舰以建立两个完整的分舰队。因此,活动舰队在2月16日正式更名为公海舰队。德皇巴巴罗萨号回到它在第一分舰队中的位置,并在第二年参加了定期常规的支队、分舰队以及舰队的演习和巡航,全年都未发生事故。1908年的夏季巡航是在5月去往亚速尔群岛,并于8月13日返回基尔。秋季演习是从8月27日持续至9月7日。在波罗的海的支队训练紧随其后于9月7-13日进行。

1909年9月17日,德皇巴巴罗萨号再度退役并被分配至波罗的海的预备役支队。在这个时候,全新的无畏舰已开始投入舰队使用,使得德皇巴巴罗萨号及其姊妹舰彻底过时。1910年初,德皇巴巴罗萨号被派往训练分舰队,执行4月在波罗的海展开的行动。在当年的秋季演习期间,舰只被重新启用并分配至临时第三分舰队参加演习;而在演习于9月10日结束后,它又回到预备役作闲置。进一步的现代化改造随即在基尔的帝国船厂完成。从1911年7月31日至9月15日,它再次重启加入第三分舰队参加了演习。之后,德皇巴巴罗萨号于1912年初回到预备役支队。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皇巴巴罗萨号及其姊妹舰被带出预备役,并于1914年8月5日作为第五战列分舰队而动员起来。这些舰只的备战非常缓慢,它们直到8月底还没有准备好在北海服役。分舰队最初的任务是负责海岸防御,但它们实际承担此职仅很短一段时间。9月中旬,第五分舰队被转移至波罗的海,受波罗的海武装部队总司令(德语:Oberbefehlshaber der Ostseestreitkräfte)海因里希亲王指挥。他原计划是在温道发动一场针对俄国人的大规模两栖攻击,但由于运输能力的短缺,这一计划被迫修改。作为替代,第五分舰队将被用作搭载登陆部队,但当海因里希亲王收到了英国舰队于9月25日进入波罗的海的错误报告后,这也被取消了。德皇巴巴罗萨号及其姊妹舰遂于翌日返回基尔,使登陆部队上岸。然后这些舰只继续推进至北海,恢复它们在当地的警戒船(英语:Guard ship)职责。在年底前,第五分舰队再次被转移至波罗的海。

海因里希亲王下令对哥得兰岛发动进攻。1914年12月26日,这些战列舰与波罗的海巡洋舰支队在波美拉尼亚湾(英语:Bay of Pomerania)集结,然后启程出击(英语:Sortie)。两天后,舰队抵达哥得兰岛展示德国国旗,并于12月30日回到基尔,期间并未发现任何俄国舰船。分舰队返回北海执行警戒勤务,但于1915年2月便撤出前线服务。因公海舰队受训船员的短缺、加上在战争时期运作老旧舰船的风险,致使德皇巴巴罗萨号及其姊妹舰被停用。其船员于3月5日遭裁减,至4月11日完成替换,使舰只得以作为鱼雷靶舰使用;这项服务一直持续至11月9日。十天后,德皇巴巴罗萨号最后一次退役,并于1916年被解除武装。之后,它又在威廉港充当收容战俘的监狱船。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并签署了首份《康边停战协定》,该协定结束了交战方的敌对状态,因此可以通过谈判达成和平条约。而根据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赛条约》第181条,德国仅允许保留六艘“德国或洛林类型”的战列舰。因此在1919年12月6日,德皇巴巴罗萨号从海军名录(英语:Navy List)中除籍并被售予拆船商。它于1919-1920年间在吕斯特灵根(英语:Rüstringen)拆解报废。

相关

  • 神佛分离神佛分离(日语:神仏分離/しんぶつぶんり )为日本明治时代前期所发生的一系列针对佛教的宗教事件,其目的在于将佛教与日本既有的神道信仰分离,打破传统日本社会“神佛习合”的格局
  • 篠原侑篠原侑(4月30日-)是日本的女性声优,熊本县出身。I'm Enterprise所属。日本播音演技研究所出身。2016年加入I'm Enterprise。国中时进入管乐社,高中时进入和太鼓社。第一次担任的
  • 特丽·塞维尔特里西纳·安德烈·“特丽”·塞维尔(英语:Terrycina Andrea "Terri" Sewell;1976年7月26日-),是一位美国民主党政治人物,自2011年通过众议院选举(英语: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
  • 科隆911科隆911是德国作家法兰克·薛庆于1995年出版的小说,是其踏入文学出版的处女作。由于当时薛庆仍未知名,只有原著德文版,直至2000年后,他凭群及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两本著作成为畅
  • 林良恭林良恭(1954年-),台湾生物学研究者,台中市人,博士,东海大学理学院院长、生命科学系专任教授兼热带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国立嘉义大学森林暨自然资源学系兼任教授,著有《台
  • 北京地铁SFM04型电动车组北京地铁SFM04/04A型电动车组是北京地铁的电动车组车款之一,现在在1号线与八通线之间运营。SFM04/04A 型是1号线首款原装空调车和使用电动门的列车,由原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和北京地铁车辆装备负责生产,其中 SFM04 型(编号 G432-G451)由南车四方生产,自2007年11月6日投入服务;SFM04A 型(编号 G452-G470)由北京地铁车辆厂生产,自2011年起投入使用。两种列车均配属于古城车辆段。1号线的主题/广告列车多用该型号列车担当,如G445的Bilibili主题车(201
  • 沙尔虎达沙尔虎达(满语:ᡧᠠᡵᡥᡡᡩᠠ,穆麟德转写:,1599年-1659年),瓜尔佳氏,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初年将领。沙尔虎达的先祖是苏完部人,居虎尔哈,后来与父亲桂勒赫一起投奔努尔哈赤,被授予牛录额真。天命初年,跟随努尔哈赤讨伐瓦尔喀部,因功封世职备御。天聪元年,跟随皇太极攻大凌河、包围锦州,屡立战功。三年讨伐明朝,攻下遵化,沙尔虎达在城外大破明军,进封世袭游击。此后,又参与征伐朝鲜的丙子之役以及讨伐李自成的战斗。顺治十五年,俄罗斯入侵满洲,他率军将俄军击退。十六年病卒,谥襄壮,其子巴海袭爵。
  • 林怡廷林怡廷(英语:Eva Lin,1995年9月11日-),台湾女艺人。2016年代言交通部观光局夏至235系列歌曲活动,为FIR阿沁首位女弟子,2017年12月出道发行单曲《跳舞去旅行》,以及2018年《突然失眠》、《走在一起》等单曲,并参加选秀节目《声林之王》,而打开知名度。
  • 妆脸蜂鸟妆脸蜂鸟(台湾作黑脸蜂鸟,学名:),是雨燕目蜂鸟科的一种鸟类。妆脸蜂鸟体重约4克,翼长约60.1毫米,嘴峰长约21.3毫米,喙宽度约2毫米,喙厚度约1.7毫米,跗跖长约4.6毫米,尾长约35.5毫米。妆脸蜂鸟在其分布区内为留鸟,其栖息在半开放的灌木丛中,食性为草食性,主要食物来源是植物的花蜜。妆脸蜂鸟分布于在巴西东北部高原(巴伊亚州和米纳斯吉拉斯州)。该物种是单型物种,没有亚种分化。
  • 威热战争威尼斯-热那亚战争:指威尼斯与热那亚这两大最后胜出的海上共和国,于1253到1381年间发生的一系列贸易争夺大战。两国在百余年间一共发生过四场大战(1256-1270年、1294-1299年、1350-1355年、1377-1381年),这场前后共计128年的马拉松耐力赛,也被当时人视为“意大利版的布匿克战争”,重现了古代罗马激战迦太基的经典对决。最终在1381年第四次威热战争中,以威尼斯取得微弱但明确的胜利告终;1381年后热那亚陷入严重的内斗而一蹶不振、无力再起,等于让威尼斯在百年激战后,获得独占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