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 dations ◷ 2025-09-18 01:17:56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英文: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简称ADMA)是一种自然存在于血浆内的化合物。它是在人体细胞内细胞质中发生的蛋白质修饰过程产生的代谢副产物,与精氨酸有着密切关系。ADMA会影响精氨酸产生一氧化氮的过程,一氧化氮是对内皮细胞及心血管健康的物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介入角色首次在伦敦被发现,今天生物化学及临床研究继而发现ADMA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阳痿及其他肾脏疾病的关系。ADMA亦在非常重要的—氧化氮路径有着重大的影响。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是在蛋白质的后转译修饰中,经由甲基化所生成。这个反应是由一群称为S-腺苷基蛋氨酸蛋白质N-甲基转移酶(蛋白质甲基酶I及II)所催化。组成ADMA的甲基,是由代谢高半胱氨酸的中间物:S-腺苷基蛋氨酸所释出(高半胱氨酸是一种重要的血液化合物,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标志)。在合成后,ADMA会移向细胞外的空间,并进入血浆内。ADMA可以利用高效液相层析仪来量度。ADMA的浓度会受普通或氧化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量的提升。因此,高内皮低密度脂蛋白会提升ADMA值,出现了一个循环效应,并且阻碍了能令血管舒张的一氧化氮。要减少ADMA,需要透过排泄尿素及以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DDAH)代谢。在体内生成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或多酚抗氧化剂亦可减少高半胱氨酸的水平,减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由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高水平会对身体有害,导致如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及其他老年的疾病等,所以降低ADMA水平有着重要的治疗成效。但是,现时仍未能有效地控制ADMA水平及临床的经验。由于脂质调节的异常情况与ADMA有所关联,有建议摄取游离脂肪酸可以控制ADMA水平。但是,研究却未能证实此种说法。ADMA亦与高半胱氨酸的上升有所关联。有猜测认为可以透过摄取叶酸来调节高半胱氨酸的水平,但研究却认为这未能提供任何临床的好处及维他命B会相反增加心血管的压力。有建议指摄取精氨酸可以直接控制ADMA水平。这不单能促进内皮的功能,且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病征。但是,有些研究在临床的结果上有着差异及在控制高半胱氨酸时须加倍留意病人的状况。他汀除了能影响血液内的胆固醇水平外,亦能增加一氧化氮及对心脏供血的直接影响。ADMA的上升会影响他汀的效用及病人对他汀的反应。
相关
- 查洛特–玛丽亚氏–齿病X1进行性神经性腓骨肌萎缩症,即(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又称腓骨肌萎缩症、恰克-马利-杜斯氏症),是以三位最早发现此病的法国研究者的姓氏共同命名的。其主要表现是双
- 胸苷激酶结构 / ECOD胸苷激酶(英语:thymidine kinase)是一种磷酸转移酶(激酶):2’-脱氧胸苷激酶,三磷酸腺苷-胸苷 5’-磷酸转移酶,EC 2.7.1.21存在于大部分活体细胞中。它以两种同工酶的形式
- 革兰氏阴性革兰氏阴性菌(英语:Gram-negative bacteria)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结晶紫,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通常使用番红),从而将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
- 酵母纲酵母菌纲(学名:Saccharomycetes)是在真菌界的子囊菌门以下的纲,是酵母亚门以下唯一的纲。酵母菌纲中只有一个目,是酵母菌目(Saccharomycetales)。酵母菌纲之下包括有近千个已知物种
- 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科(学名:Coronaviridae)是正链单股RNA病毒的一个科,属网巢病毒目,为具外膜、直径约80—120nm的病毒,基因组长约26–32kb,为RNA病毒中较大者。本科包含冠状病毒亚科与Letovi
- 重建时期美国重建时期(英语:Reconstruction Era)在美国历史上指1865年-1877年,当南方邦联与奴隶制度一并被摧毁时,试图解决南北战争遗留问题的时期。“重建”提出了南方分离各州如何重返联
- 金融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英语:Financial economics)(有人误译为财务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主要研究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跨越时间与空间,配置经济资源。它主要集中在研究货币资产的交易活动,
- 百分位百分位数,统计学术语,如果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并计算相应的累计百分位,则某一百分位所对应数据的值就称为这一百分位的百分位数,以Pk表示第k百分位数。若一群资料的个数为N,且
- 图像处理small/small图像处理是指对图像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使其满足视觉、心理或其他要求的技术。图像处理是信号处理在图像领域上的一个应用。当前大多数的图像均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因而图像
- 单倍群O-M175单倍群O-M175(英语:Haplogroup O-M175)是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群之一,主要分布于东亚与东南亚,源于单倍群NO。单倍群O首次出现于距今约3万年前,出现地为东南亚或东亚,是单倍群NO-M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