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仔园坊

✍ dations ◷ 2025-05-19 09:10:38 #雀仔园坊

雀仔园坊
Bairro Horta da Mitra

■ 花地玛堂区
■ 圣安多尼堂区
■ 望德堂区
■ 风顺堂区
■ 大堂区
■ 氹仔
■ 路氹城
■ 路环

#:以半透明显示

雀仔园坊(葡萄牙语:Bairro Horta da Mitra)位于澳门半岛中部、东望洋山南段以西,即今水坑尾街、岗陵街与东望洋新街之间,是一个依着山坡的街区,最高与最低点的海拔高度相差达15米。此坊在开辟之前原是一个树林,葡人打猎常捕获雀鸟,故有“雀仔园”之称。清同治年间,澳葡政府将岗林砍伐,并在原地规划成方格状街区、建立墟市,雀仔园坊自此设立,是澳葡政府首个在澳开坊的项目。此后当局更在坊内拨地建造土地庙,每年土地神诞日,坊内均举行贺诞活动。虽然这个坊区被称为“雀仔园”,但坊内并没有任何街道是以“雀仔园”为名的。第三届澳门行政长官崔世安,其家族曾居住于此坊,而崔世安也是在这里出生。

雀仔园坊的位置起初原是东望洋山南麓的一个茂密的树林,依山向西北斜落,东北侧有城墙,属澳门旧城内之边缘地区。大约在今雀仔园坊东北、马大臣街与柯高街之间的位置,当时已有一座“福德祠”(土地庙)庙宇。而在西面的水坑尾坊,在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成为了葡萄牙人其中一个在澳门的聚居点;由于当时住在水坑尾的葡萄牙人喜欢到这个树林打猎,每次打猎都有所获,故他们以为这个树林是雀鸟的巢穴,而将此一树林称之为“雀仔园”。

后来有一名中国富商欲在雀仔园兴建山坟,但遭到住在水坑尾坊的葡萄牙商人反对,这些商人并联合向澳葡政府施压,要求政府“视雀仔园为水坑尾的花园猎苑”;结果澳葡政府不批准该名中国富商开山,使雀仔园未能成为一个墓地。

清同治二年(1863年),澳葡政府为拓展市区,将雀仔园的树林砍伐,并在原地上规划街道、兴建平房,成为了雀仔园坊;同时又把雀仔园坊东北的城墙拆去,与东北面的蕉园围坊连接。这次也是澳葡政府第一次在澳门进行坊区开辟。

由于当时有为数不少的华人在附近的水坑尾和南湾替葡人工作,为方便上班,故雀仔园坊在成立初期时这些华人多选择在这里定居。及后迁到此坊居住的人越来越多,从而使雀仔园坊成为了一个平民坊区。清光绪八年(1882年),澳葡政府计划修筑一条道路连接雀仔园坊和二龙喉马路(即今东望洋街),但这涉及到原有“福德祠”的地段,故当局便将今天的马大臣街与罗宪新街交界处以西的土地批出,作为兴建新的“雀仔园福德祠”。后来在1883年,时任澳门总督汤马士·罗沙,下令将雀仔园福德祠所在的街道修整为石阶梯路。当时一些华人富商认为罗沙总督此举方便了雀仔园坊的居民,故向澳门市政厅提议将此石阶路以罗沙总督来命名;至1887年1月20日当局刊登宪报,将此石阶路命名为“罗宪新街(Rua de Tomás da Rosa)”,而同时也为雀仔园坊内其他多条街道作出官方命名。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旬,雀仔园福德祠建成。此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土地神诞日),在福德祠旁均会举行神功戏和抢炮活动来贺诞,坊内一些民众在此期间组成数支舞狮会(时人称他们为“雀仔园仔”),出队参加抢炮活动。贺诞活动一直每年举行至1966年,当年年中中国大陆爆发文化大革命,这使翌年雀仔园福德祠停止了一切的贺诞活动;至1979年神功戏才得以恢复,至今仍每年举行。

2020年1月底,因应湖北武汉爆发新型肺炎疫情加上澳门有境外输入个案和本地感染个案,原定于农历二月举行的贺诞活动包括神功戏取消举行。其后因疫情关系,2022年的贺诞活动取消神功戏和敬老宴,原有贺诞活动规模缩小并维持举行。

澳葡政府在开坊的同时,也在坊区内建立起露天墟市,位置在今公局市前地,由木材棚架搭建而成,结构简陋并分为两座;内里则满是小贩摊档,售卖各种海产、肉类和蔬果。后来当局更重视市场管理,将各小贩摊档开标竞投,并允许在棚内出售其他货品,故吸引了更多人前来做生意。之后当局更把两座墟市建筑合为一座大棚屋,顶部铺砌红色瓦片,地下则铺上石板。日间时份为小贩摊档摆卖,夜间则为卖艺人士开档表演,场面热闹。但随着时间飞逝,木材结构的棚屋渐渐变得残破,故在1939年将原有的墟市拆卸,原地重建一座西洋式单层菜市场,并命名为“雀仔园街市”。

此后坊内的平房逐渐被拆,陆续兴建为现时的民房住宅大厦。

雀仔园坊是澳葡当局第一个开辟的坊区,在开坊时均把街道规划成方格状,使雀仔园坊成为当时全澳门最笔直整齐的街区,且便于管理。往后有关当局在开辟新坊区诸如望德堂坊、祐汉新村等时,均参照了雀仔园坊的方格状来规划街道。

岗陵街(又名:荒字巷;葡文名称:Rua da Colina)

位于雀仔园东北边。全长约155米,阔约7米。它的西北端由水坑尾街起,沿途与柯高街、马大臣街、公局市场巷、高冠街等相交,东南端至东望洋新街止。官方命名于1869年7月26日。此街由柯高街至东望洋新街、靠西南边的一段属于雀仔园范围。

相传曾有一名“猪仔”(卖身出国的华工)将卖身得来的钱分别到两家字花档押注,且两次均全注押“荒”字,结果两次均押中,赢得大笔金钱,便即赎身并在岗陵街定居。每逢人们行经他的寓所,均会对他的遭遇议论纷纷,后来人们更将岗陵街直称为“荒字巷”。

愕街(葡文名称:Rua da Surpresa)

地处岗陵街以西南。全长约91米,阔约6米。西北端在马大臣街,向东南伸展与公局市场巷、水榕树巷、高冠街、白灰街相交,至东望洋新街止并连接愕斜巷。官方命名于1905年10月28日。

罗宪新街(葡文名称:Rua de Tomás da Rosa)

地处愕街的西南面。西北端在水坑尾街正对鸭巷,向东南延伸与柯高街、马大臣街、公局市场巷、高冠街等相交至东望洋新街为止。全长约147米,阔约6米。官方决议命名于1887年1月19日,翌日刊登宪报后开始使用。该街由柯高街至东望洋新街的一段属于雀仔园范围。罗宪新街是目前全澳门最多石阶级的街道,共分为九截,每截各有八级石阶,合共72级。

街道名称中的“罗”字是指第92任澳门总督汤马士·罗沙(Tomás de Sousa Rosa),他于1883年4月23日上任澳督,至1886年卸任。“宪”字则源于明清时中国人用作对上司的尊重。“罗宪”其实就是意指“罗沙总督大人”。

腊八街(葡文名称:Rua de Dezoito de Dezembro)

位于罗宪新街的西南面。全长约87米,阔约6米。西北端由马大臣街起,沿途与公局市场巷、高冠街、白灰街相交,东南端至东望洋新街止。与罗宪新街同日命名。

鲁子高街(葡文名称:Rua do Noronha)

地处雀仔园西南边,并与腊八街平行。长约90米,阔约6米。西北端接马大臣街,向东南伸展与公局市场巷、水榕树巷、高冠街、白灰街相交至东望洋新街为止。亦于1887年1月19日由官方命名。

街名中的“鲁子高(Noronha)”实际所指的是何人何事并不详。

柯高街(葡文名称:Rua de Horta e Costa)

全长约105米,阔约5米。位于雀仔园西北边。东北端在东望洋街正对荷兰园二马路,向西南伸展与陈乐街、岗陵街、公局市前地相交,至罗宪新街为止。官方决议命名于1887年1月19日。这条街由岗陵街至罗宪新街的一段属于雀仔园范围。

街道名称取自前澳门总督高士德(José Maria de Sousa Horta e Costa)的全名最后三个字,中文名称“柯高”则是该字以澳葡官方的译法并配以中国人姓名的文法来组合(“柯”取译自“Horta”,而“高”则取译自“Costa”)。高士德曾先后两度出任澳督,分别于1894年至1897年出任第96任,以及1900年至1904年出任第98任。

马大臣街(葡文名称:Rua de Henrique de Macedo)

位于柯高街东南面。全长约130米,阔约5米。东北端由东望洋街与东望洋斜巷交界处开始,沿途与巴冷登街、岗陵街、愕街、罗宪新街、腊八街等相交,西南端接鲁子高街。与柯高街同日命名。这条街由岗陵街至鲁子高街的一段属于雀仔园范围。

街道名称取自葡萄牙官员恩里克·马楂度(Henrique de Macedo Pereira Coutinho),他生于1843年,曾在科英布拉大学做过数学与哲学教授,也任过葡国国务大臣和驻罗马、马德里等地的公使。

公局市前地(葡文名称:Largo do Mercado Municipal)

夹在柯高街与马大臣街之间,并被雀仔园街市分成东北与西南两部分,每部分各长约22米,各阔5米,并各设有小贩摊档。最早见于1905年由澳门市政厅出版的《澳门市街道名册》中。

公局市场巷(又名:公局市横巷、公局市横街;葡文名称:Travessa do Mercado Municipal)

地处马大臣街东南面,这条巷的东北端在岗陵街起,沿途与愕街、罗宪新街、腊八街相交,西南端至鲁子高街止。长约132米,阔约4米。官方决议命名于1887年1月19日。

水榕树巷(葡文名称:Travessa de S. João)

此巷位于公局市横巷与高冠街之间。它的东北端在岗陵街,而西南端在愕街。长约28米,阔约3米。官方命名于1869年7月26日。昔日此巷由两段掘头路组成,第一段入口开在岗陵街,向西南伸展无出口;第二段入口则开在愕街,同样向西南延伸无出口。如今第一段掘头路已被打通并连接岗陵街和愕街,而第二段则改为房屋。

高冠街(葡文名称:Rua da Mitra)

全长约133米,阔约6米。位于公局市场巷东南面。东北端在岗陵街连接得胜街,向西南延伸至鲁子高街为止。此街与公局市场巷同日命名。

“高冠(Mitra)”所指的是天主教高级神职人员所戴的礼冠。高冠街以前曾有一个市井别名,是为“高得街”,源于高冠街以前有一家名为“高得记”的彩票摊馆,相传这是坊内“地头最好”摊馆,曾为摊馆负责人高德明赚取不少利润。

白灰街(葡文名称:Rua da Cal)

地处高冠街以东南。长约134米,阔约3米。西南端由鲁子高街起,东北端至岗陵街止。1887年1月19日时此街被命名为“岗陵巷(Travessa da Colina)”,1889年4月1日当局决议改为今名,4月4日刊登宪报后实施。

街道名字源于此街曾有一家主要售卖白灰的装修材料店,以前澳门中区的装修材料大多由该店供应,然而该材料店今已不存。

东望洋新街(葡文名称:Rua Nova à Guia)

地处雀仔园东南边。全长约400米,阔约10米。它的东北端在东望洋斜巷连接得胜马路,沿途与巴冷登街、岗陵街、愕街、罗宪新街、腊八街、鲁子高街等相交,西南端在若宪马路与兵营斜巷交界处连接加思栏后新马路。这条街道最早见于1905年由澳门市政厅出版的《澳门市街道名册》中。而其中由岗陵街至鲁子高街之间、靠西北边的一段属于雀仔园范围。

白志高街(葡文名称:Rua Domingos Clemente Pacheco)

此街在1893年1月7日的宪报中出现,位于高冠街与若宪马路之间,但实际位置并不清楚。

街名所指的是葡萄牙人多明我·白志高(Domingos Clemente Pacheco),他在1897年曾任澳门市政议员。


坐标:22°11′40.51″N 113°32′43.02″E / 22.1945861°N 113.5452833°E / 22.1945861; 113.5452833

相关

  • 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也称为胰岛β细胞(英语:Beta cells、β cells),是一类位于胰岛中的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能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数量占到胰岛中细胞数量的60-80%。1型糖尿病即由胰岛B细
  • 元建模元模型(或称替代模型)是“模型的模型”, 元建模则指建立元模型的过程(meta-physics 为”形而上学“,即“科学的科学”)。因此,元建模的工作包括:分析、构建和开发一套用于给某类指定
  • amphiesma腹链蛇属(学名:Amphiesma)是蛇亚目游蛇科下的一个蛇属,其品种均为无毒蛇类,多分布在亚洲地区,包括中国、西伯利亚、韩国、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东南亚、日本及印尼。其拉丁学名
  • 水星-红石3号水星-红石3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的水星计划中的第一次载人任务,于1961年5月5日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角发射,运载火箭为红石火箭。航天器被命名为自由7号,未进入地球轨道,是
  • 美国文理学院美国文理学院(英文:Liberal Arts Colleges,又译博雅学院)是一种在美国提供本科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们为学生提供四年的课程,最终毕业生会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的学位证明。相较
  • 登嘉楼河登嘉楼河(马来语:Sungai Terengganu)是马来西亚登嘉楼州的一条河。它的全长是17.52千米。登嘉楼河发源地在肯逸湖,它流经登嘉楼州首府瓜拉登嘉楼,汇入南海。河上建有苏丹·马哈茂
  • 顺通铺拍·顺通沃汉(泰语:พระสุนทรโวหาร,1786年-1855年),通称顺通铺(泰语:สุนทรภู่),是泰国一位著名的宫廷诗人。他活跃于拉达那哥欣时期。顺通铺自拉玛二世王在位时期
  • 格里戈里·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格里戈里·瓦西里耶维奇·阿莱克桑德夫(俄语:Григо́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Алекса́ндров;1903年1月23日-1983年12月16日),又译格里戈里·瓦西里耶维奇
  • 储永宏储永宏(1966年1月-),男,汉族,江苏东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江苏省财政厅厅长、党组书记。现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9 副主任☆
  • 塞浦路斯博物馆塞浦路斯博物馆(希腊语:Κυπριακό Μουσείο,土耳其语:Kıbrıs müzesi)或称塞浦路斯考古博物馆,是塞浦路斯建馆时间最长,馆藏最大的考古类博物馆,坐落于尼科西亚中部的博物馆大街上。馆中收藏了大量从塞浦路斯岛上挖掘出的文物,而博物馆本身的年岁也与塞浦路斯的现代考古学(甚至是塞浦路斯文物局)的历史一样长。作为一家研究机构,塞浦路斯博物馆成立于1882年英占时期。当时,岛上发生多宗非法文物挖掘及走私的事件,于是当地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宗教领袖向英国管理当局发出了建立博物馆的请愿,最终这一请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