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 (印度)

✍ dations ◷ 2025-08-13 03:05:06 #食用脂肪,奶油,奶制品,佛教术语

酥油(印地语 घी,乌尔都语 گھی,旁遮普语 ਘਿਉ,克什米尔语 ग्याव/گیاو -来源是梵语 घृत "洒"之意;在埃及阿拉伯方言则是 سمنة,,意思是酥油或脂肪),古称醍醐,是印度从牛乳精炼出的一种液体脂肪,呈油脂状,性温润。传统印度饮食中一般用来做烹调油,特别是用来烹调肉类。

南亚地区因为天气炎热,牛油缺乏冷藏会很快变质。高温加热后的酥油则可以室温下保存几个星期。非洲东部的马赛人等畜牧部落也有类似的处理方法。

传统的方法是先将牛乳轻度发酵,然后用提取黄油的方法取得固体乳脂。将乳脂加热,先除去水分,然后在水沸点之上进一步将残存的蛋白质等焦化,形成特有的香味。产品过滤后成为酥油,为浅黄的半固体或液体。过滤出来的焦渣用来制作糖果等其他食品。

酥油也可以通过直接用牛油加热来制造,但风味不如发酵处理的。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兽部·醍醐》:“宗奭曰:‘作酪时,上一重凝者为酥,酥上如油者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极甘美,用处亦少。’”

醍醐(酥油)是印度教中的祭品之一,被用来浇注神像、在油灯中焚烧以及用于宗教火葬。酥油并且是古代吠陀医学中的药物。

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槃”、“佛性”等。《大涅槃经·圣行品》中有这样的记录:“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导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另有成语“醍醐灌顶”,即醍醐灌人之顶。喻输入人之智慧也。今以为令人舒适之喻。

天台宗所称的“醍醐经”是法华经、涅槃经的合称。意指此二经的真实殊胜,犹如醍醐胜于其他诸味。

日本历史上有醍醐天皇,有说法认为此称呼与他在日本推广醍醐的制作有关。

中文里,醍醐也可引申为美酒之义:唐白居易诗中有:《将归一绝诗》:“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嗟落发》诗:“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

相关

  • 托伦市托伦(波兰语:Toruń ;德语:Thorn,托恩)是波兰的一个城市,是1233年由条顿骑士团所建立。属库亚维-波美拉尼亚省。托伦曾是托伦省的省会。托伦的旧市区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托伦在瓜分
  • 软组织肉瘤肉瘤(英语:sarcoma;希腊语:σάρκωμα,sárkomma,源于sárka,意为肉、软组织,词尾~om指肿瘤)是一种恶性肿瘤,组织来源为支持组织—间胚叶组织(准确一点,来自中胚层)。与上皮组织恶性
  • 锆石锆石(英语:Zircon),是一种天然矿物,化学成分为硅酸锆(Zirconium Silicate, ZrSiO4)。可含微量的铁、锰、钙、铀、钍等成分。由于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可使锆石的结晶程度有不同
  • 1943年费城实验阴谋论费城实验(英语:Philadelphia Experiment)是一项流传已久的传闻,宣称美国海军在1943年10月28日曾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一船坞举行秘密实验,使一艘护卫驱逐舰(英语:Destroyer escort)埃
  • 钱德勒市钱德勒(英语:Chandler)是美国亚利桑那州马里科帕县的一座城市,人口近24万(2010年)。‡该聚居地有部分隶属其他县份
  • 郭斐蔚郭斐蔚(Frederick Rogers Graves,1858年-1940年)是美国圣公会传教士。上海第五任主教(1893-1937)。郭斐蔚参与创建了中华圣公会,1915年至1926年担任主教院主席。继任者为罗培德。郭
  • 陆基中段防御系统陆基中段防御系统(GMD)过去被称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在2002年为了和其他的反导弹计划有所区分而改变称呼,例如太空基和海基的拦截计划,以及再入大气层阶段与加速阶段弹道导弹的
  • 冠县冠县位于中国山东省西部,是聊城市所辖的一个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面积为11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3万亩。隋朝开皇六年(586年),析馆陶县东部和清渊县南部置冠氏县。明朝改为
  • 中原姓氏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从而成为中华姓氏重要的源起地。据统计,中国排名前100的大姓中,对这些姓氏进行寻根问祖后发现,全部源自河南省或部分源自河南
  • 磷-32磷-32 (32P)是一种磷的放射性同位素。磷-32核子含有15个质子和17个中子,比磷-31(磷的天然同位素)多一颗中子。磷-32的半衰期为14.29日。磷出现在很多有机化合物里,所以磷-32在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