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 (印度)

✍ dations ◷ 2024-12-22 23:42:51 #食用脂肪,奶油,奶制品,佛教术语

酥油(印地语 घी,乌尔都语 گھی,旁遮普语 ਘਿਉ,克什米尔语 ग्याव/گیاو -来源是梵语 घृत "洒"之意;在埃及阿拉伯方言则是 سمنة,,意思是酥油或脂肪),古称醍醐,是印度从牛乳精炼出的一种液体脂肪,呈油脂状,性温润。传统印度饮食中一般用来做烹调油,特别是用来烹调肉类。

南亚地区因为天气炎热,牛油缺乏冷藏会很快变质。高温加热后的酥油则可以室温下保存几个星期。非洲东部的马赛人等畜牧部落也有类似的处理方法。

传统的方法是先将牛乳轻度发酵,然后用提取黄油的方法取得固体乳脂。将乳脂加热,先除去水分,然后在水沸点之上进一步将残存的蛋白质等焦化,形成特有的香味。产品过滤后成为酥油,为浅黄的半固体或液体。过滤出来的焦渣用来制作糖果等其他食品。

酥油也可以通过直接用牛油加热来制造,但风味不如发酵处理的。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兽部·醍醐》:“宗奭曰:‘作酪时,上一重凝者为酥,酥上如油者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极甘美,用处亦少。’”

醍醐(酥油)是印度教中的祭品之一,被用来浇注神像、在油灯中焚烧以及用于宗教火葬。酥油并且是古代吠陀医学中的药物。

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槃”、“佛性”等。《大涅槃经·圣行品》中有这样的记录:“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导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另有成语“醍醐灌顶”,即醍醐灌人之顶。喻输入人之智慧也。今以为令人舒适之喻。

天台宗所称的“醍醐经”是法华经、涅槃经的合称。意指此二经的真实殊胜,犹如醍醐胜于其他诸味。

日本历史上有醍醐天皇,有说法认为此称呼与他在日本推广醍醐的制作有关。

中文里,醍醐也可引申为美酒之义:唐白居易诗中有:《将归一绝诗》:“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嗟落发》诗:“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

相关

  • 白蚁白蚁亦称.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
  • 基本氨基酸标准氨基酸(英语:Standard amino acids)或称蛋白氨基酸(proteinogenic amino acids),是生物细胞中用来合成蛋白质的共20种氨基酸。本列表主要描述其名称、标示方法、结构与性质。
  • 哈罗德·克罗托哈罗德·沃特·克罗托爵士,FRS(英语:Sir Harold Walter Kroto,1939年10月7日-2016年4月30日),昵称哈里·克罗托(Harry Kroto),出生名哈罗德·沃特·克罗托施勒(英语:Harold Walter Kroto
  • 白癜风白癜风(Vitiligo)也称为白斑、白蚀,是慢性的皮肤症状,特征是皮肤部分部位因为色素脱失而出现斑痕 。斑痕多半是白色的,而且有不规则的边缘 。该部位的皮肤也会变成白色 ,口鼻的内
  • 灭口灭口是指为了某些目的而把对方和有关的人全部杀害的犯罪行为。一般而言,灭口的定义通常会有两种:
  • 老板老板,又名东主,台湾话、客家话称头家、老大,粤语又称老世或老细、事头、波士(源自英文Boss一词)。包含以下含义:
  • 打糕打糕是东亚常见的糕点,以稻米或其他粮食或淀粉制成,制作过程中要把面团不断捶打,因而得名。种类有中国的糍粑、日本的麻糬,朝鲜半岛的朝鲜打糕等。
  • 住宅住宅,又称住所、房屋、家宅,是人所建筑以供居住的建筑物。一般有墙壁和屋顶,内部则区隔出房间,但也可不隔间。大部分住宅能抵挡各种天气变化,以至进侵的人或动物。住在同一住宅的
  • BBC伦敦BBC伦敦(BBC London)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及其附近地区提供地方广播、电视、图文电视和网络服务。其播出的主要电视节目有每日播出的BBC伦敦新闻(BBC London News)和每周播出
  • 青岛出版社青岛出版集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家国有独资出版传媒集团,总部设于青岛市,前身为1987年成立的青岛出版社。1987年1月12日,青岛出版社成立,同年3月19日定位局级事业单位,加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