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轨道太空飞行

✍ dations ◷ 2025-08-10 17:33:07 #太空

亚轨道太空飞行是进入了太空,但因其飞行轨迹与大气层或地球表面相交而无法完成一周轨道飞行的太空飞行。

通常亚轨道飞行是以火箭达成,但Space Gun也曾在实验中达成过。

一个常见的定义是飞行超过海拔100公里高度,这个由国际航空联盟所定义的高度通称为卡门线,因为在此高度维持飞行升力所需的速度超过轨道速度。美国军方及NASA则颁发太空人徽章给飞行高度超过50英里(80.47公里)的飞行员,虽然美国国务院似乎并不支持区分一般飞行及太空飞行。

从轨道方程式可知道自由落体的轨迹是一个部分的椭圆轨道。近地点的距离小于包括大气层在内的地球半径,因此这个椭圆与地球相交,太空船不可能绕地球一圈。椭圆主轴是垂直的,半长轴 大于 /2。轨道比能(specific orbital energy) ϵ {\displaystyle \epsilon } 几乎永远大于 ,代表 ϵ {\displaystyle \epsilon } 小于完整轨道需要的最小值 μ 2 R {\displaystyle -{\mu \over {2R}}\,\!}

因此比起刚好让太空船进入太空,所需的净额外比能(net extra specific energy)介于0到 μ 2 R {\displaystyle \mu \over {2R}\,\!} 之间。

一个洲际飞行的加力飞行阶段为3至5分钟,自由落体中端阶段约25分钟。一个洲际导弹大气重返阶段大约2分钟,而观光太空飞行所需的软着陆则需时更多。

亚轨道飞行也可能持续数十小时。NASA第一个太空卫星先锋1号原本目标是月球,但一个错误使它变成亚轨道飞行,最终在发射43小时之后重返地球大气。

虽然有极多可能的亚轨道飞行剖面图,以下列出常见的剖面图。

弹道导弹是最先达到亚轨道飞行的物体。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弹道导弹是1942年10月3日德国V-2火箭达到60英里高度(97公里)。接下来在1950年美国及苏联同时基于当时佩内明德的科学家及V-2的基础发展洲际导弹。现在有许多国家都拥有洲际导弹,还有更多国家拥有远程弹道导弹。

亚轨道载具的一个主要用途是作为科学研究的探空火箭。科学用途的探空火箭起源于1920年代罗伯特·戈达德发射的第一枚液态燃料火箭,虽然当时的火箭并未进入太空。近代的探空火箭则起源于1940年代末期德国V-2火箭。今日的市场上有各个国家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各式各样探空火箭。一般来说,研究人员希望能在微重力大气层之上进行实验。曾经有报导指出研究人员多次希望在SpaceShipOne上太空进行实验,但都被拒绝,并被告知SpaceShipTwo才提供此服务。.

诸如X-20等研究指出半弹道亚轨道飞行(semi-ballistic sub-orbital flight)可以在1小时内从欧洲到北美。

然而,能达到这个目标的火箭大小将可比拟洲际导弹。洲际导弹所需的ΔV稍微少于达到轨道速度,因此所需代价稍低,但差异不大。

由于成本极高,这种运输方式一开始只能局限在高价值,非常急迫的快递,或者是超高级私人专机,极限运动或是军队快速反应功能。

SpaceLiner是一高超音速亚轨道太空飞机概念,可以运送50位乘客在90分钟内由澳洲抵达欧洲,或100位乘客在60分钟内由欧洲抵达美国加州。此概念主要挑战在于增加各项零件的稳定度,特别是引擎,才有可能作为用于每天皆可飞行的客机。

海拔高度超过100公里以上

维珍银河、XCOR、Armadillo Aerospace、Blue Origin以及Masten Space Systems等私人公司都对亚轨道飞行很有兴趣。

NASA等单位正在实验Scramjet的高超音速技术也可望符合亚轨道飞行的标准。

非营利组织如ARCASPACE(罗马尼亚太空人及航太协会)还有Copenhagen Suborbitals也曾尝试过以火箭发射亚轨道飞行任务。

相关

  • 类花生酸类花生酸(英语:Eicosanoid,又称为类二十烷酸或是类花生油酸)是由含二十个碳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衍生而来的脂类中的一个家族,这类化合物都含有二十个碳原子,因此又被称为“类二十烷
  • 逻辑真理逻辑真理是逻辑系统中总是为真的述句,且将逻辑常项以外的东西解读为其他任何意义仍是为真。
  • 住棚节住棚节(希伯来语:סוכות或סֻכּוֹת,音译为Succoth或Sukkos,意为棚)是圣经中规定的犹太教三大节期之一,庆祝时间是从每年秋季的希伯来历提斯利月15日(公历9、10月间)开始,持
  • 关原之战关原之战(日语:関ヶ原の戦い、大日本帝国陆军参谋部出版书籍使用關原之役)是日本广义的战国时代末期或安土桃山时代发生于美浓国关原地区的一场战役,交战双方为德川家康带领的东
  • 视觉暂留视觉暂留(英文:Persistence of vision)也称为正片后像,是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然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其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原因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
  • 牟中原牟中原(1949年-),台湾化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中央研究院院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教育部国立教育研究院筹备处《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部编本教科书》研发编辑委员会主任委
  • 凯瑟琳·毕格罗凯瑟琳·安·毕奇洛(Kathryn Ann Bigelow,1951年11月27日-),生于美国加州,美国电影导演,首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女性得主。她主要执导科幻、动作和恐怖题材的影片。其最近的两部作品
  • 贝克斯菲尔德地区克恩县贝克斯菲尔德(英语:Bakersfield),美国华裔普遍简称贝克菲尔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南部,是克恩县的县治所在。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本城共有人口347,483人。本城于1869年成立
  • 下半岛密歇根下半岛 (英语:Lower Peninsula of Michigan),简称下半岛 (the Lower Peninsula、"The L.P."),是构成美国密歇根州两块陆地之一,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为麦基诺水道,南
  • 该州自有的宪法州宪法(State constitution (United States))为美国各州自己的宪法。从历史上看,州宪法的字数比美国宪法的7,500字多一些并且更多的是关于政府和人民日常关系的细节。例如:佛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