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ions ◷ 2025-08-16 05:52:51 #轮
轮是以圆形的物体造成大为减少磨擦。如果配上轴,即成为车的最主要构成部分。轮在交通运输中非常有用,是人类的重要发明之一。除了车轮以外,其他圆形的轮还有舵轮(英语:Ship's wheel)、飞轮等等。轮的发明不但是交通运输的一大突破,更是人类技术的一项重要成就。轮和轴组合的轮轴是六种简单机械之一。由轮衍生的现代技术还有螺旋桨、喷射引擎、飞轮、陀螺仪、涡轮机等。轮这种工具原来并不存在于大自然的动物或植物。自然世界内有些动物会滚动,但是没有动物是在轮子上移动。据学者的研究,最早出现的车轮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高加索及中欧等地出现,因此目前还无法断定是哪一个文化最早使用轮子。2002年时斯洛文尼亚的考古学家发现了卢布尔雅那沼泽轮(英语:Ljubljana Marshes Wooden Wheel),距今5,250 ± 1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木制车轮。《说文解字》:车,舆轮之緫名。在中国,古有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夏禹时车正奚仲造车之说。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车出现于距今约3700年前的夏朝时期,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双轮车,轨距约1.2米;殷墟发现的商朝时期的车,通常轮径1.22~1.47米,轨距2.15~2.40米;秦朝车同轨,轨距统一为六尺(约1.386米)。公元前四世纪时已有两轴车的图画。轮的发明大约是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至青铜器时代的早期。换句话说,智慧人种出现后有十多万年是不懂得使用轮子的。最早的车轮以木制成,中间钻一个洞,装上车轴。横切树干并不能造成好的车轮,因为树干的切面缺乏足够的强度。车轮要以直切的木板裁成圆状方才耐用。辐条式车轮是较为新的发明。辐条连接车毂(英语:Hub)(车轮的中心)和车辋(英语:Rim (wheel))(轮圈),带辐条的车轮较为轻,车辆亦较易操纵。辐条的发明让人们可以生产更轻、更快的车辆。在印度河谷及北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找到有粘土制成的玩具轮,上面有一些线条曾被认为就是辐条,在封印用的图案中也找到一个像是有辐条轮子的图案,这些是在公元前三千年到前二千五百年的产物。目前已知最早的辐条式车轮实体是在安德罗诺沃文化,约在公元前二千年,不久之后,高加索地区一些文化开始使用马,之后的三个世纪用马拉马战车,其中的轮子都是有辐条的。他们移进了希腊半岛,和那里的地中海人联合,最后打破了斯巴达及雅典主导的米诺斯文明。 凯尔特人的战车在轮子外包覆一圈的铁,大约是在公元前一千年时候的事。辐条式车轮后来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到1870年代的钢丝胎及轮胎的出现,才有了新的变化。轮子的发明在技术上相当的重要,像水车、齿轮(如安提基特拉机械)、 纺车、星盘或是torquetum(英语:torquetum)等。近代轮子衍生的物品有螺旋桨、喷气发动机、飞轮(陀螺仪)及涡轮发动机。当一物体受力,要在另一物体表面移动时,轮子可以减少摩擦力,使物体能够在表面上移动较长的距离。像马车即为这样的例子。轮加上轴即为轮轴,是简单机械的一种,这种最基本的机器是人类应用技术的起点。轮子在扭力之下作出旋转。越接近轴心,扭力越大。把不同大小的轮接连,可造成复杂的机械。把轮与楔结合即成为齿轮。轮子受力滚动时,其摩擦力较拖曳等重物品时要低,其原因和摩擦力有关,不过轮子滚动时摩擦力虽然较小,但仍然有称为滚动阻力的阻力,主因是由形变的能力损失所造成。轴承就是利用轮子阻力较小的原理,在内圈和外圈中间加入滚珠或滚轴,当内圈和外圈有相对运动时,所有邻近物体的相对运动都是滚动,从而减少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摩擦力。不过也有些更简单的轴承,称为轴套或是平面轴承,直接让内圈和外圈之间有摩擦力,没有加入滚珠或滚轴等零件。利用轮子还有一个好处:若经过的表面有一些高低起伏,若轮子的半径够大,可以越过凹凸之处,轮子仍然可以前进,不会受到影响。轮框(英语:rim (wheel))(rim)也称为车辋、轮圈、轮缘,是“轮子的外缘,固定住车胎的部分。”。脚踏车车轮(英语:bicycle wheel)的轮框就是车轮外缘的金属圈,和辐条(spoke)的外侧固定住,再固定住车轮的轮胎。在现代的汽机车上,轮框是轮上设计的外圆周,在轮胎的内侧也是固定在轮框上。在公元前一世纪在马战车的木制车轮外围就已经有铁制的轮框了。轮毂(hub)是轮中心的部分,一般是安装轴承以避免摩擦力,也是辐条内侧连接的部分。无毂轮(英语:Centreless wheel)是一种没有中心轮毂的轮子。严格来说,无毂轮的轮毂和轮框是一体的,这类的轴是中空的,和轮子本身只有很小的公差。辐条是轮子上呈放射状,连接内缘(轮毂)和外缘(轮框)的杆。spoke一词最早是指一块大的木条,会纵向的切四到六段等长的部分。马车的辐条就会用这类切割后的木条再加工,可以符合车轮需要的尺寸。辐刀(英语:spokeshave)就是制作这类木条的工具。后来辐条一般会指车匠(英语:wheelwright)制作好的成品,就不是指所使用的材料了。钢丝轮(英语:wire wheel)的轮框和轮毂之间是用钢丝的辐条相连接。所使用的钢丝比钢丝绳(英语:wire rope)所用的要硬,但其功能和有预张力的可挠性线缆相同,都是在轮子受力时让轮框维持圆形。大部分的脚踏车及一些摩托车仍使用钢丝轮。钢丝轮是由航空工程师乔治·凯利(英语:George Cayley)发明,而詹姆斯·斯塔利(英语:James Starley)将其应用在脚踏车上。轮胎是一个环状的物体,包覆住轮圈的外围,轮圈不会直接接触到地面,而轮胎本身是柔性缓冲结构,可以吸收冲击,因此轮子可以紧密的接触地面,但车上可以靠轮胎而减少一些振动。现代轮胎的材料有合成橡胶、天然橡胶、纤维及其他化学物质。轮胎可以分为外胎和内胎。外胎提供牵引力,而内胎支撑车重。在发现橡胶之前,最早的轮胎只是一圈绕在木轮子外围的金属皮,避免木头磨损。现今大部分的轮胎都是充气结构(英语:inflatable structure),包括一个甜甜圈外形,里面包括钢丝及线绳的内胎,内胎会充入压缩空气以形成充气结构。充气胎用在许多不同的车辆中,例如汽车、自行车、摩托车、 载货汽车、工程作业车辆,甚至也包括 航空器trywheel是指用三个轮子以Y型框架连接的方式,平常会有二个轮子着地并且滚动,而Y型框架本身也可以转动,trywheel的好处是方便上下楼梯及一些粗糙的路面,可以由外力或是马达来驱动。在21世纪来看,轮似乎是个简单的东西。不过以往曾有许多的专利设法要改善轮子。其中包括:其中许多的专利都是为了要创造一个有弹性的轮子,现代的轮胎提供了这部分的机能。轮子在道路运输中广为使用,不过也有一些场合不适合使用轮子。以下是一些没有用到轮子的运输方式:在文化中,轮常常用来表示循环及周期反复的事物(例如脉轮、法轮、阴阳等)。有翅膀的轮(飞轮或翼轮)是进步的象征,包括巴拿马国徽及俄亥俄州高速公路巡警的警徽都有此图案。轮也是印度国旗中的一大特征,表示印度哲学中的法。吉普赛旗中也有轮子,暗示他们游牧生活的历史和印度裔的起源。在古埃及文化中,轮是用来表示太阳的符号。在现代而言,轮子是很基本的物品,可以买到,不太需要自行制作,因此有些领域中若重新设计一些已有的东西,会称为重造轮子。在中国的网络上,有时也用“轮”或“轮子”指代法轮功以避开中国共产党的网络审查。

相关

  • 相关不蕴涵因果相关不代表因果(英语: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是科学和统计学经常强调的重要观念,意思是若两个事物(统计学上会用变数代表)有明显的相关时(即当一件事出现,另一件事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语: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缩写为COPD),常简称为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阻塞性肺疾病(英语:Obstructive lung disease)。其
  • 蛋白质序列蛋白质一级结构(英语:Protein primary structure)是肽或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线性序列。按照惯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被报道从氨基末端(N)端到羧基末端(C)端。蛋白质生物合成最通常由细胞
  • 规范性规范伦理学(英语:normative ethics)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中所遵守的规则。当人们思考对于某件事情应该怎样做出对的行为之时,规范伦理学的各种理论试图给出不同的行为指
  • 冂部,就汉字索引来说,是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十三个(两划的则为第七个)。冂部归于二划部首,通常是从上方或下方为部,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归为冂部。坰的本字,即
  • 科斯特罗马州科斯特罗马州(俄语:Костромская область,罗马化:Kostromskaya oblast)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属中央联邦管区。于1944年8月13日自雅罗斯拉夫尔州独立,目前有重新
  • 判例判决先例(英语:precedent、或英语:authority;又称判例、先例、前例),在普通法体系下指的是根据先前的法律案件(legal case)而建立起的法律原则或规范。遵循先例(拉丁语:Stare decisis)
  • 拉法叶百货总店巴黎老佛爷百货公司,正式名称为老佛爷百货奥斯曼店(法语:Galeries Lafayette Haussmann),是法国连锁百货公司老佛爷百货(法语:Galeries Lafayette)(又译为“拉法叶百货”)的总店,位于巴
  • 王占国王占国(1938年12月29日—),河南镇平人,中国半导体材料物理学家。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郑 度郑度(1936年8月26日-),中国自然地理学家。出生于广东揭西。籍贯广东大埔。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