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鹦鹉

✍ dations ◷ 2025-10-22 18:49:33 #IUCN濒危物种,宽尾鹦鹉族,拉撒路物种,澳大利亚鸟类

夜鹦鹉(学名:),又名夜行鹦鹉,是澳洲特有的一种细小鹦鹉。它们原先是分类在独自的属中(),但很多学者都将它们连同地栖鹦鹉分类在之中。虎皮鹦鹉亦是它们的远亲。

于1912年至1979年没有见到夜鹦鹉,引起认为它们已经灭绝的推测。自1979年就已经极少见到它们,而它们的数量不明。最近一次的活体观察记录是在2017年,于西澳大利亚的布鲁姆被拍摄到。

夜鹦鹉较为细小,主要呈黄绿色,有深褐色、黑色及黄色的斑点。它们的尾巴较地栖鹦鹉的短,而栖息地及分布亦有所不同。它们主要是领域性的,只会在受惊或寻找水源时才会飞到空中。它们主要在夜间活动,且鬼鬼祟祟。它们喜欢生活在澳洲内陆的干旱地方。

夜鹦鹉的数量不明,估计状况介乎灭绝至无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为濒危。

自1880年代起,就只有少量可靠的观察报告,最近的是于2006年在昆士兰西南部发现夜鹦鹉的尸体标本。之前于2005年,在西澳州的皮尔巴拉观察到三只夜鹦鹉。于1990年在昆士兰的偏远地区亦发现了一只尸体,及于1979年一队南澳博物馆的科学家在南澳州北部见到一群类似的夜鹦鹉。鸟类学家一直在寻找活生生的夜鹦鹉,甚至在斑胸草雀的巢中去寻找夜鹦鹉的羽毛。

相关

  • T三叠纪(英语:Triassic,符号T)是2.51亿至2.01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
  • 阿利效应阿利效应是一个在生物学中的现象,它反映了在一个种群中的种群规模、密度和平均个体适应度(通常被测量作人均人口增长率)具有相关联系的效应。虽然当时阿利效应这个概念还没有被
  • CIn有机铟化学是研究含碳-铟键化合物的化学分支。由于铟在自然界含量稀少、分布分散,故没有同族的硼和铝研究的广泛而深入。在有铟化合物中,铟可以以+1或+3氧化态的形式出现。三
  • 约翰·林德利约翰·林德利(英语:John Lindley,1799年2月8日-1865年11月1日),英国植物学家。林德利在诺维奇接受教育,1820年时写出第一本专著Monographia Rosarum,不久以后赴伦敦参与植物大百科全
  • 湖内区湖内区(台湾话:.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 Ôo-l
  • 生物性别生物性别(英语:sex)又称生殖性别或生理性别、生物中有许多物种可以划分成雄性及雌性,不过也有些会是间性。有性生殖是指雄性和雌性生物将其基因特质混合重组,繁衍后代的过程。配
  • 大陆漂移大陆漂移学说是地球大陆相对于彼此的运动,因此似乎在海床上“漂流”。最初由亚伯拉罕·奥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
  • 西里西亚波罗的海 – 黑海 – 北极 – (跳马 – PQ-17船团 – 仙境)1941年巴巴罗萨 – (比亚韦斯托克及明斯克 – 斯摩棱斯克 – 乌曼 – 列宁格勒 – 第一次基辅 – 塞瓦斯托波尔围
  • 茌平区.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
  •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化学分支学科。通常,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相对,指不含C-H键的化合物,因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硫化碳、氰化物、硫氰酸盐、碳酸及碳酸盐等都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