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仁贵(拉阿鲁哇语:Amalanamahlʉ Salapuana,1948-)出生于台湾高雄县(今高雄市),是拉阿鲁哇语教育家及文化保存者,投入拉阿鲁哇族的文化复振工作。
游仁贵国小毕业后,便在当地做农务工作。工作的过程与拉阿鲁哇族的老人沟通,使他能熟稔地使用拉阿鲁哇语。1990年代,时任静宜大学奥地利籍蔡恪恕副教授(匈牙利语:Szakos Jószef)着手研究拉阿鲁哇语,与游仁贵合作,游仁贵教蔡恪恕拉阿鲁哇语,蔡恪恕则教游仁贵罗马字的拼写方式,最终,拉阿鲁哇语罗马字于1999年完成。此后,游仁贵开始在部落各地推行族语教学,并与政大原民中心合作编写教材。在当时,能流利使用拉阿鲁哇语的拉阿鲁哇族人比例已不高。2001年,游仁贵受邀成为拉阿鲁哇语认证考试的命题委员。游仁贵也着手参与拉阿鲁哇语辞典编写。2008年,他与郭基鼎、邱英哲一同编写的《沙阿鲁阿族语图解小词典》出版。在2010年至2012年间,游仁贵担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原住民族语言字词典编纂计划《沙阿鲁阿邹语词典》的协同主持人,与共同主持人蔡恪恕、部落耆老合作,编写有系统性的词典。为传承族语,游仁贵透过2007年开始的语言巢计划,训练4位拉阿鲁哇语种子教师。2018年开始,原住民族委员会推行族语师徒制保存濒危语言,拉阿鲁哇语也是其中之一,该计划提供参阅师徒薪资,并规划为定期、长时间的族语教学。游仁贵担任族语传承师傅,以一对二教学方式带领两位学员学习拉阿鲁哇语。游仁贵希望两位学员成为拉阿鲁哇语教师,将语言传承下一代。
2014年游仁贵获颁教育部103年表扬推展本土语言杰出贡献奖,以肯定他对拉阿鲁哇语的贡献。
1993年,国家音乐厅暨戏剧院营运管理筹备处邀请拉阿鲁哇族人参与“台湾原住民族乐舞系列--1993 邹族篇”展演祭仪,游仁贵向耆老学习、研究圣贝祭内容,就此开始投入文化活动。游仁贵认为,自1993年的表演结束后缺乏进一步的参与,因此他开始搜集拉阿鲁哇族的传统祭仪、歌谣、传说,加以整理,并担任圣贝祭的主祭。游仁贵也了解拉阿鲁哇族传统的家屋形制,并尝试传承给下一代的族人。经过他的搜集之后,进仓祭、狩猎祭、捕鱼祭等祭典的流程已被找回。
游仁贵出生客家人家庭,后被拉阿鲁哇Salapuana家族的人收养,而认同拉阿鲁哇族。游仁贵5岁时,他的养父去世。游仁贵投入文化保存,部分即是为了表达对养父的感激。
游仁贵育有五名子女,在子女年幼时,他要求他们在家必须与他以拉阿鲁哇语对话,也避免子女接触其他语言的媒体。其有一女(拉阿鲁哇语:Vanau Savangʉana)在桃源区担任拉阿鲁哇族语教师,并进行相关的文化复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