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思钵氏龙属

✍ dations ◷ 2025-10-25 21:15:59 #亚洲恐龙,上白垩纪恐龙,栉龙亚科

巴思钵氏龙属(属名:)是一属大型的鸭嘴龙科恐龙,化石发现于蒙古南戈壁省的耐梅盖特地层,地质年代属于上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早期。它的化石是部分脊柱、部分骨盆及一些肋骨。巴思钵氏龙可能是北美洲亚冠龙的近亲。

模式种是,是由Teresa Maryańska及哈兹卡·奥斯穆斯卡在1981年所叙述、命名。属名是以著名的蒙古古生物学家瑞钦·巴思钵(Rinchen Barsbold)为名。

巴思钵氏龙的正模标本(编号ZPAL MgD-1/110)是一个部分骨骼,这副骨骼包括9节背椎、9节荐椎、15节尾椎、左肠骨、部分左右耻骨、几条肋骨、及一些后肢碎片,当中大部分的脊椎都是呈关节仍连接的状态。巴思钵氏龙的最大特征是在神经棘。这些神经棘很高,尤其是在臀部的,并且是当时已知鸭嘴龙类的第二高,仅比亚冠龙的神经棘短(但这不包含同年被命名的宽尾赖氏龙),而且前几节尾椎的神经棘末端是呈棍棒状的,可能是老年的迹象。

如同其他鸭嘴龙科,巴思钵氏龙可能是双足或四足的草食性恐龙,具有复杂结构的头颅骨,并使用不断更换的牙齿来吃食植物。如果巴思钵氏龙是属于赖氏龙亚科,它的头顶可能有着空心的头冠。

虽然没有发现头颅骨,巴思钵氏龙被分类在赖氏龙亚科中,是第一个发现于耐梅盖特地层的赖氏龙亚科恐龙。它的荐骨与赖氏龙亚科相似,底部有个棱脊,且这些骨头与亚冠龙的相似。由于只发现部分的骨骼,巴思钵氏龙被认为是疑名,或可能是赖氏龙亚科内的分类不明属。根据2011年的重新研究,巴思钵氏龙被改归类于栉龙亚科。

以下演化树来自于2011年的巴思钵氏龙重新研究:

沼泽龙属

冠长鼻龙属

鸭嘴龙属

赖氏龙亚科

慈母龙属

短冠龙属

巴思钵氏龙属

山东龙属

埃德蒙顿龙

埃德蒙顿龙

墨西哥的未命名种

克贝洛斯龙属

原栉龙属

奥氏栉龙

短吻栉龙

乌拉嘎龙属

小贵族龙属

宽尾格里芬龙

著名格里芬龙

纪念区格里芬龙

德州的未命名种

独孤龙属

南似鸭龙属

相关

  • 基群基群(英语:Basal)是生物学中的术语,专指在亲缘关系学中最早分离出去的大型演化支,并且通常会位于亲缘分支分类法最底层处,是其它后来才分化出去的演化支的外类群。许多生物学家(特
  • 过硼酸钠过硼酸钠(PBS)是一个无味的白色固体,可溶于水,化学式为NaBO3。它有三种水合物:一水NaBO3.H2O、四水NaBO3.4H2O及三水NaBO3.3H2O,其中一水和三水合过硼酸钠在工业上较重要。 它是高
  • 意大利艺术意大利艺术对西方艺术影像非常深远。意大利艺术在伊特拉斯坎文明或罗马帝国时代主宰整个西方艺术几个世纪之久,文艺复兴运动也是意大利艺术重要的环节之一。意大利艺术在18世
  • 利比威拉德·弗兰克·利比(英语:Willard Frank Libby,1908年12月17日-1980年9月8日),美国化学家,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利比于1940年代于芝加哥大学发明了放射性碳定年法,该方法对考
  • 双胞胎双胞胎(英语:twins),又称孪生、孪生儿、孪生子、孖生、双生,双生儿。指胎生动物一次怀胎里同时生下两个个体的情况。人类生育的通常情况,女性每一次月经周期,卵巢只会释放一粒卵子,
  • 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regional geography)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不仅揭示特定区域的自然特征,而且区
  • 湛蓝天蓝色,是一种蓝色颜色,介乎蓝色和浅蓝色之间,类似天空晴天的颜色。英语中的天蓝色(Azure)一词来自于青金岩(Lapis lazuli)。直接来源是法语(但这个词最早实际源于波斯语),法国人经常
  • 海百合海百合纲(学名:Crinoidea)是一群始见于奥陶纪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化石种类有5000种以上。古生代石炭纪时,海百合数量极庞大,品种繁多,可归
  • 礼曹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时开始设立,在《周礼》中相当于春官,其长官礼部尚书,有时以“大宗伯”为代称。隋唐时已有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其后历
  • 刺杀杰西《神枪手之死》(英语: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是一部2007年美国现代西部电影,由澳洲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英语:Andrew Dominik)(Andrew Do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