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田文藏
✍ dations ◷ 2025-05-17 17:49:57 #早田文藏
早田文藏(1874年12月2日-1934年1月13日),日本植物学家,为“台湾植物界的奠基之父”。早田文藏出生于新潟县加茂市,190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后任职于台湾总督府,负责台湾植物研究工作,“从1900至1921年,台湾植物相是他的研究焦点”,其间曾赴中南半岛从事调查。1911年出版《台湾植物图谱》第1卷,其后陆续出版至第10卷,此间,“他为大约1600种的台湾新发现的植物(分类群)命名”。因研究台湾植物成果卓著,获选为帝国学士院会员。1922年担任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教授,并兼任东大附属植物园园长。他提倡植物的“动的分类系”说,注重以植物内部形态和构造之不同,尤其是以茎的中心柱构造作为分类的基准。早田文藏,为早田新吉(父)与早田ハツ(母)之次子,1874年12月2日出生于新潟县加茂町(现加茂市)。在他六岁时,父亲便过世,由其母亲及祖父母扶养。1887年,由加茂小学毕业后,进入私立长冈中学。后来因故辍学,被迫进入长冈市的立见吴服店当学徒,此时(1889年-1890年)他仍自行研习植物学(平凡社, 1979)。1892年,早田加入了东京的植物学会。经常向学会提出植物学上的问题(山田, 1934)。他不仅对维管束植物有兴趣,也展现了对苔藓植物的兴趣,于1928年-1929年自己撰文发表其于1893年-1894年间他所采集的苔藓标本。1895年,早田离开加茂町,并且进入郁文馆中学。隔年其母亲过世。1897年,早田23岁,3月自中学毕业,并于7月进入第一高等学校。在开学前,受到同乡川上浩二郎(在台湾基隆建设港口的工程师)的邀请,首度到台湾,但未留下任何采集记录。进入高中后,他极力利用假日及假期从事植物的采集(八田, 1960),1898年在福岛县会津地区(尾濑沼及尾濑原沼泽区)的采集成果,成为他1903年发表的第一篇及第二篇科学文献。1900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同年的七至九月,他进行了他第一次的台湾植物采集行程。由于他在1903年所发表的日本大戟科植物符合了毕业的要求,七月毕业(29岁)(山田, 1934)。1903年九月,进入东京帝大学的植物系,跟随松村任三(1856年-1928年),开始他的研究所课程,并被指定其研究题目为台湾植物相(早田, 1931a)。1904年9月17日他被指定为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院植物园的助理。1905年,5月(31岁),被台湾总督府短期聘任,鉴定总督府植物学者所采的标本。这个工作成为其日后对台湾植物相的研究的动力。1907年,九月,早田提出了四篇文章,获得了理学博士的学位(山田, 1934),这四篇文章是:《台湾菊科植物》(早田, 1904a)、 《日本的大戟科及黄杨科植物》(早田, 1904b)、《台湾的植物名录》(松村、早田, 1906)、《台湾杉,分布于台湾的松柏类新属植物》(早田, 1906)(山田, 1934)。 11月6日,他拿到了东京帝国大学的学位(Ogura, 1940)。并于同年12月,与神奈川县藤泽市的Yozaemon Amaya(天谷与左卫门(此汉字日名需要确认)) 的次女,天谷クニ(Kuni Amaya)结婚。(八田, 1960)。1908年,34岁,8月13日,他从植物园的助理升为植物系讲师(Ogura, 1940)。1910年,前往邱植物园及其他数个标本馆,研究台湾植物。1911年,出版《台湾植物材料》(Materials for a Flora of Formosa),亦出版了《台湾植物图谱》第一卷。1917年,五月-八月,在台湾总督府的资助下,前往越南北部(北圻地区)采集,可能是与解决台湾植物的分类问题有关。1919年,45岁升任东京大学副教授。1920年,获日本学士院颁授桂公爵记念赏,表彰其对台湾植物的贡献。在《台湾植物图谱》第十卷里,他提到此次获奖分别捐给东京植物学会(现为日本植物学会)及台湾博物学会。1921年5月至1922年3月,第二次前往越南(早田, 1923)。1922年,5月17日,升任东京大学植物分类学教授,继其指导教授,松村任三,成为大学的第三位分类学教授(Ogura, 1940),不幸的,早田大约从1922年开始生病(早田, 1923)。1924年,4月26日,继三好学教授(1924年4月2日退休)之后,被指定为小石川植物园园长(50岁)。1923年(大正12年) ,9月1日,关东地震,植物系及植物园受到地震损害,但未发生火灾。根据Ogura, 1940(《帝大植物系的历史》):至1925年1月12日所有难民离开,5月15日清理完毕为止,植物园里收容了地震难民最多达2438人。这个时期的小石川植物园园长为三好学及早田。早田任此职位一直到1930年(56岁)。1929年,9月,早田由于心脏病发,一度病危(山田, 1934)。半年后,他渐有起色。他开始以其在大学植物系植物学的课堂里所讲述的“中柱系统”与“动力系统”的著作、以及早田对生命的想法的文章、分类学的原理等等相关著作为底稿,着手编辑植物分类学教科书。1933年,几乎是奉献了他仅存的精力,早田以日文发行了他《植物分类学》第一卷《裸子植物》。1934年,1月13日(59岁)因慢性心脏病,逝于东京小石川区白山御殿町府邸。丧礼于1月16日在Shinjuku的本妙寺举行,并厝骨于青山墓园(山田, 1979)。《台湾植物图谱》:第1卷-第10卷,1911年至1921年陆续出版。为纪念早田文藏博士在植物学上的贡献,于1936年1月13日午后3点半揭幕浮雕纪念碑,浮雕部分由北村西望建造,花岗岩基座由井手薰设计,但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亡佚,且在北村西望纪念馆中关于原件纪录未多着墨,于2017年9月30日台北植物园原址揭幕仿制之早田文藏纪念碑,同时揭幕的有佛里铜像。下列的植物整理自《台湾植物志》第二版第六册(名录)。因此早田曾发表的植物学名并不完整(需再整理出),此为目前仍在使用者。参见主条目:早田文藏发表台湾植物列表早田共发表了1934年,正宗严敬为纪念其恩师,于《台湾博物学会会报》发表在台湾发现的茜草科的新种植物 Hayataella mitchelloides Masam.同时,新拟了属名Hayataella。然而自《台湾植物志》第一版起即未曾见过其标本,植物志里之描述皆引述自正宗发表于《台湾博物学会会报》的文章。2008年-2009年,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及亨利路思义基金会(Henry Luce Foundation)资助的越南北部植物调查计划,Leonid V. Averyanov在2009年于《Taiwania》发表了兰科植物新的属名,Hayata,以纪念早田文藏,并以早田所发表的植物东部线柱兰(Hayata tabiyahanensis)为本属的模式种。中名或学名以纪念早田/Hayata者,以粗体标示。下列共有蕨类一种,双子叶植物11种,单子叶植物一种,合计13种。在早田稍后的文献里曾提到过,从孩提起,他深深地关心生死,并且刺激他研究植物以寻求他对生命基本疑问的答案,并且可能“由于家庭的信仰及他父亲早逝的原因”,他在16岁的年纪便已立定志向于植物学。
相关
- 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英语:natural killer cell)是一种细胞质中具有大颗粒的细胞,简称NK细胞(NK cell),也称作大颗粒淋巴细胞(LGL,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由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发育而
- 南京人南京人,或称南京直立人和南京猿人,1990年代出土于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南京人化石地点。目前有两例复原的南京猿人头骨。“南京猿人I号头骨”,为有病的成年女性,距今约58~62万年。“
- 蒂托·李维蒂托·李维(Titus Livius,前64年或前59年-17年)是古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写过多部哲学和诗歌著作,但最出名的是他的巨著《罗马史》(原名为Ab urbe condita,意为“自建城以来”)。李
- 林同炎林同炎(英语:Tung-yen Lin 或 T. Y. Lin,1912年11月14日-2003年11月15日),原名林同棪,美籍华裔结构工程师。林同炎出生于福建省福州,是家中第4个小孩(共有11个),后来在北京成长。他的父
- 林肯纪念堂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为纪念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设立的纪念堂,位于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西侧,阿灵顿纪念大桥引道前,与国会和华盛顿纪念碑成一直线。在纪念堂和华盛顿
- 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法语:Auvergne-Rhône-Alpes)是法国的一个大区,是根据2014年大区重划,合并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等两个大区,2016年1月1日起生效。5个海外省及大区
- 威尔森氏症肝豆状核变性(英语: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亦称威尔森氏症(英语:Wilson's Disease),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的体内会积聚铜。典型的症状都跟脑部和肝脏有关,肝脏相关症状有呕
- 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按照ISO 8373定义,它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它
- 硬水软化硬水软化是降低水硬度的操作,可以将硬水软化为软水。硬水软化可以提高水使用的安全性。常见硬水软化主要方法有煮沸、蒸馏等,工业上也有用药剂软化。将水煮沸,可将部分钙镁离子
- 真兽亚纲见内文真兽下纲(学名:Eutheria)是一个包含胎盘类哺乳动物的演化支。此名称是由汤玛斯·亨利·赫胥黎在1880年所推荐使用,在他的定义下,真兽类包含的范围比胎盘类(Placentalia)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