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上书

✍ dations ◷ 2025-04-25 18:06:45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即公车孝廉连署上书,指康有为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率同梁启超等公车孝廉联名向北京的光绪皇帝上书,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如茅海建等不少学者则考证许多文献表示,康有为所谓的组织“公车孝廉连署上书”,事实上,只是一次自吹自擂的事件,只有八十个举人参加连署,而非康有为所称的一千多人。而当时仅仅一名广东举人陈景华的上书都有两百八十人的连署,远胜康有为。其实当时也有真正成功的上书,实由当时的翁同龢、李鸿藻、汪鸣銮等京城高官发动组织,目的是阻挠《马关条约》的签订。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参加完乙未科会试的各省举人云集北京,等待发榜。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的《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白银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群情激愤。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内地十八省与奉天三省(中国东北)举人接连响应,共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各省举人与数千北京官民集于“都察院”门前请代奏光绪帝。虽然,上书被清朝官方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等以“变法图强”为号召,组织强学会,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之后,光绪帝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史称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激励了愈来愈多的中国人,思考中国如何救亡图存于欧日列强帝国主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2005年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茅海建在《近代史研究》第3期和第4期上发表《“公车上书”考证补》,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及其已公开发表过的档案文献,从政治决策高层的角度,重新审视公车上书的背景、运作过程及其影响力。其观点是:“公车上书”是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光绪的御座;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而且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举人联名上书”,并不是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由此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并且对“公车上书”进行了进一步的审视和研究。根据不少学者的看法,康有为在进行政治宣传以及回忆的时候(最明显如其《康南海自订年谱》)存在着很多不尊重事实的地方,而且又有很多吹牛造假的现象。如茅海建等不少学者则根据许多文献认为康有为所谓的组织举人联名上书,事实上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公车上书实则是由当时的翁同龢、李鸿藻、汪鸣銮等京城高官发动组织,目的是阻挠《马关条约》的签订。另有研究者认为,当时清政府内部已经趋于求变,即使是保守派的徐桐和荣禄,也曾对变法做过努力。公车上书的时候,十八行省“公车”绝大多数都没有参加康有为组织的签名运动,他只征集到80名广东人的联署。而仅仅是另一人陈景华就鼓动了一场280多人签名的“广东公车上书”。

相关

  • 出版物出版物(出版、出版品)指以传播文化和知识为目的的各种产品包括印刷品、电子产品的总称,属于传播文化知识的媒体。分为书籍、期刊、报纸和电子传播产品(电子出版物或称电子书)等种
  • 移液器移液器(英语:pipette, pipet, pipettor 或 chemical dropper),又称“定量吸管”、“移液管”、“吸量管”,港台口语上常以英语名称来称呼。是一种实验室器材,专门用来量测液体体积
  • 兰博基尼兰博基尼公司(意大利语:Automobili Lamborghini S.p.A.,意大利语: 聆听)是一家集设计、工程、制造与销售于一身的超级跑车制造商,坐落于意大利圣亚加塔·波隆尼。1963年由费鲁齐
  • 西奈半岛西奈半岛(阿拉伯语:شبه جزيرة سيناء‎;英文:Sinai Peninsula)是一块亚洲西端,北接地中海南邻红海的三角形半岛。半岛之西为苏伊士运河,东北部是以色列和埃及的国界,数
  • 上汤高汤是用作烹调的清汤。一般用肉类,加入适量调味料(中国菜加葱、姜、料酒;西餐加香叶、胡椒、香芹、百里香等)、蔬菜等,在水中小火慢炖几个小时,撇去泡沫和表面油脂而成。粤菜中会
  • 票房佳绩全球最高电影票房是在全球上映的电影票房等相关列表。数字只包含影院票房收入,不包含其他营利方式的收入,(如光盘租售、电视播映等)。票房以美元为单位。更新日期:2020年3月17日
  • 闻邦椿闻邦椿(1930年9月-),中国工程机械专家。原籍浙江温岭,生于浙江杭州。1955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机电系,1957年毕业于该院机械系研究生班。东北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
  • 弗里茨·朗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安东·朗(德语:Friedrich Christian Anton Lang,通常简称为Fritz Lang,1890年12月5日-1976年8月2日),出生于维也纳,知名编剧,导演。1920年代早期,他一连串出
  • 农产品农作物,或常被称为作物,又称农艺作物,俗称庄稼,是泛指在大量培植供人食用或做工业原料的物种,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
  • 普希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俄语罗马化:Aleksandr Sergeyevich Pushkin,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俄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