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是明朝设置的府,为明代初期首都,后改留都。辖区即今南京市,及句容市、溧阳市范围。
元朝时,为集庆路,属江浙行省。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太祖丙申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三月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王都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拓建建康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称帝,仍以建康城为京城,二年九月始建新京城,六年八月建成。都城内的宫城(即明故宫)称紫禁城。洪武十一年,称京师。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反叛他的侄子建文帝,发动了靖难之变,建文四年(1402年)燕兵破应天府城,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明年改元永乐。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定北平府改为顺天府(今北京),立为陪都北京。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史称永乐迁都,南京应天府成为陪都。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占领江南,改应天府为江宁府。
洪武初年,应天府设知府、同知、通判及经历、知事、照磨等官。后添设治中、推官。洪武三年、陞格为正三品衙门。赐银印。同时,将知府改为府尹。同知更为府丞。洪武二十七年、添设检校。
应天府下领八县。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编户一十六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口一百十九万三千六百二十。弘治四年(1491年),户一十四万四千三百六十八,口七十一万一千三。万历六年(1578年),户一十四万三千五百九十七,口七十九万五百一十三。
长安 · 洛阳 · 汴 · 燕(明代,陈建)
关中 · 洛阳 · 建康 · 开封(明末,顾炎武)
长安 · 洛阳 · 金陵 · 燕都(民国,朱偰)
长安 · 洛阳 · 汴京 · 燕都 · 金陵
西安 · 洛阳 · 南京 · 北京 · 开封 · 杭州 · 安阳
西安 · 洛阳 · 南京 · 北京 · 开封
杭州 · 安阳 · 郑州 · 大同 · 成都
亳 → 隞(嚣) → 相 → 庇 → 邢 → 奄 → 殷 → 朝歌
岐邑 → 丰京 → 镐京 → 雒邑
西汉→新朝长安 → 东汉雒阳 → 东汉献帝长安 → 东汉献帝许都
长安遗址 · 谯都 · 许都遗址 · 邺都遗址 · 洛阳遗址
统治中心:长安 → 大兴→长安(胡姆丹) → 武周神都 → 长安 → 成都 → 长安 → 洛阳
北京太原府 · 东京河南府 · 中京京兆府 · 南京成都府 · 西京凤翔府
上京龙泉府 · 东京龙原府 · 中京显德府 · 南京南海府 · 西京鸭绿府
上京临潢府 · 东京辽阳府 · 中京大定府 · 南京析津府 · 西京大同府
上京会宁府 · 中都大兴府 · 南京→东京辽阳府 · 西京大同府 · 北京临潢府→大定府 · 南京开封府
后梁开封府 → 后唐洛阳 → 后晋→后汉→后周开封府
南唐江宁府 → 南都南昌府 · 北汉太原府
东京兴庆府→中兴府 · 西京西平府 · 辅郡西凉府
东京开封府(汴梁) → 行在临安府、行都建康府 · 西京河南府 · 南京应天府 · 北京大名府
大蒙古国:曲雕阿兰 → 哈拉和林 → 上都
大都路大都(汗八里) · 上都路(陪都)
北元:上都 → 应昌城 → 哈拉和林
察哈尔部林丹汗:查干浩特
· 京师应天府(后改为留都南京) → 京师顺天府(原为行在) → 应天府 → 顺天府
弘光应天府 · 隆武福京天兴府 · 绍武 · 永历 · 东武
后金:费阿拉(佛阿拉) → 赫图阿拉(兴京) → 界藩城(行都) → 萨尔浒城(行都) → 辽阳 → 东京 → 盛京奉天府(后改为留都)
京师顺天府 → 广州 → 重庆 → 成都 → 台北(中央政府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