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英语:Flow),也有别名以化境(Zone)表示,亦有人翻译为神驰或沉浸状态,是由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英语: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首度提出,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及充实感等正向情绪。
米哈里·契克森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点:
以上项目不必同时全部存在才能使心流产生。但米哈里·契克森也提出一些方式使得一群人可以在一起工作使得每个个体都能达到心流的状态。这种工作群体的特点包括了:
当人们处于心流状态,可能会出现四个特征:
任意给定时刻,每个人能注意的信息是有限的。米哈里·契克森在2004年的TED大会上分享的讯息大约是110比特/秒。人们用英语谈话时的交流讯息大约是60比特/秒。这也是人们在谈话时难以注意其他事物的原因。
人能够决定是否关注大部分知觉(除了天生的体内感觉如饥饿、痛觉等)。但在心流状态,人完全沉浸在手头的任务上,不会有意识决定如此;因而失去了对其他事物的感知:时间、人、分心的事、甚至基本身体需要。这是因为在心流状态人的全部注意力在手头任务,没有可分配的注意力。
米哈里·契克森称心流状态为“最佳体验”,因为人从中感到极高的满足。
已故鼓手巴迪·瑞奇的曾在演唱会中solo鼓技
篮球员麦迪生涯经典的35秒得13分
米哈里·契克森(1975)是第一个将心流的概念提出并以科学方法加以探讨的西方科学家,不过他并非第一个注意到心流现象或发展出心流技法的人。
超过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东方精神传统实践家如道家及佛家,运用心流技法为其发展精神力的重要技法。日本禅宗使用心流来决定其表现形式。在佛教圈中,心流早已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汇。在教育领域中,“过度学习”似是心流的一项重要因素——至少在技术层面是如此。同时,许多现代运动员也在运动中经历心流,他们称此经验为“在心流区”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心流的概念已广为东西科学家、精神大师及运动员所共同认识,只有米哈里·契克森将心流的概念应用到改善西方文化构成(如游戏场设计)的领域中。东方精神实践家曾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心流理论来促成精神力及个人之发展与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