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律藏

✍ dations ◷ 2025-08-03 22:42:34 #巴利律藏

最初僧伽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巴利律藏》(梵语:Pāli-vinaya,又称《上座部律》),分五部分。是上座部赤铜鍱部所传的戒律。现今为南传各国的比丘所受的戒律依据。

《巴利律藏》由五部分构成,初分为比丘大戒,共有四个犍度;第二分为比丘尼分别戒, 有七个犍度和比丘戒的另四个犍;第三分为大品,共十个犍度, 这包括佛陀觉悟后, 向五比丘说法及度耶舍及三迦叶兄弟的故事, 另外是节日及衣服的处理;第四是小品,共十二个犍度, 分为房舍等杂法,包括房舍犍度、杂犍度及五百结集、七百结集。第五是附录。

相传佛灭后,优波离尊者结集律法,分八十次诵出根本律制,再传迦叶、阿难、商那和修、末田地、优波崛多等五大尊者。在佛灭二百年, 阿育王派摩哂陀尊者带同经律论三藏, 率领五位比丘僧团前往斯里兰卡, 与当时统治斯里兰卡的天爱帝须王(Devanampiya Tissa )相见。摩哂陀的第一次说法即得到国王的皈依, 在首都阿耨罗陀(Anuradhapura)建造大寺(Mahavihara)供养僧团,佛教迅速发展起来。公元433年,南印度陀密罗族人侵入斯里兰卡,因战争而发生饥荒多年,很多僧人被迫逃难,佛寺也被放弃。一些有远见的比丘们,由佛授及帝须领导,选择在中部较平静的摩多利(Matale),决议将一向以口颂心记相传的巴利三藏及注释,完全书写于贝叶上,以作永远保存和传承。这是巴利圣典在斯里兰卡一次非常重要的结集。

《巴利律藏》是南传佛教僧团的戒律, 今天为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及由此三个传承的东西方南传佛教僧团的戒律。中国的上座部僧团传承自缅甸, 故亦依巴利律藏。比丘尼的复兴亦是依巴利律藏。

驱摈巴利 Pārājikapāḷi
维兰渣章 Verañjakaṇḍaṃ
1. 驱摈章 Pārājikakaṇḍaṃ
2. 僧残章 Saṅghādisesakaṇḍaṃ
3. 不定章 Aniyatakaṇḍaṃ
4. 尼舍提忏悔章 Nissaggiyakaṇḍaṃ

忏悔巴利 Pācittiyapāḷi
5. 忏悔章 Pācittiyakaṇḍaṃ
6. 心忏悔章 Pāṭidesanīyakaṇḍaṃ
7. 学处章 Sekhiyakaṇḍaṃ
8. 附加 Adhikaraṇasamathā
1. 驱摈章(比丘尼分别) Pārājikakaṇḍaṃ (bhikkhunīvibhaṅgo)
2. 僧残章(比丘尼分别) Saṅghādisesakaṇḍaṃ (bhikkhunīvibhaṅgo)
3. 尼舍提忏悔章(比丘尼分别) Nissaggiyakaṇḍaṃ (bhikkhunīvibhaṅgo)
4. 忏悔章(比丘尼分别) Pācittiyakaṇḍaṃ (bhikkhunīvibhaṅgo)
5. 心忏悔章(比丘尼分别) Pāṭidesanīyakaṇḍaṃ (bhikkhunīvibhaṅgo)
6. 学处章(比丘尼分别) Sekhiyakaṇḍaṃ (bhikkhunīvibhaṅgo)
7. 附加(比丘尼分别) Adhikaraṇasamathā (bhikkhunīvibhaṅgo)

大品巴利Mahāvaggapāḷi
1. 大犍度Mahākhandhako: 有关出家及受戒的规定
2. 布萨犍度Uposathakkhandhako : 有关每半个月诵戒及忏悔规定
3. 雨安居犍度Vassūpanāyikakkhandhako: 有关每年雨季安居修行的规定
4. 自恣犍度Pavāraṇākkhandhako: 有关每年雨安居结束时, 僧众自揭犯戒及忏悔的规定
5. 皮革犍度Cammakkhandhako : 有关穿鞋和使用皮革的规定
6. 药犍度Bhesajjakkhandhako : 有关药物及食物的规定
7. 迦�那衣犍度Kathinakkhandhako : 有关雨安居结束后, 僧众接受迦�那衣的规定
8. 衣犍度Cīvarakkhandhako : 有关比丘所穿袈裟的规定
9. 尖波犍度Campeyyakkhandhako : 有关僧团活动合法或非法的规定
10. 㤭赏弥犍度Kosambakakkhandhako: 有关比丘分裂和合的规定

小品巴利 Cūḷavaggapāḷi
1. 羯磨犍度Kammakkhandhakaṃ: 有关责骂与处分犯戒比丘的规定
2. 别位犍度Pārivāsikakkhandhakaṃ: 有关比丘接受别住处分的规定
3. 集犍度Samuccayakkhandhakaṃ: 有关处分犯僧残比丘的规定
4. 灭净犍度Samathakkhandhakaṃ : 有关平息比丘纷争的规定
5.小犍度Khuddakavatthukkhandhakaṃ: 有关比丘日常生活用品的规定
6. 卧坐具犍度Senāsanakkhandhakaṃ : 有关房舍和卧坐具的规定
7. 破僧犍度Saṅghabhedakakkhandhakaṃ : 有关提婆达多叛逆的判定
8. 仪法犍度Vattakkhandhakaṃ : 有关各类比丘的威仪规定
9.遮说戒犍度Pātimokkhaṭṭha​​panakkhandhakaṃ : 有关犯戒比丘不参加布萨的规定
10. 比丘尼犍度Bhikkhunikkhandhakaṃ: 有关比丘尼的规定
11. 五百结集犍度Pañcasatikakkhandhakaṃ: 有关佛教第一次结集的事
12. 七百结集犍度Sattasatikakkhandhakaṃ: 有关佛教第二次结集的事

附加
1 十六章Soḷasamahāvāro
2. 等起摄颂Samuṭṭhānasīsasaṅkhepo : 关于比丘、比丘尼两部的各戒, 其罪依如何的等起法
3. 无间省略Antarapeyyālaṃ
4. 问犍度章Khandhakapucchāvāro : 问关于犍度二十二章之罪数
5. 增一法Ekuttarikanayo : 依增一法, 说明律藏中所说的诸事项
6. 布萨初中后解答章Uposathādipucchāvissajjanā
7. 偈集Gāthāsaṅgaṇikaṃ : 制戒处七城, 于各城所说戒的数及其他事项
8. 诤事分解Adhikaraṇabhedo : 四种诤事, 由各方解说
9. 别偈集Aparagāthāsaṅgaṇikaṃ: 主要说明呵责及检问
10. 呵责品Codanākaṇḍaṃ : 说明呵责及检问
11. 小诤Cūḷasaṅgāmo: 关于僧伽诤论, 裁决者的注意
12. 大诤Mahāsaṅgāmo : 叙述裁决者的仪法
13. 迦�那衣分解Kathinabhedo : 说明迦�那衣之受持、舍弃等法
14. 优婆离问五法Upālipañcakaṃ : 佛陀答优婆离关于戒律的问题, 有十四品
15. 等起Atthāpattisamuṭṭhānaṃ : 关于比丘戒之各条, 说明犯罪等起法
16. 偈集第二Dutiyagāthāsaṅgaṇikaṃ: 问关于戒律上事项的数
17. 发汗偈Sedamocanagāthā : 集问难的偈而不提出解答
18. 五品Pañcavaggo : 1. 羯磨品2. 义利品3. 制戒品4. 所制品5. 九聚会品

相关

  • 内皮细胞层内皮细胞或血管内皮是一薄层的专门上皮细胞,由一层扁平细胞所组成。它形成血管的内壁,是血管管腔内血液及其他血管壁(单层鳞状上皮)的界面。内皮细胞是沿着整个循环系统,由心脏直
  • 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为孙中山于民国三年(1914年)7月8日在日本东京创立的革命组织,党员多为原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及1912年成立的国民党的部分人士,后于民国八年(1919年)10月10日改组为中国国
  • 导电聚合物导电聚合物(Conductive polymer),更精确的说是本征导电聚合物(intrinsically conductive polymer,缩写:ICP)是一种具导电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又称导电塑胶与导电塑料。最简单的例
  •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简称国民党中央或中央党部,是中国国民党的最高执行机关,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组成,整个组织包括以主席为首的干部群,以及数个党务单
  • 郁铭芳郁铭芳(1927年10月3日-2020年4月12日),浙江鄞县人,出生于上海,中国化纤专家,中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27年10月3日生于上海市。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曾任上海
  • 都道府县厅所在地都道府县厅所在地(日语:都道府県庁所在地/とどうふけんちょうしょざいち  */?)是指日本的都厅、道厅、府厅、县厅,即都道府县政府的所在地点,根据日本《地方自治法(日语:地方自治
  • 崔潮崔潮(1882年?月?日-?年?月?日),字洵生,山西省赵城县人,宣统二年农科进士,曾留学日本学校。
  • 百科全书购买指南《百科全书购买指南》()是美国鲍克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用于评价和选购在美国发行的百科全书的工具书。1976年初版。主编为美国工具书专家基斯特(Kenneth F. Kister)。书中“总论
  • 华西街大游行华西街大游行是台湾的反雏妓运动之一,又称救援雏妓再出击,该活动发生于1988年1月9日。1980年代,台北市万华区华西街为台北市有名的风化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彩虹妇女事工中心主
  • 张玭张玭(?-1565年),山西石州(今吕梁市离石区)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进士,初授大名府清丰县知县,升兵部主事、郎中,出为直隶永平府知府。升按察使,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不久,左迁布政使司参议,历升大理寺左右少卿、顺天府府尹、南京户部右侍郎,改任工部右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