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英语: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简称IUPAC,/ˈaɪjuːpæk, ˈjuː-/),又译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盟、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协会、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或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盟,是一个联合国家会员组织,代表各国化学家的国际联盟。它是国际科学理事会的成员之一。IUPAC的国际总部设于瑞士苏黎世。其行政办公室,或称IUPAC秘书处,位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三角研究园。这所行政办公室由IUPAC的理事长带领。截至2012年8月1日的理事长为John D. Petersen博士。
IUPAC于1918年成立,前身为国际应用化学大会。其成员“设国家会员组织”可以是国家的科学学会、科学研究所,以及任何其他代表化学家的组织。成员包括54个设国家会员组织以及3个联系会员。IUPAC跨部门的命名及符号委员会(IUPAC命名法)是建立化学元素及化合物命名标准的国际权威。自从创立以来,IUPAC由多个委员会运行,各有其能。这些委员会分别进行不同的计划,包括统一命名、向世界推广化学以及出版文献。
IUPAC以统一规范化学等领域的命名而著称,但它也同时有多项涉及化学、生物学及物理学的出版物。其中重要的贡献包括:对核酸基序列码的规范化,出版有关环境科学、化学和物理学的文献,以及带领增强科学教育。
元素命名的决定不断变化,混杂了人类各种语言、文化、及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元素的名称随着历史演进有不同来源,有从古代就有名称的、有采用炼金术师时代名称的、有采用神话的、有采用颜色的、有按地理名称取的、有按元素性质取名的、也有按人名取名的。在现代慢慢接受发现者有权命名,然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于元素命名和符号有最终决定权:72。
从1947年起IUPAC负起批准元素名称的责任,并为每一个元素决定国际通用的单一符号,在此之前有不少元素有多个名字,如元素41铌的名字在欧洲和美洲间存有争议150年,至1949IUPAC决定采欧洲使用的名称。截至2015年 (2015-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IUPAC治理全球化学知识,成为化学元素新发现及命名权的最终裁决法院,创立了国际认可的标准术语,这是在19世纪所明显没有的。
由德国科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带头的一个委员会在1860年首次探讨有关需要一个国际化学标准的问题。该委员会进行了世界首次有关国际有机化合物命名系统的会议。会议中的思想最终演化成为正式的IUPAC有机物命名法。IUPAC是这次会议的成果,因此也是国际化学学会之间历史上最重要的合作之一。从此,IUPAC担起了更新及维护有机物命名法的重责。IUPAC就此在1919年成立了。最初的IUPAC并没有包括德国,这是由于同盟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持有偏见。德国最终于1929年进入IUPAC,但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再被逐出IUPAC。
二战期间,IUPAC与同盟国保持着关系,但对战事本身参与不多。战后,西德被允许重返IUPAC。从二战至今,IUPAC持续不间断地对命名及科学方法规范化,没有受到更多的阻碍。
IUPAC由多个委员会治理,各有其不同的责任。委员会有:理事会、适应世界需求的化学研究委员会(CHEMRAWN)、化学教育委员会、化学与工业委员会、印刷及电子出版物委员会、评估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财务委员会、跨部门术语、命名及符号委员会、项目委员会、以及纯粹与应用化学编委。每个委员会都由各国的会员组织组成。
IUPAC的指导委员会架构如下:
现任执行委员会委员:
IUPAC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国际化学年(2011年)有关活动的主办组织。IUPAC于意大利都灵的大会上首次提出举办国际化学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接受动议。国际化学年的宗旨为提高公众对化学的兴趣及欣赏,同时鼓励年轻人参与及为化学作贡献。另外活动也回看化学如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
安哥拉 · 伯兹瓦纳 · 布基纳法索 · 喀麦隆 · 科特迪瓦(英语:Académie des Sciences, des Arts, des Cultures d'Afrique et des Diasporas Africaines) · 埃及 · 埃塞俄比亚 · 加纳文理学院(英语:Ghana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 肯尼亚 · 莱索托 · 马达加斯加(英语: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Madagascar)) · 马拉维 · 毛里求斯 · 莫桑比克 · 纳米比亚(英语:Ministry of Education: Directorate of Resear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mibia)) · 尼日尔 · 卢旺达(英语:Kigali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塞内加尔(英语:Association des Chercheurs Sénégalais) · 塞舌尔 · 南非 · 苏丹 · 斯威士兰 · 坦桑尼亚(英语:Tanzania Commiss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多哥(英语:Chancellerie des Universités du Togo) · 突尼斯(英语:Tunis El Manar University) · 乌干达 · 赞比亚 · 津巴布韦
阿根廷(西班牙语:Consejo Nacional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íficas y Técnicas (Argentina)) · 玻利维亚 · 巴西(英语:Brazilian Academy of Sciences) · 加拿大(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英语: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 · 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类学研究委员会(英语: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 加勒比海国家 · 智利 · 哥伦比亚(英语:Academia Colombiana de Ciencias Exactas, Físicas y naturales) · 哥斯达黎加(英语:Academia Nacional de Ciencias (Costa Rica)) · 古巴(英语:Cuban Academy of Sciences) · 多米尼加 · 危地马拉(英语:Academia de Ciencias Médicas Fisicas y Naturales de Guatemala) · 牙买加 · 墨西哥(英语:Mexican Academy of Sciences) · 巴拿马(英语:University of Panama) · 秘鲁 · 美国 · 乌拉圭(英语:Comisión Consejo Nacional de Innovacion Ciencia y Tecnologia (Uruguay)) · 委内瑞拉(英语:Fondo Nacional de Ciencia, Tecnología e Innovación (Venezuela)) · 摩洛哥(英语:Centre National pour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et Technique (Morocco))
亚美尼亚 · 阿塞拜疆 · 孟加拉国(英语:Bangladesh Academy of Sciences) · 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中央研究院) · 格鲁吉亚(英语:Georgi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印度(印度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英语:Indian Council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 印度国家科学院(英语:Indian National Science Academy)) · 印度尼西亚(英语:Indonesian Institute of Sciences) · 伊朗 · 伊拉克 · 以色列 · 日本 · 约旦(英语:Royal Scientific Society) · 哈萨克斯坦(英语:Kazakhstan Academy of Sciences) · 老挝 · 黎巴嫩 · 马来西亚 · 蒙古国 · 尼泊尔(英语:Nepal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朝鲜 · 巴基斯坦(英语:Pakist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 菲律宾 · 沙特阿拉伯(英语:King Abdulaziz Ci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新加坡 · 韩国(韩国社会科学协议会 · 大韩民国学术院) · 斯里兰卡 · 塔吉克斯坦(英语:Tajik Academy of Sciences) · 泰国(泰语:สำนักงานคณะกรรมการวิจัยแห่งชาติ) · 土耳其(英语: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Council of Turkey) · 乌兹别克斯坦 · 越南(英语:Vietnam Un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阿尔巴尼亚 · 摩纳哥(英语:Centre Scientifique de Monaco) · 奥地利 · 白俄罗斯(英语: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Belarus) · 比利时(英语:Royal Academies for Science and the Arts of Belgium)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文理学院(英语: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 塞族共和国文理科学院(英语: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 of the Republic of Srpska)) · 保加利亚 · 克罗地亚(英语:Croat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 · 捷克 · 丹麦 · 爱沙尼亚(英语:Esto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 芬兰 · 法国 · 德国 · 希腊 · 匈牙利 · 爱尔兰(英语:Royal Irish Academy) · 意大利(英语:Consiglio Nazionale delle Ricerche) · 拉脱维亚 · 立陶宛(英语: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 国家研究基金会 · 马其顿(英语:Macedo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 · 摩尔多瓦(英语:Academy of Sciences of Moldova) · 黑山(英语:Montenegri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 · 荷兰 · 挪威 · 波兰 · 葡萄牙(英语:Sciences Academy of Lisbon) ·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n Academy) · 俄罗斯 · 塞尔维亚 · 斯洛伐克(英语:Slovak Academy of Sciences) · 斯洛文尼亚 · 西班牙 · 瑞典 · 瑞士(瑞士科学院(英语:Swiss Academies of Sciences) · 瑞士人类学与社会科学院(英语:Swiss Academ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 · 英国(皇家学会 · 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英语: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 英国国家学术院) · 梵蒂冈
澳大利亚 · 新西兰 · 南太平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