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论坛

✍ dations ◷ 2025-04-04 18:40:14 #国际会议,另类全球化运动,反全球化,2001年建立的组织

世界社会论坛(World Social Forum,WSF)又称社会运动论坛世界峰会,是反全球化运动与另类全球化运动成员的年度聚会。成员们利用此聚会来联合世界活动、分享与讨论组织战略及互相交换关于世界与自身议题的运动资讯。

将会议定在一月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资本主义敌人”─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也是在一月开会。这不是巧合。会议日期订定的原因是很难在达沃斯组织一个民众的抗议活动,而这样的时间开会可以在新闻媒体上试着掩盖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导。

世界社会论坛已经鼓舞了许多区域性社会论坛的组织,包括欧洲社会论坛、亚洲社会论坛(英语:Asian Social Forum)、地中海社会论坛(英语:Mediterranean Social Forum)、非洲社会论坛(英语:African Social Forum)以及许多地方性或全国性的社会论坛,像是利物浦社会论坛(英语:Liverpool Social Forum)与波士顿社会论坛(英语:Boston Social Forum)等等。连第一次召开的美国社会论坛(英语:US Social Forum)也在2007年6月于亚特兰大举行。而大多数的社会论坛皆奉行世界社会论坛订立的《原则宪章》。

第一届世界社会论坛于2001年1月25日至1月30日在巴西阿雷格里港举行。该活动由在不同反全球化运动中的参与团体所合作举办,包括著名的法国社会运动团体“课征金融交易税以协助公民组织”。

而第一届世界社会论坛有部分受到巴西劳工党执政的阿雷格里港政府所资助。当地政府对这个城镇施以一个实验性的创新模式:结合代议政治体系与大众公开集会的参与。12,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民众参加了这个集会。同时,巴西也正面临政治转向的时代,劳工党的总统候选人卢拉·达·席尔瓦在稍后赢得了选举的胜利。

第二届世界社会论坛于2002年1月31日至2月5日同样于巴西阿雷格里港举行,共有123个国家的12,000名官方代表,60,000名参与者,652个工作坊,以及27场演讲。

第三届世界社会论坛也于2003年1月在巴西阿雷格里港举行。有许多平行工作坊,包括讨论聚焦于非共产主义者,非资本主义者,以及在社会、政治、经济等不同面向的参与可能性 的“资本主义后生活”(Life After Capitalism)工作坊。而其中一个著名的演讲者是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

第四届世界社会论坛于2004年1月16日到1月21日在印度孟买举行。参与者人数预期达到75,000人而最后比预期超过数千人。文化多样性是该论坛著名的面向。另一个注目的决定则是在自由软件的立场。本届论坛重要的演讲者则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史迪格里兹。

第五届世界社会论坛于2005年1月26日至1月31日在巴西阿雷格里港。有155,000人登记参与论坛,大多数来自于巴西、阿根廷、美国、乌拉圭与法国。一部分的参与者在论坛中发表了《阿雷格里港宣言》。

第六届世界社会论坛在2006年1月于委内瑞拉卡拉卡斯和马利巴马科,以及2006年3月于巴基斯坦卡拉奇多地以“多中心主义(英语:Polycentrism)”的方式举办。巴基斯坦的论坛延后到3月是因为当地发生了克什米尔大地震。

第七届世界社会论坛在2007年1月20日至1月25日于肯亚内罗毕举行。有来自110个国家的66,000登记与会者与1,400参与的组织使得该论坛较过去数届更为“全球化”。它被评论成“NGO的大拜拜”(an NGO fair) 且肯亚与南非的穷人运动对于部分以非洲穷人的名义参加论坛的NGO展开了强而有力的抗议行动。

第八届世界社会论坛并未在同一个地方举行,而是由全球上千个地方团体在世界各地举行,举行的时间在2008年1月26日前后几天,本届世界社会论坛也被称为“Global Call for Action”。

第九届世界社会论坛于2009年1月27日至2月1日在巴西的贝伦举行,论坛场地位于亚马逊雨林当中。

由于只停留在一般非专业性且含糊不清的批判新自由主义与帝国主义,却很少提供实践的理念,世界社会论坛曾被社会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离席批评。另一方面,部分无政府主义者则批评世界社会论坛企图尝试在不同意见的团体中使用像共产国际那样的中央极权立场。多数的世界社会论坛参与者会认为世界社会论坛并非是一个决策体,而是一个公开商议的空间。而一些盛传的批评则是在另一个立场:团队并未建立程序采纳与论的陈述倡议。

世界社会论坛也容易遭受批评在于支持反全球化运动方面,论坛认为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是最有效率达到全球性的贫困。而批评者认为论坛所反对的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是不可避免的。世界社会论坛参与者则回复,所谓的“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是个意识形态的神话,因此,他们信仰一个口号:“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

在现今全球秩序下的右翼反对者批评世界社会论坛的多元性只是包含从社会民主主义至无政府主义等左派的运动观点而已。

一些参加世界社会论坛的成员所举办的活动也会被批评,如在2001年世界社会论坛时,部分成员侵入孟山都企业的基因改造作物农场并且摧毁作物。

相关

  • 醚(汉语拼音:mí,英语:Ether)是具有醚官能团的一类有机化合物。醚官能团是由一个氧原子连接两个烷基或芳基所形成,醚的通式为:R–O–R。它还可看作是醇或酚羟基上的氢被烃基所取代
  • 芝加哥芝加哥(英语:Chicago),常被当地华人简称为芝城,位于美国中西部,属伊利诺伊州,为库克县县治,东临密歇根湖,辖区内人口272万。芝加哥及其郊区组成的大芝加哥地区,人口超过900万,是美国仅
  • 索非亚索非亚(保加利亚语:София,转写:Sofiya, IPA: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
  • 汪厥明汪厥明(1897年10月12日-1978年),字叔伦,男,浙江金华人,中国农学家、作物育种和生物统计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 蔡璿蔡璿,福建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登进士。天启元年(1621年),接替蒋英,担任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知县,由饶京接任知县。
  • 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最早成立的地方政府间的区域性合作组织。其前身为1986年由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发起环渤海地区14个沿海城市和地区共同响应成
  • 陈文华 (考古学家)陈文华(1935年10月-2014年5月14日),祖籍福建霞浦,出生于福建厦门,中国农业考古学家。1958年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专长农业考古,于1981创办《农业考古》杂志。著有《中国稻作的起源
  • 陈揆 (常熟藏书家)陈揆(1780年-1825年),字子准,江苏常熟人。父陈莹,为诸生。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嘉庆四年(1799年),为诸生。好藏书。道光三年(1823年),家乡遭遇水灾,捐七十万钱为煮粥费。与张金吾合称藏
  • 史伯诚史伯诚(Newman Sze,1927年9月4日-),基督徒聚会的创始人。1946年,上海教会恢复聚会时,李常受和汪佩真开展校园福音工作,在大学中(特别是交通大学)得着了许多积极追求的青年基督徒。194
  • 斯坦尼斯瓦夫·什琴斯内·波托茨基斯坦尼斯瓦夫·什琴斯内·波托茨基伯爵(波兰语:Stanisław Szczęsny Potocki,波兰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