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辨(梵语:Bhavyaviveka),又译为清辩,音译为婆维耶毗吠伽、婆毘吠伽,意译为明辨、分别明,六世纪时,南印度佛教中观派论师,复兴了龙树中观学,开创中观自续派(英语:Svatantrika)。
清辨为六世纪时,南印度秣罗矩吒国滨海秣剌耶山人,出身刹帝利,曾至中印度学习大乘佛教与龙树的学说,后回南印度宣教。藏传佛教传说,他与佛护、解脱军同为僧护门下。
他复兴了中观派,因为认为弥勒所作《辨中边论》意旨并不正确,曾经想与护法论义,但遭到拒绝。相传他为了解决这个疑难,在阿素洛宫入定,希望等待弥勒降世成佛,以解决他的疑惑。
清辩与同时代的护法进行了空有之诤论,他在《大乘掌珍论》立“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之比量,从而确立了“无相大乘”之宗义。
清辨擅长因明之学,他认为,在论辩时应先建立自宗看法,再用自宗看法以辩破他宗,故称为“中观自续派”(svātantrika,自立量派)。而在教义上,他对世俗谛上的见解与经量部相近,因而又被称“顺经部行中观派”。
他有弟子千人,著名的有寂护论师。
清辨的著作很多都已经散失,但仍有藏译与汉译存在。著有《根本中论般若灯释》(即《般若灯论》,又称《中观宝灯论》)十五卷,唐朝波罗颇蜜多罗汉译。《大乘掌珍论》二卷,唐朝玄奘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