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利腾大公会议

✍ dations ◷ 2025-10-25 22:16:56 #特利腾大公会议

特利腾大公会议(拉丁语:Concilium Tridentinum,又译脱利腾会议、特伦多会议、特伦特会议、特伦托会议或天特会议),是指天主教会于1545年至1563年间在北意大利的特伦托与波隆那召开的大公会议。这是天主教会最重要的大公会议,促使该会议的原因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也有人把这会议形容为反宗教改革的方案,代表了天主教会对宗教改革的决定性回应。

除了法令之外,会议针对新教发表谴责并定义何谓异端,也对于天主教会的教义和教导作出澄清。这涉及了广泛的神学问题,包括了宗教经典、正典、圣传、原罪、称义、救恩、圣礼、弥撒和敬奉。会议在1545年12月13日至1563年12月4日期间共在特伦托开了25次会议,除了在1547年也在波隆那开了大约9至11次的会议。而会议的召集人教宗保禄三世主持了头八次的会议,而第12至16次会议由教宗儒略三世主持,最后17至25次的会议由教宗庇护四世主持。

该会议也对天主教仪式和实践有显著的影响。在商议的期间,会议用了《武加大译本》作为官方《圣经》版本和委托人创立一个标准的版本,虽然这个版本在1590年代才完成。但在1565年,就在特伦托会议完结后大约一年,庇护四世发布《特利腾信条》(又称《律但丁信条》,Tridentine Creed),以特伦托的拉丁文为信条之名,而他的接班人教宗庇护五世也分别在1566年发布了《罗马探题(英语:Roman Catechism)》(Roman Catechism)、1568年发布了《每日颂祷修订版》(The Breviary)和在1570年发布了《弥撒书》(Missal)。这些书引申出维持四百年的脱利腾弥撒仪式,直到350年后的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召开。

在十六世纪初期,罗马教会不能忽视这个时期的神学争论,这是很显然的。教会也不愿如此,教会中有许多天主教徒甚至天主教领袖,对改教派所宣扬的某些教义,颇表同情。有许多教义的本身,不是改教派所产生的,而是中古教会的产物,因为中古教会里有些人对于迷信的习俗,与教士的腐化坠落,久已不满。在教宗反对马丁·路德的教谕公布以后,马丁·路德向教会总议会的上诉,不是没有人注意的。反对召开总议会的是教宗本人,他认为这次上诉为不尊重他是“基督的代表”的地位。但要给改教派一个清楚的正式答复,关于天主教教义的认真讨论是有其必要的,这是清清楚楚的事实。

拉特朗第五届大公会议于1517年3月15日停止,当时在讨论不同方面的建议,包括主教的遴选、税收、审查、讲道,停止相应行动,但不包括德意志教会及其他欧洲教会的主要问题。数个月后,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于维滕贝格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过了一段时间,马丁·路德在大公会议的地位有所转变,但在1520年,他就反对圣座,上诉到神圣罗马皇帝,提出如有必要,利用德意志议会,开放教宗权。教宗颁布《天主请起来(英语:Exsurge Domine)》的敕令,谴责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为异端后,德意志舆论认为举行议会是协调当时分歧的最好方法。日益减少的德意志天主教徒,希望议会能澄清问题。 议会花了接近一代的时间才能兑现,部分原因是教宗的拦阻,因路德要求把教宗从议会中剔除,另一方面是因为法国和德意志持续的政治斗争,和土耳其在地中海的威胁。

特伦托会议是罗马天主教内部革新的主轴。正当基督新教兴盛之时,罗马天主教会持续腐化,英国自创英国国教,国王即领袖,凌驾于教宗。天主教会内部召开革新会议的呼声,从下层教士起以至大学里都不绝于耳,最后连查理五世也决定要解决这些宗教问题。查理五世是宗教改革运动的激烈反对者,为了促成基督新教与天主教合一,他多次去不同的地方与人寻求协议。查理五世强烈赞成举行议会,但他需要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支持,弗朗索瓦一世却在军事上攻击他。

弗朗索瓦一世反对一个常务会议的原因是,法国中有部分新教教徒表示支持,在1533年,他进一步把事情复杂化,提出常务议会中要包含欧洲的天主教和新教的统治者,并就新教与旧教当中的神学纠纷之间作出妥协。这提议因为提议肯定和认同新教徒,以及在教会事务中提升了欧洲世俗君王的地位,高过神职人员之上,遭到教宗的反对。查理当时面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攻击,为了保留德意志新教王公的支持,推迟特伦托会议的开始。教宗保禄三世终于在压力之下,同意在1545年召开首次特伦托会议,处理教会改革和应付与日俱增的东正教的威胁,宣告欧洲天主教势力反宗教改革的浪潮的开始。

特伦托会议前后共召开过三轮,初期出席会议者仅意大利、西班牙、德意志与法国等四个地区的教士,英国没有派人参加,其中意大利所派的人数比其他三个地方的总人数还多,因此整个会议都被教宗控制,由教宗所提出的议案几乎都能获得支持而通过。

第二轮于1551年召开,于1552年教宗儒略三世时中断。1562年,教宗庇护四世召开第三轮特伦托会议。会议上,罗马受到来自法国和西班牙的压力,但庇护四世仍然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会议致力于对当时天主教会内部的改革,建立培养神职人员的修道院等。会议的结果最终颁布为《天特会议信纲》(Professio fidei tridentina,又译脱利腾信德宣言)。当大会于1563年12月4日闭幕的时候,前后共召开过二十五场讨论,用了近十八年的时间。共有四位教宗使节、三位宗主教、二十五位总主教、一百二十九位主教、七位修道院院长、七位天主教特别团体的领袖,十位检察官与欧洲一些天主教国家的大使联合起来,共同签署这个大会所通过的繁多谕令。庇护四世当时正卧病在床,但回应此会议的结论说:“这一切都是天主圣神所感动出来的成果。”一位枢机曾这样描述:“在教会史上,没有任何大会决定过这么多问题,确立过这么多教义,或者制定过这么多法规。”

是次为罗马天主教会之革新运动,被称为“反改教运动”。部分议决内容兹摘要如下:

对于马丁·路德极力攻击的各项教义问题,天特会议有以下的决议:

特伦托会议针对马丁·路德的各种“反改革”议决,很大程度上却改变基督教式。

查理五世决心惩罚德意志的基督新教王公,此会议显出教宗制度的成功,肯定了教宗的最高权柄;纠正许多教会弊端;为圣职人员预备更好的教育,也对神职人员有些规定:在大城市教会中,规定要向会众讲解圣经及得救之道;教士要驻在任职,不得兼任数职等。总的而言,特伦托会议给了罗马天主教在往后世纪有明确立场,对其后展开的布道宣教及宗教战争有极大的帮助。

相关

  • 内分泌系统人体内部有维持恒定现象的功能,因此有赖于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来共同运作。内分泌系统(Endocrine)是负责调控动物体内各种生理功能正常运作的两大控制系统之一,由分泌激素(荷尔
  • 博帕尔事件博帕尔事件(印地语:भोपाल गैस काण्ड)发生于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尔市美国联合碳化物属下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UCIL),设于博帕尔贫民区附近一所农
  • 解偶联蛋白解偶联蛋白(英语:uncoupling protein,缩写为UCP)是一种线粒体内膜蛋白。这种蛋白质能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跨膜质子浓度差,令利用质子浓度差驱动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减慢,阻碍了三磷
  • 四里河街道四里河街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四里河街道下辖以下地区:桃花园社区居委会、银河湾社区居委会、四河社区。
  • 阿夫朗什区阿夫朗什区(法语:Arrondissement de Avranches)是法国芒什省所辖的一个区。总面积1762平方公里,总人口117431,人口密度67人/平方公里(1999年)。主要城镇为阿夫朗什。阿夫朗什区辖有
  • 温哥华国际电影节温哥华国际电影节(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简称“VIFF”)是加拿大的一个电影节,每年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由非营利性慈善组织大温哥华国际
  • 《野性花园:食虫植物栽培》《野性花园:食虫植物栽培》()是由彼得·达马托创作的食虫植物栽培指南。其出版于1998年,再版于2004年。2013年将出版一个修订版。 1999年,该书荣获美国园艺协会年度图书奖和美国
  • 信实工业信实工业公司(Reliance Industries Limited简称RIL,也译作信任工业公司或印度瑞来斯实业公司,BSE: 500325、LSE:RIGD)是印度最大的私营集团,在1966年成立,也是世界第二大的私营集团
  • 龙起涛龙起涛(1832年-1900年),字仿山,号禹门,江西永新人。父龙光阁以孝子著称。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十月初三日出生。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中举人,次年(1874年)中进士,官常宁县知县。任内擒
  • 沈锷沈锷(1928年-?),男,浙江海盐人,中国神经生物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