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拉运动定律

✍ dations ◷ 2025-11-21 14:26:48 #基本物理概念,经典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刚体

欧拉运动定律(Euler's laws of motion)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延伸,可以应用于多粒子系统运动或刚体运动,描述多粒子系统运动或刚体的平移运动、旋转运动分别与其感受的力、力矩之间的关系。在艾萨克·牛顿发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超过半个世纪,于1750年,莱昂哈德·欧拉才成功地表述了这定律。

刚体也是一种多粒子系统,但理想刚体是一种有限尺寸,可以忽略形变的固体。不论是否感受到作用力,在刚体内部,点与点之间的距离都不会改变。

欧拉运动定律也可以加以延伸,应用于可变形体内任意部分的平移运动与旋转运动。

欧拉第一定律表明,从某惯性参考系观测,施加于刚体的合外力,等于刚体质量与质心加速度的乘积。欧拉第一定律以方程表达为

其中, F ( e x t ) {\displaystyle \mathbf {F} ^{(ext)}} 是刚体感受到的合外力, m {\displaystyle m} a c m {\displaystyle \mathbf {a} _{cm}} 分别是刚体的质量、质心加速度。

刚体的平移运动等同于位于其质心、具有其质量的粒子,感受到同样的合外力,而呈现的运动。

思考由 n {\displaystyle n} 个粒子组成的多粒子系统,其质心位置 r c m {\displaystyle \mathbf {r} _{cm}}

其中, m i {\displaystyle m_{i}} r i {\displaystyle \mathbf {r} _{i}} 分别为第 i {\displaystyle i} 个粒子的质量、位置, m = i = 1 n m i {\displaystyle m=\sum _{i=1}^{n}m_{i}} 是系统的质量。

质心速度 v c m {\displaystyle \mathbf {v} _{cm}}

其中, v i = d r i d t {\displaystyle \mathbf {v} _{i}={\frac {\mathrm {d} \mathbf {r} _{i}}{\mathrm {d} t}}} 是第 i {\displaystyle i} 个粒子的速度。

质心加速度 a c m {\displaystyle \mathbf {a} _{cm}}

其中, a i = d 2 r i d t 2 {\displaystyle \mathbf {a} _{i}={\frac {\mathrm {d^{2}} \mathbf {r} _{i}}{\mathrm {d} t^{2}}}} 是第 i {\displaystyle i} 个粒子的加速度。

i {\displaystyle i} 个粒子感受到的力 F i {\displaystyle \mathbf {F} _{i}}

其中, F i ( e x t ) {\displaystyle \mathbf {F} _{i}^{(ext)}} 是这粒子感受到的外力, F j i {\displaystyle \mathbf {F} _{ji}} 是第 j {\displaystyle j} 个粒子施加于第 i {\displaystyle i} 个粒子的内力。

系统感受到的合力 F {\displaystyle \mathbf {F} } 是所有粒子感受到的力的矢量和: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内力与其反作用力的关系为

所以,所有粒子彼此施加于对方的内力的矢量和为零,合力等于所有外力的矢量和 (合外力 F ( e x t ) {\displaystyle \mathbf {F} ^{(ext)}}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第 i {\displaystyle i} 个粒子感受到的力 F i {\displaystyle \mathbf {F} _{i}} 与这粒子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总和所有粒子所感受到的力,

所以,合外力 F ( e x t ) {\displaystyle \mathbf {F} ^{(ext)}} 与质心加速度的关系为

多粒子系统的动量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是组成这系统的所有粒子的动量的矢量和:

其中, p i {\displaystyle \mathbf {p} _{i}} 是第 i {\displaystyle i} 个粒子的动量。

欧拉第一定律又可以表达为

假设合外力为零,则系统的动量守恒。

欧拉第二定律表明,设定某惯性参考系的固定点O(例如,原点)为参考点,施加于刚体的净外力矩,等于角动量的时间变化率。欧拉第二定律以方程表达为

其中, τ O ( e x t ) {\displaystyle {\boldsymbol {\tau }}_{O}^{(ext)}} 是对于点O合外力矩, L O {\displaystyle \mathbf {L} _{O}} 是对于点O的角动量。

思考由 n {\displaystyle n} 个粒子组成的多粒子系统。对于点O,第 i {\displaystyle i} 个粒子的角动量 L i {\displaystyle \mathbf {L} _{i}}

L i {\displaystyle \mathbf {L} _{i}} 对于时间的导数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施加于第 i {\displaystyle i} 个粒子的力 F i {\displaystyle \mathbf {F} _{i}} 是这粒子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所以, L i {\displaystyle \mathbf {L} _{i}} 对于时间的导数为

i {\displaystyle i} 个粒子所感受到的合力矩 τ i {\displaystyle {\boldsymbol {\tau }}_{i}} τ i = r i × F i {\displaystyle {\boldsymbol {\tau }}_{i}=\mathbf {r} _{i}\times \mathbf {F} _{i}} 。所以, τ i {\displaystyle {\boldsymbol {\tau }}_{i}} L i {\displaystyle \mathbf {L} _{i}} 的关系为

总和所有粒子所感受到的合力矩,系统所感受到的合力矩 τ O {\displaystyle {\boldsymbol {\tau }}_{O}} 与其角动量 L O {\displaystyle \mathbf {L} _{O}} 的关系为

i {\displaystyle i} 个粒子所感受到的合力 F i {\displaystyle \mathbf {F} _{i}}

i {\displaystyle i} 个粒子所感受到的合力矩 τ i {\displaystyle {\boldsymbol {\tau }}_{i}}

物体感受到的合力矩 τ O {\displaystyle {\boldsymbol {\tau }}_{O}} 为:

应用牛顿第三定律,

其中, r i j = r i r j {\displaystyle \mathbf {r} _{ij}=\mathbf {r} _{i}-\mathbf {r} _{j}} 是从粒子 r j {\displaystyle \mathbf {r} _{j}} 到粒子 r i {\displaystyle \mathbf {r} _{i}} 的位移矢量。

假设这系统的粒子遵守强版牛顿第三定律,即粒子运动为经典运动,速度超小于光速,则 r i j {\displaystyle \mathbf {r} _{ij}} F j i {\displaystyle \mathbf {F} _{ji}} 同向,叉积为零。那么,物体感受到的合力矩是所有外力矩的矢量和 τ O ( e x t ) {\displaystyle {\boldsymbol {\tau }}_{O}^{(ext)}}

这样,可以得到欧拉第二定律方程

假设施加于系统的合外力矩为零,则系统的角动量的时间变化率为零,系统的角动量守恒。

所有粒子所感受到的合力矩的矢量和为

其中, r i = r i r c m {\displaystyle \mathbf {r} '_{i}=\mathbf {r} _{i}-\mathbf {r} _{cm}} a i = a i a c m {\displaystyle \mathbf {a} '_{i}=\mathbf {a} _{i}-\mathbf {a} _{cm}} 分别是第 i {\displaystyle i} 个粒子相对于质心的相对位移与相对加速度。

注意到所有粒子的相对位移与相对加速度,其矢量和分别为零,所以,

现在,假设将质心设定为参考点,则 r c m = 0 {\displaystyle \mathbf {r} _{cm}=0} ,方程变为

以质心为参考点,角动量 L c m {\displaystyle \mathbf {L} _{cm}}

所以,不论质心参考系是否为惯性参考系(即不论质心是否呈加速度运动),以质心为参考点,合外力矩等于角动量的时间变化率:

在可变形体内部任意位置的内力密度不一定一样,也就是说,其内部存在有应力分布。这内部的内力的变化是由牛顿第二定律主控。通常,牛顿第二定律是应用于计算质点或粒子的动力运动,但在连续介质力学里,被加以延伸后,可以应用于计算具有连续分布质量的物体的运动行为。假设将物体模型化为由一群离散粒子组构而成,每一个粒子的运动都遵守牛顿第二定律,则可以推导出欧拉运动定律。不论如何,欧拉运动定律也可以直接视为专门描述大块物体运动的公理,与物体结构无关。

在塑性力学(plasticity theory)里,施加于一个连续物体B的力可以分类为两种:“长程力”与“短程力”。长程力作用于整个物体的每一部分,称为彻体力(body force),而短程力只能作用于物体表面,称为接触力(contact force)。这样,施加于连续物体的合力 F {\displaystyle \mathbf {F} } 分为净彻体力 F b {\displaystyle \mathbf {F} _{b}} 、净接触力 F t {\displaystyle \mathbf {F} _{t}}

其中, b {\displaystyle \mathbf {b} } 是彻体力场(量纲为力每单位质量), d m {\displaystyle \mathrm {d} m} 是微小质量元素, ρ {\displaystyle \rho } 是质量密度, d V {\displaystyle \mathrm {d} V} 是微小体元素, V {\displaystyle \mathbb {V} } 是积分体区域, t {\displaystyle \mathbf {t} } 是表面曳力(surface traction)密度, d S {\displaystyle \mathrm {d} S} 是微小面元素,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是积分曲面。

由于彻体力与接触力施加于物体,造成了以某设定点为参考点的对应力矩。这样,对于原点的合力矩 L {\displaystyle \mathbf {L} } 分为净彻体力矩 L b {\displaystyle \mathbf {L} _{b}} 、净接触力矩 L t {\displaystyle \mathbf {L} _{t}}

其中,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相关

  • 垃圾科学垃圾科学(英语:Junk Science)是人们用来描述那些自己认为是虚假的科学数据、研究、分析等。由于在政治、法律场合之中,一些科学成果时常能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垃圾科学”这一词
  • 阿蒙阿蒙是一位埃及主神的希腊化名字,埃及文转写为ἰmn,意为“隐藏者”(也拼作“Amon”)。他是八元神(Ogdoad)之一,配偶是姆特。起初,他仅是底比斯的地方神祇。那时底比斯只是尼罗河东岸
  • 恋童恋童是一种精神障碍,16岁以上的青少年或者成年人患者会认为青春期前的儿童拥有主要的性吸引力,或只有儿童才有性吸引力。虽然在10-12岁(女孩:10-11岁;男孩:11岁-12岁)之间儿童会开
  • 桃园中坜br /大都会区桃园都会区,其涵盖范围包括桃园市(不含复兴区)以及新北市莺歌区,都会区内以桃园区和中坜区为双核心发展,都会区人口约223万人,为次于台北都会区、台中都会区、高雄都会区的第四大
  • 威灵顿公爵威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是联合王国贵族头衔,于1814年封与阿瑟·韦尔斯利将军。
  • 衣笠贞之助衣笠贞之助(1896年1月1日-1982年2月26日)是日本昭和年间的一位电影导演。生于日本三重县龟山市的烟草商家庭,原名小龟贞之助。早年担任歌舞伎"女形"(男扮女装的旦角)演员。自1917
  • 金县金县(英语:King County)是美国华盛顿州的一个县,县都西雅图。根据美国商务部2017年人口普查估算,县人口为2,188,649人,其中高加索人占61.1%、亚裔占17.4%、拉丁裔占9.5%、非裔占6.
  • 麦诗赖海麦诗赖海(阿拉伯语:مصلحة‎,Maslaha;意为“公共利益”)是伊斯兰教法中的一个概念,被视为法律的基础。它是诠释学中的一部分,根据某事物是否符合穆斯林社群(即乌玛)利益,而根据必
  • 爱媛县第3区爱媛县第3区是日本众议院的选区,始于1994年。北海道 13 | 山形县 4 | 静冈县 9 | 岛根县 3 | 大分县 4福井县 3 | 山梨县 3 | 德岛县 3 | 高知县 3 | 佐贺县 3青森县 4 | 岩
  • 陈学俊陈学俊(1919年3月5日-2017年7月4日),安徽滁县人,中国热能动力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奠基人。陈学俊于1935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1939年毕业后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