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毓珍

✍ dations ◷ 2025-07-24 04:03:11 #1907年出生,1968年逝世,顾姓,无锡人,清华学校校友,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同济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家,中国化学家,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顾毓珍(1907年3月9日-1968年7月27日),字一真,英文名Eugene Chen Koo,男,江苏无锡人,中国化工学家,教育家。在美国留学期间,曾是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留学生同学会会长、中国工程师学会美洲分会会长、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创始人之一。1933年回中国后,曾先后担任南京工业试验所任室主任、所长,兼任麻省理工学院南京校友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教授。因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说成是“特务”,受到刑讯逼供。被“专案组”连续毒打三天之后,于1968年7月27日,在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不幸去世。

1907年3月9日,顾毓珍生于江苏无锡虹桥湾的一个名门望族之家。

1921年,顾毓珍由无锡辅仁中学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六年间,教育德智体并重、教育方法富于启发性。许多名师的传授指导,让他受益匪浅。当时教授物理的有叶企孙、梅贻琦,教授化学的有杨光弼、赵学海、高崇熙。顾毓珍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得力于赵学海先生。

1927年,顾毓珍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习化学工程。当时的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与许多工厂有实习关系,学生毕业论文可以在实习工厂中完成。顾毓珍先后在造币厂、钢铁厂、煤气厂、硫酸厂实习,完成学位论文《硫铁矿燃烧之研究》,于1929年获科学学士学位。

1929年秋,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当时的美国化学工程学权威W.H.McAdams教授指导下从事“流体之流动及传热问题”的研究,测定圆管中的流体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1930年,顾毓珍发起了“中国化学工程学会”。1932年,顾毓珍以论文题目博士论文《A study on flow of fluids during isothermal and nonisothermal flow》(流体在等温和非等温流动状态下之研究)获科学博士学位。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时的摩擦系数与雷诺数的关联式,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丛刊》上,之后又被编入J.H.Perry主编的《化学工程师手册》及W.H.McAdams教授所著《传热学》书中,称之为“顾氏公式”,获得国际学术界公认。该公式理论基础可靠,便于实际应用,是中国科学家早期在化学工程学科领域的贡献之一。

1933年,顾毓珍学成回国后,担任南京工业试验所办公室主任,后经举荐为麻省理工学院南京校友会副会长。

1938年,随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迁往四川。1947年调北平筹建工业试验所,1948年被任命为北平工业试验所所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教授,讲授化工原理和工业化学课程,另外兼任复旦大学、沪江大学、江南大学教授,讲授化工原理、油脂化学、油脂工业课程。

祖父顾维桢以药房经商,也是一位书法家,祖母是宋朝词人秦观后裔,与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的外祖父是亲兄妹。外祖父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后裔,也是一个学者和书法家。

顾毓珍的父亲顾赓明毕业于保定法政学堂,曾在山东省财政厅任职,后全家迁回原籍无锡虹桥湾。父亲颇具新思想,崇尚读书,将其子女全部送入新式学堂求学,但不幸于35岁时,因感染了猩红热而英年早逝。母亲王镜苏(字诵芬)坚韧刚毅,卓见开明,含辛茹苦,她不但将自己的6子1女抚养成人,而且还造就了顾家满门俊秀,她的五个儿子都获得了博士学位: 顾毓琦(德国汉堡大学博士)、顾毓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顾毓瑔(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顾毓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顾毓瑞(台湾文化大学博士)五兄弟。其中,顾毓琇成就最大,因此,在无锡素有“一门五博士、毓琇称翘楚”之佳话。

相关

  •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英语:lymphocyte),也称淋巴球,为白细胞中体积最小的一种,直径6—8微米;在人体约占白细胞的20—30%,圆形细胞核,细胞质很少。某些疾病可以影响淋巴细胞数目的增减,如患肺结核
  • 盔甲盔甲,是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叫甲胄、铠甲。其中盔与胄都是指保护头部的防具;铠与甲是保护身体的防具,而主要是保护胸腹的重要脏器之用。自从人类穿上皮衣抵挡敌人
  • Berlin柏林(德语:Berlin,德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
  • 约翰·道耳顿约翰·道尔顿(英语:John Dalton,/ˈdɔːltən/,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国皇家学会成员,化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原子理论的提出者,对色盲亦有研究。道尔顿生于坎伯兰郡伊格斯
  • 河马科河马科(学名:Hippopotamidae)是哺乳纲偶蹄目的一科,为大型水陆两栖的草食动物,与鲸类同属河马形亚目。现存仅有河马和倭河马两种,都生活在非洲。
  • 白色大理石雕像第一门的奥古斯都像(意大利语:Augusto di Prima Porta)是一尊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白色大理石雕像,高2.04米,完成于1世纪,1863年4月20日于罗马附近郊区第一门(Prima Port
  • 轮岛市轮岛市(日语:輪島市/わじまし  */?)为石川县北部的一市,位于能登半岛最北端,面向日本海。以轮岛涂、朝市、御阵乘太鼓而闻名全日本。2006年2月1日,与相邻的门前町新设合并为新的
  • 哈奇森效应哈奇森效应(英语:Hutchison Effect),又名H效应或零重力效应,是阴谋论的一系列伪科学现象,相传于1979年由加拿大科学家约翰·哈奇森所发现,透过操纵电磁场可以得到反重力的现象,或者
  • 俄通社-塔斯社俄通社-塔斯社(俄语: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е телеграфное агентство России,又译伊塔尔-塔斯社),简称俄塔社(ИТАР-ТАСС),为俄罗斯最大的通
  • 队列队列,又称为伫列(queue),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抽象资料型别,是先进先出(FIFO, First-In-First-Out)的线性表。在具体应用中通常用链表或者数组来实现。队列只允许在后端(称为)进行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