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外行星学
✍ dations ◷ 2025-10-22 04:17:48 #系外行星学
系外行星学(英语:Exoplanetology,或 Exoplanetary science)是与太阳系外行星相关的科学研究学门。该学门涉及天体生物学、天文物理学、天文学、行星科学、地球化学、天文化学和行星地质学。第一个系外行星在1995年10月6日被检测到的,并被命名为飞马座51b。系外行星学是研究与太阳系外行星相关的物理学、地球化学与生物学。当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凌星现象时,系外行星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了。统计调查和个体特征是解决在系外行星学根本问题的关键。直到2015年11月,各种技术被用于发现2002颗太阳系外行星。系外行星学这个新领域目前着重于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技术(参见系外行星侦测法)。不过当越来越多的太阳系外行星被发现,这个领域转变为对太阳系外行星更深入的研究,并且终究会和寻找太阳系外生命相结合。
相关
- 放牧场放牧场 (来自拉丁语 pastus,为pascere的过去分词,意指 "饲养") 为提供放牧的土地。狭义的定义系指圈围的农地,供家畜如马部、家牛、绵羊、家猪等吃草,种植做作物包括粮草(英语:for
- 霾害霾(英语:haze,又称雾霾、烟霾、烟霞等)是一种由固体颗粒形成的空气污染,其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霾中含有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它们在人们毫
- 建筑声学建筑声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 首过效应首渡效应或首关效应(英语:First pass effect)是指口服药物在消化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部分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和肝脏时,可能被代谢失去活性,从而使进入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
- 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内膜(英语:inn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缩写为“IMM”)是位于线粒体外膜内侧,包裹着线粒体基质的一层单位膜。线粒体内膜比外膜稍薄,厚约5-6nm。线粒体内膜中蛋白质与磷脂
- 虾黄赤蜻虾黄赤蜻(学名:Sympetrum flaveolum),又名黄翅赤蜻,是分布在欧洲及中国中及北部的蜻蜓。它们只在死水中繁殖,尤其是在泥煤沼。它们虽然并非住在英国,但有些有时会迁徙至此。于1906
- RNA酶P核糖核酸酶P(Ribonuclease P,简写为RNase P)是一种核糖核酸酶。核糖核酸酶P也是一种核酶,即由一个RNA分子发挥催化活性,它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蛋白质以外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
- 林务局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简称林务局)是中华民国林业事务的最高主管机关,为行政院农业委员会附属机关,主管全国森林、保安林的经营管理及自然生态保育等相关业务之推动及其政策、
- 高雄市文化资产高雄市文化资产是位于台湾高雄市的古迹与历史建筑,以下的古迹与历史建筑均收录在中华民国文化部文化资产局网站里。假日 9:00-21:002004年3月2日
- 国家音乐厅国家音乐厅,位于台湾台北市,与国家戏剧院合称为“国家两厅院”,为中华民国重要的音乐表演场地。原隶属教育部国立中正文化中心,2014年4月2日改为文化部监督之行政法人国家表演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