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毓黻(1887年-1962年8月3日),又名毓绂,原名毓玺,字静庵,号静晤,汉族,辽宁辽阳灯塔市八家子村汉军正红旗人,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历史学家金安平是金毓黻的孙女。
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907年,从辽阳启化高等小学毕业,考上奉天省立中学堂。
1913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师从语言学家黄侃,将黄侃视为自己的治学榜样。
1916年夏毕业后返回东北,任奉天省立第一中学、沈阳第一师范、沈阳女子师范学校等学校教员,后任职于辽宁、黑龙江两省政府部门。但金毓黻本意并不喜欢从政.把从政看成自己的谋生工具——“余本书生,嗜古成癖,不幸而投身政界⋯⋯实以此为谋生之具,非以其有兴味而为之也”阁。
金毓黻从政期间曾组织“东北学社”,创办《东北丛镌》,1930年组织人员开始编辑《东北丛书》(即后来的《辽海丛书》),不断进行渤海史、东北史研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金毓黻被日军软禁,后被释放并被狱外监视。在此期间,金毓黻拒绝就任伪职,并专心于《渤海国志长编》的编辑与出版工作。
1936年,金毓黻赴上海,并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任教,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
1945年国民党六大召开前夕,列入朱家骅与陈立夫联名向蒋介石推荐的98名“最优秀教授党员”之一。
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院。
1962年8月3日病逝。
金毓黻年轻时时代积弊,清廷衰亡,土地沦丧,使得金毓黻更加重视边疆问题的研究——“溯自逊清之季,国人怵于外患日亟,多喜谈边疆地理”。
金毓黻专治宋、辽、金朝历史,他的《中国史学史》受到梁启超的启发:“谨依刘、章之义例,纬以梁氏之条目,粗加诠次,以为诵说之资”。
其主张“靺鞨,当亦为沃沮、勿吉之音转”,认为朝鲜半岛北部的沃沮即勿吉,又分北沃沮(黑水等部)、东沃沮(白山等部),东女真当即古代东沃沮的后裔。此指东女真即曷懒甸女真,为唐以前沃沮的后裔。